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們能說明白終點在哪,可誰能說明白起跑線在哪。有的還沒懷孕就做各方面的積極準備,懷上了各種營養胎教凡對胎兒發育有益的指導都試著做,有的無意中懷上了兩三個月了還在想是留還是做掉。如果說有起跑線的話孩子還沒出生就以經輸了。有的孩子還沒出生幾家上市公司的資產就擺在那等他繼承了。有的為了衣食奔波,孩子放在邊遠農村由老人看護。起點能一樣嗎。人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力。光鮮亮麗是一生,平平淡淡也沒什麼不好。如果人生真有什麼輸贏的話那也是看終點。兔子跑三年烏龜跑千年,勝者是烏龜。起點低沒關係跑的慢也沒問題只要往前走,不知起點也不問終點向前向前就是了。起點論是教育機構忽悠人以錢為目的把戲。起點本就不在一條線上起點說何以立足。每個父母都望子成龍,能都是龍嗎?都是龍那得亂啥樣。別攀富嫌貧窮人培養個富二代,不是龍也別成蟲平平安安就是福了。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是父母,第二個老師是所處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第三個老師才是學校。上帝是公平的,嚴格的說人生的起點都是精子進入卵子的一瞬間,終點也都是咽氣那一刻。不同的是過程,追求精彩沒錯,平和談然一生也是福份。


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中的起跑線在家庭中若設定在父母上、或在學校中設定在老師身上,我認為是正確的;若是把這條起跑線設定在幼兒園或小學階段的孩子身上,特別是把孩子的輸贏限定在幼兒園的各種表演或小學考試成績上,不考慮孩子全面發展,我認為是錯誤的。假若父母素質優秀,老師素質優秀,並且父母和老師不把孩子的單項指標作為標準去評判孩子的話,讓孩子自由自在地、在父母和老師的引導影響下去健康快樂全面地成長,那麼孩子在父母和老師這條起跑線上算是贏了。反之,孩子的全面順利成長則不堪設想。孩子在小時候的輸贏應順其自然,家長和老師不應看的很重,應該淡然處之,家長、學校和老師除了重視鼓勵孩子積极參与體驗各種學習活動外,還要重視孩子的其他社會活動和家庭活動,在活動中培養興趣,在興趣中培養各種良好的習慣。在習慣中健康全面地成長,小時候的輸贏不是真正的輸贏,只要孩子積极參与體驗這些所謂的輸贏,讓孩子順其自然地品嘗所謂的成功帶來的喜悅,和體驗所謂的失敗帶來的思考,從而喚醒孩子全面發展地熱情。孩子始終是成長的體驗者,家長和老師始終是恰如其分的引導者激勵者。讓孩子在無數的所謂的「失敗」和「成功」中成長,豐富孩子的體驗和閱歷,讓孩子全面成長。起跑線只是孩子人生成長的一個點,整個人生的成長是一條線,若是一味地重視贏在點上,而忽視了整條線,最終孩子可能輸在終點上,這才是人生的大輸家;反之,最終贏在終點線上,毋庸置疑這是人生最大的贏家。所以培養孩子既要重視起跑線,更要重視賽跑的全過程;既要重視孩子的賽跑,更要也要重視父母賽跑;父母既要嚴格要求孩子,也要嚴格要求自己;總之,要有全面長遠的規劃。


我認為這句話是不正確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流行起來,每個家長都以此為警句和目標,恐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別人後面,於是各種早教班、學習班、補習班、胎教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其實,家長的想法不外乎兩點,一是早,二是好。

家長有錯嗎?沒有,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比如胎教,給胎兒聽優美的音樂,你覺得美妙無比,但胎兒不一定喜歡,人的性格,愛好有所不同,胎兒也一樣,如果他不喜歡,那就是噪音,甚至產生副作用。

你會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先跑出去再說,最起碼第一步沒有輸,看起來很有道理,其實沒那麼重要。孩子之間是有差距的,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博爾特。一個人的一生會有漫長的路要走,不是百米賽跑一口氣就結束了,起跑不重要,重要的是跑的過程。古今中外,後來居上者比比皆是,起跑慢一點又有何妨?

