1、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源自《三國演義》,其中是有劉氏宗親的,我們先看是哪十八路?

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

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其中,兗州刺史劉岱便是漢朝宗室,揚州刺史劉繇的兄長。

十八路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後來劉岱與東郡太守喬瑁不和,劉岱殺了喬瑁。

劉岱與袁紹、公孫瓚都是親戚,後來支持袁紹擊敗了公孫瓚。

最後,劉岱在兗州打黃巾軍的時候戰死了。總之,劉岱在三國之時並非重要人物,但確實是漢朝宗室。

2、真正的漢末討伐董卓並沒有十八路,且召集者不是曹操,而是橋瑁(也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喬瑁)。

當時討伐董卓的大約是十路大軍,即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加上曹操的話就是十一路。

同樣有劉岱。

3、至於劉表,當時剛被董卓推舉成為荊州牧,他犯不著去討伐提拔自己的董卓。

此外劉虞是幽州牧,劉焉為益州牧,他們與地位較低的劉岱不同,均為一方諸侯,假如參與共討董卓,多半會被認為是想奪皇位、篡位的,身份過於敏感,不參與更穩妥。


我是勃勃,我來回答,其實很簡單,東漢末年十八路諸侯討董發生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劉表當時還沒有當上荊州牧,而劉虞當時被董卓官拜太傅,不便前來,而且交通阻塞,他不一定能接到諸侯起兵的消息。

1、劉表

劉表身長八尺余,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名列「八俊」。早年因參與太學生運動而受黨錮之禍牽連,被迫逃亡,光和七年(184年),黨禁解除,被大將軍何進闢為掾,出任北軍中候。

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董卓上書派劉表繼任。當時江南地區軍閥割據,劉表不得不匿名上任。當時,關東州郡起兵討董,而劉表並未加入討董聯軍。而劉表也上表推薦袁術任南陽太守,暫時向其示好。

後來袁術命令孫堅攻打劉表,孫堅初戰告捷,打敗江夏太守黃祖,後來卻被黃祖部曲暗算,射死了孫堅。

劉表本人內政是一把好手,他接手荊州的時候,荊州戰亂頻繁,劉表卻能安定荊州,打造成文化中心,郡學的標準超過太學了。但遠見不足,性格多疑,在曹操袁紹交戰的時候,既不能圖謀天下,又不能擇其強者而歸附,蛇鼠兩端,造成曹操極大的不滿和輕視,他死後,其子劉琮投降,曹操佔得了荊州。

2、劉虞

公元190年,董卓拜劉虞為太傅,因道路阻塞,任命不能到達。同理,諸侯同年起兵的消息,他不一定能收到。因為幽州實在太遠了。

袁紹和韓馥等想擁立劉虞為皇帝,他不肯,因為他終於漢室。後來與公孫瓚發生矛盾,公孫瓚主張用兵,為了軍資不惜搶劫百姓財物,劉虞主張懷柔,修好內政。

後來,劉虞率領十萬人征伐公孫瓚,結果劉虞的士兵不擅於作戰,又愛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許焚燒城池,一時間竟攻不下來。公孫瓚於是召集精銳勇士數百人,順風縱火,趁勢突襲。劉虞遂大敗,後來被公孫瓚所殺。

劉虞為人節儉,愛惜民力,只可惜只會用懷柔手段做事情,不會一分為二看問題,不能該強硬的時候強硬,該懷柔的時候懷柔,而且打仗的時候,還墨守成規,輸給公孫瓚很正常,他善於治理地方,卻不善於治軍。

我是勃勃,一個喜歡用事物的底層規律來解釋兩漢三國歷史的頭條號作者,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勃聞漢志。


東漢末年一月(公元190年),十八路諸侯聯合出兵討伐董卓。為何十八路諸侯卻無一劉氏宗親呢?

想去的沒實力,就像劉備這樣沒權沒勢的宗親,要不是曹操拉了他一把,劉備連門都進不去。

實力派∶荊州刺史劉表、幽州刺史劉虞、益州牧劉嫣、兗州刺史劉岱。

此時的劉表才剛剛接到董卓任命他為荊州刺史的聖旨。袁術不殺他都算好的了。而且荊州大亂,劉表到達荊州還要想辦法奪權呢。

後三者由於路途遙遠,已經開始討伐董卓的時,收沒收到消息還不確定呢,不過後來收到消息後都找理由拒絕了。

董卓雖然可惡,但表面上天下依然姓劉,劉嫣他們身為劉氏宗親,沒有收到聖旨貿然起兵容易被人認為是犯上作亂。。。

不出兵也可以坐山觀虎鬥,如果董卓與諸侯兩敗俱傷,他們再出兵可坐收魚溫之利; 如果一方大勝,也可以痛打落水狗或者拉兵敗的一把 來個雪中送炭。 這筆生意怎麼看 都比出兵的強。


當時的劉氏宗親中勢力較大的是荊州劉表、益州劉璋,而董卓在長安,路途遙遠,這可能是其中原因之一。畢竟古代交通不是那麼發達


漢室宗親怎麼可能會響應外姓人的號召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