古今中外,沒有這句口號,照樣人才輩出,有了這句口號,照樣有庸才蠢才。所以,請歸還孩子天真無邪的童年,快樂無憂的童年吧!起跑線論,站不住腳。


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的理念是不是正確的?就看各人的理解和實施了。如果自己的孩子學業有成?那麼這句話對他而言是正確的,因為,他通過這樣的一種教育理念,培養自己的孩子成材了。但是,相信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這句話是讓他們內心上,情感,視野上糾結不已。因為,這些家長在嘔心瀝血為這句話努力了多年之後,才憤憤不平的發現,自己的曾經對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很苦澀的夢想!世界那麼大,學生那麼多,真正成才的又有多少呢?就像大自然中的金子,石頭,樹木一樣,不可能都是金子,更不可能都是石頭,樹木的。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成才都有他的必然性!說是命運性也是不奇怪的吧?孩子們的智商和對事物的消化能力,那絕對是千差萬別的,絕對不是百分之九十九汗水,百分之一智商的。絕對是智商與天賦的一種標誌。現在大多數父母們,也不管自家孩子愛不愛學,智商接受能力如何?一邊大喊著絕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邊省吃儉用的瘋狂的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特長班,補習班等!結果幾年之後才痛苦的發現,自己的辛苦錢打水漂了,而孩子的成長沒有自己期望的那樣好……。所以說,還是自然的小跑步為好,弦上緊了會斷的吧。


結合老師與家長兩個角度來說。

我認同「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我不屑「因此嚴格要求孩子」

孩子的第一起跑線是家長自身。這一條線是孩子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起跑線。很可惜的是,孩子沒有選擇自己家長的權力。

有句話說的很好

「出生前,我在天上挑媽媽。」

這句話出自一個8歲的孩子,天真,可愛,感動。

但我想說的是,如果讓讀到這句話的家長現在,立刻,馬上升到天上給自己重新選父母。他們會選擇當下的自己么???

如果你摸著良心說,我要選擇和自己一樣的父母。那麼我要恭喜你,至少你的孩子沒有輸在名為父母的這道起跑線上。

如果孩子已經輸在了第一道起跑線上,那麼我們還會有第二道,第三道。

因為隨時隨地都是人生的起跑線。只要我們決定開始跑。

對於人生的起跑線,我們能贏最好。輸了也沒必要氣餒。認真迎接第二道起跑線也不錯啊。人生那麼長,不會總是輸吧。


但是作為敗者組的家長。不能把自己的失敗歸咎於孩子的不努力!

作為家長,永遠只應該是孩子的助力,而不應當做孩子的秤砣。

孩子沒做好?沒關係,我們幫他再做一次。

孩子沒聽課?沒關係,我們再幫他理一遍。

孩子沒有能「加分」的愛好。 那麼我們就給他找那些讓他感覺快樂的愛好。

家長嚴格要求自己。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才能讓孩子贏在第二道起跑線上吶!
做到這幾點, 贏在起跑線 ; 若做這幾點 ,輸在起跑線!

贏在起跑線,有道理!但不是鐵律。有沒有什麼『』鐵律『或法寶,讓孩子穩贏不輸?有!但不是現在廣大家長所理解和奉行的在『』起跑線階段『』的『『嚴格要求』』』。

在目前的教育界,因為優質教育資源的稀缺,以及就業競爭的心理壓力,人們認為教育整個就是一場你贏我輸的跑步競賽和比拼。既然是跑步比賽,就有起跑線、中途和終點等多階段的細分和控制。為了全程不被動,就有了在『『起跑線』』的各種『『激烈競逐』』現象。

激烈競逐的表現之一,就是『』嚴格要求『』。對自己和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家長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落實在拼搶優質教育資源。也就是上優質校,上名校,以及為此目的轉戶口(甚至移民)買學區房等等筆者能想到及更多想不到的無窮途徑。

而家長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就落實在學習內容、難度以及早期智力情商等多維度競賽比拼:人家孩子考98分,我的孩子就要100分;人家孩子一周學習六天半,我家孩子就要一周學習七天整;人家孩子上三種興趣班,我家孩子就要上六種;人家孩子從一年級數數識字,我家孩子從幼兒園開始背古詩做計算,甚至於更加前置的『『起跑線』』早教胎教等所謂的早期智力情商開發競賽等等。

那麼,上述種種『『競賽』』,真的能保證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只怕不僅不能保證贏,甚至還會因此必輸無疑!

首先我們理性分析一下家長的擇校比拼。優質資源真的是生死攸關嗎?

從統計學大概率說,優質教育資源,的確是提供了優質的教育質量。不承認這一點,是不客觀的。

但是要說優質校與普通校的最大區別,還是體現在校園建設硬體設施及師資配備的學歷背景等方面。這些因素對於學生的綜合影響,可以打一個比方:我們從甲地農村起跑線,開車到乙地城市終點。有人帶戴著數十萬的名表,開著百萬元的豪車。有人戴著普通電子錶,開著幾萬元一台的普及型車。按照道路限速行駛,不比速度不飆車,一般都可以同時到達。要說差異,就是名表感覺視覺享受,豪車感覺體驗舒服些。對於到達目的地的保障和時間並沒有本質區別。

綜合來說,教育資源的優質與否,只是學生成長的外因,而非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是什麼?是內因。因此要贏在起跑線上,家長要把主攻點放在自己可控的內因上。

說到內因外因,家長可能覺得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藝術技能早期訓練以及早期智力開發等等方面的所謂嚴格要求。其實,這些都只是跟別人家孩子的『『超級軍備競賽』』!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嚴格要求。真正的嚴格要求,是在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樂觀、內省、自律等人格品行的養成上下功夫。這是最可能在人生跑道上落後或者超前的核心因素。因為只有針對孩子人格個性習慣的培養,才是讓孩子終身受益的早期功課。才是對教育規律的適應。

如果違反孩子成長的生理規律,違反教育的基本規律,不惜剝奪孩子的自由成長時間和空間,大量給孩子進行『『智力開發』』『『情商開發』』。這樣瘋狂比拼學習和智力腦力的做法,其實很可能是摧殘破壞了孩子天性和長處。因為受教育是一場比馬拉松還久遠的比賽,而你在起跑線就讓孩子受傷。這不是必輸無疑嗎?

還有的家長在孩子剛入學就對孩子過高期望。拿北大清華來『』激勵『』孩子。這也是風險極大的事情。 近年來高考有個怪現象:『某些家長的家庭『『考上二本的歡天喜地,考上211的垂頭喪氣『』這是怎麼回事,因為上二本的原本沒有多大期望,覺得可以讀大學並且是喜歡的專業,所以很高興滿足。而考上211的原本全家的期望是北大慶清華,覺得在和家族、同事或親戚小孩比較起來臉上無光,你說他們怎麼不垂頭喪氣?而且 這樣的失落挫敗感,容易伴隨其人生道路很久很久。

再回頭說說一些家長對於競逐優質教育資源的弊端。有家長認為讀名校讀貴族學校,不僅資源優質,而且連同學都是『『優質』』的——這些同學可能就是孩子將來最號好的圈子和社會資源。這不假。但是其中也另有更大風險和弊病:

第一這種選擇首先就在意識的深層播下自己靠圈子及外在資源的依賴,削弱了自我實現的潛在志向。

第二,雖然你通過特殊手段,進入這樣的學校還班級,進了這個特殊的『』優質圈子『』,但是因為家長經濟及其它地位如果與家長群體格格不入,那麼 ,小心你的孩子在這樣的集體里被邊緣化,或者因為消費能力及習慣的不入流而『『自慚形穢『』,這是最可怕的情形。因為有時並不能被家長及時發現。但是,一旦對孩子心靈產生影響,就是非常糟糕的事情。這往往會讓孩子在起跑線必輸無疑。家長面對這樣的優質起跑線須慎之又慎。

綜合這幾點來看,起跑線的比較其實有很多風險和弊端。所以還是要淡化起跑線,以平實的心態,對待子女教育。以相對淡定的態度,對待起跑線因素。把著眼點從外在的比拼競賽,回到內在築底和自性創造力的發現及培養上來。


謝謝邀請:

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也就是指孩子在兒童時代的生理,發育,教育的角度去考慮,因此,太多父母為孩子就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的理念,每一個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將來是個有用之材。為此父母為孩子全力以赴付出太多。

但是也有的家長誤解了這句話的意義,自出生後就喝好,吃好,睡好,各或各樣的營養品給孩子喝。並過早地送孩子去讀書,並選好學校,選好老師,放學回來就要做作業,不讓孩子一點自由時間,坐下來就滔滔不絕的叫孩子認真讀書,學習。

我認為孩子成長有他自己的規律,腦子發達也有各個孩子的快慢,不可急於求成,拔苗助長之舉,一般孩子要7歲左右正式送去讀書為要,這個時期才是孩子讀書的黃金期。

另一方面真正孩子的起跑線對父母也有極大關係,孩子從三歲開始就有直覺的腦力,所以對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有深深的洛印,隨著孩子慢長大對父母的心態等也一清二楚,所以孩子模仿的都是父母,所以:要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除學校教育外,父母也有一定的關係和責任。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如果針對孩子,就是謬論。因為世事如棋局局新。不確定因素比確定因素多得多。家長的「努力」會象拉料顛落的卵石,反而妨礙了孩子的行走。

比如「胎教」,孩子還是個肉球球,對世事,對「知識」能有多少「感悟」呢?有的家長卻忙得不亦樂乎,緊張得大氣不敢出。又是音樂英語,又是親子親昵,又是營養多多。更其甚者,搞胎教培訓,產業化。呵呵,市場潛力大呀。

試想,改革開放前兩千多年,沒有胎教一碼,風雲人物何曾少。

又比如擇校。農村孩子送縣城,縣城孩子送省城,省城孩子送外國。是這些年的「大趨勢」、「新生事物」。攀比之風熾烈。但是,「如願以嘗」了嗎?進縣城的孩子都考上大學了嗎?進省城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了嗎?去外國的孩子都上天了嗎?

孟母三遷出了聖人,鬼谷子終谷一生,不也名冠古今嗎?

再比如課外輔導。課外書籍、學科刊物、練習冊、音像設備,力求齊全。學習時間力求久。有條件的請家教,沒錢的進輔導班。造成老師「走穴」(據說嚴重的老師課內不講重點,重點都留到輔導班講,反逼你進輔導班。)。

試想,這種應試教育也許有肋於進大學,但對孩子「成材」和成人真有幫助嗎?他們的天賦、愛好、追求,你清楚嗎?

即使大學畢業進了國家系統,這些年,不能「平安著陸」者何其多,庸庸碌碌者何其多。世風日下何忍直視。都是功利短視的禍害啊!

如果針對家長,「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還是有警示意義的。因為這關係著你的「戰略眼光」,和「戰術技巧」。如何持之以恆,如何身體力教。

比如,孩子調皮過度,言行傷害別人,家長是制止還是包庇?

又比如,孩子沉溺玩樂不務正業,你是「如何糾錯」還是「放任自流」?

再比如,孩子需要幫助,你是「無條件撲上」還是「詳加究問,權衡再三」?

因為教育孩子,不僅僅是愛和心愿,天生的因素、後天的努力、世事的變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1、這是個「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的俗話,沒有對錯之分!

2、個人因自己的「學識、修為、視角、期望」等的差異,看待同一件事、對待同一個人,會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獨立的結論!

3、國人對待自己的孩子普遍有一些共性特點:

(1)功利心

(2)高期望

(3)強加個人意志

(4)高控性

(5)捨得投入

(6)不願輸面

4、卻普遍缺少:

(1)對孩子成長規律的基本了解和研究

(2)對孩子成長過程的深度陪伴和有效管理

(3)對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常見現象、普遍問題的基本常識

(4)對孩子個性及特長的充分了解和尊重

(5)願意蹲下來耐心和孩子溝通與交流

(6)同理心與共情能力

(7)基於對孩子的全面了解、自身特長和個人意願,對孩子的成長過程的科學規劃、過程管理、結果導向

5、何謂「起跑線」,何謂「贏」,請家長自己想想清楚,也同時思考您認知的所謂「贏」對孩子的人生具有啥意義?他的人生難道不需要他自己去決定和把握嗎?

6、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出身生不由己,但過程中孩子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終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一個相當圓滿的句號!那麼,家長怎樣用好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協助孩子達成上述目標,盡可幫助孩子健康快樂的跑好這場「馬拉松」?才是家長該考慮的方向和重點!


曾幾何時,「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引起了家庭和社會對兒童成長的廣泛關注和深切焦慮,給早期教育籠罩了濃厚的緊張氣氛。在此背景下,形式各異的「兒童早教班」一時之間風靡社會,迎合了廣大家長高度的焦慮心態和敏感情緒,這也讓孩子的童年被湮沒在紛繁、機械的知識記憶和技能訓練中。

另外,幼兒園的景象也讓人喜憂參半:孩子們能背詩歌,會講故事,然而應有的遊戲時間卻逐漸被小班化教學所取代,小學一、二年級的教學內容已悄然在幼兒園裡進行。

誠然,我們看到的景象也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驚喜」。但是,這些驚喜背後所付出的代價是什麼?教育的本真意義到底是什麼?可想而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已經嚴重干擾了兒童教育的秩序,給孩子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那麼,這句口號究竟謬在何處?何以深人人心?與教育的本質有哪些偏離?兒童教育究竟應該何為?

一、證偽:「起跑線」隱喻的謬論實質

1.「起跑線」隱喻誇大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早期教育固然有其重要性,對其後期的認知、情感、人格等有一定的影響,但過分誇大早期教育的作用,實際上陷人了宿命論的思想漩渦。孩子的身心發展過程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的成長。孩子今後的人生髮展猶如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充滿著諸多可變因素,孩子的潛力是可以得到更多挖掘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孩子的教育不是「百米衝刺」,早期教育上的「起跑線」對於孩子的人生髮展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在人生馬拉松中的耐力和潛力。

2.「起跑線」隱喻違背了兒童發展的客觀規律

杜威(Dewey. J )曾經說:「許多教育學者總想把兒童期縮短,將成人的知識經驗硬裝進去。他們以為兒童期是完全白費了的,哪裡知道這是真正的教育基礎。」兒童的身心發展是連續的、緻密的,與之相應的教育也應當伴隨孩子的成長步調。然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口號猶如早期教育的理論風向標,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廣告效應,造成了公眾、家庭對孩子成長的急切期待和盲目焦慮。對孩子的教育是一項漸進的、階段性的長期工程,過分在意「起跑線」上的較量,只會透支孩子的興趣和信心,必將付出改變生命成長的內在性、連續性、獨立性的代價。

3.「起跑線」隱喻是社會競爭條件下「實用理性」的產物

當前社會條件下,人力資源要求之高、工作競爭壓力之大,無不讓家庭將孩子的教育和今後的事業發展建立起緊密的聯繫。因此,家長的教育方式已然從「育人為本、尊重天性」中逃逸出來,摻雜了帶有自身主觀意志的功利想法。比如,家長希望孩子從小學習音樂,於是孩子還沒出生就開始著手進行胎教音樂的熏陶;當孩子剛學會說話,就開始為孩子配置鋼琴。再比如,家長期望孩子今後讀名牌大學,於是讓孩子在牙牙學語的年齡就開始背詩詞、做算術、說外語。可想而知,兒童身心發展的局限性與認知任務的複雜性之間,不免形成無法調和的矛盾,孩子很可能會因為無法完成的學習任務而飽受挫折。這種只關注短期行為、急功近利的教育思維不免將兒童教育帶人了實用理性的漩渦。

二、透視:「起跑線」隱喻的錯誤導向

1.提前化的兒童教育

皮亞傑(Piaget. J )認為,學齡前兒童的思維活動是基於表象材料之上的,其水平還處在前運算階段,尚不能完成較複雜的思維操作。相應地,兒童在幼兒園的學習內容及學習方式要跟進和適應其認知發展的內在規律,讓孩子在其能力範圍內實現思想的啟蒙並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然而實際情況是,「學前教育」被偷換成「提前教育」,許多幼兒園把兒童的認知及心理特點棄之不顧,幼兒園課程內容及目標要求遙遙領先於孩子的思維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內容上,把本應屬於小學階段的內容如「乘表」等提前至幼兒園,給孩子增加了超出其能力承受範圍的學習壓力;教育方式上,一些幼兒園已不再是「兒童的天堂」,孩子應有的受教育形式如遊戲、活動等被小班化的課堂教學所取代;教學管理上,孩子的作息時間在知識學習本位的教育形勢下被安排得十分緊湊,學習的時間和任務幾乎達到小學階段的水平。

然而,當我們熱切關注孩子在「起跑線」上的「先機」時,教育的終端輸出一定符合我們的期待嗎?我們必須反思,早期教育小學化的急切、功利傾向,嚴重忽略了兒童的思維水平、心理承受和內部規律。我們更多地在乎何時讓孩子從事學習,而忽略了幫助孩子找到最適切的方式去感知世界、啟迪思維,因此造成了早期教育階段對孩子的過早和不適當的開發。

2.功利性的教育目標

在我們的思維里,教育的最終目標是為子女的未來生活做好準備,教育的成果要在分數、升學、就業上得到實現。在這種實用理性的框架下,家庭僅僅看到了教育的工具價值,過分關注於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可度量的實用利益。所以,孩子剛剛出生,父母就開始規劃著他們未來的發展路徑和職業方向,孩子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都在家長的主觀願望中「理所當然」地進行安排,幾乎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機會。源於外部控制的強制性和功利性,孩子大量的童年時光湮沒在被動的學習環境中,個人的興趣只能妥協於家長精心安排的「書法班」、「藝術班」等。「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反映了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主觀願望,而這也恰好反映了其對教育的片面認識。

3.邊緣化的教育主體

兒童的教育在「起跑線」上已經成為家庭之間的「裝備競賽」,摻雜了諸多旁觀者(客體)審視生命成長的個人意志,漠視了孩子(主體)在教育場域中的存在感,遮蔽了孩子作為成長主體的內在決定性。教育作為關懷和滋潤生命成長的媒介,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受教育的「人」的自身成長。對孩子來說,應該被賦予足夠的自我認識、自主發展的空間和過程,以體現和發揮其作為生命發展的主體性;對家庭來說,要轉變過多干預為適度引導,充分相信孩子的獨立監控及自我發掘的能力和潛力,為其提供自由、寬鬆的身心成長環境。

4.單一化的評價機制

家長慣於把對孩子教育的目標和結果都與其自身的實用主義思維建立聯繫。在評價上,則無法擺脫一元的、機械的「打分式」評價習慣,慣於依據量化評價標準度量發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一點進步。

然而,孩子在教育環境里豐富、深刻的身心體驗及其對情感的潛在影響因其無法衡量的因素而沒有受到重視。

對即時結果的過度關注,勢必忽略了孩子成長進程中的潛在危機和真實需要,孩子為我們帶來的驕傲和驚喜或許正是以犧牲其自然天性為代價的。從另一個角度說,每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其獨特的思維和個性,把孩子的學習成果限定在家長主觀既定的「標準」下加以評價,往往只關注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顯性進步,而幾乎忽視了孩子思維深處創造力、想像力的培養及有意義的經驗積累。必須承認,孩子的發展潛力是無法預估的,我們無法從眼前可視的微觀變化度量孩子的現有能力和發展空間,學校、家庭對孩子要多一點認可和讚揚,多一點寬容和耐心,認可孩子對於事物的個人理解和真實感悟,重視孩子在成長曆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思想啟蒙。

三、靜待花開:早期教育的應然轉向

1.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

兒童的成長是一個緻密、漸進的過程,儘管早期的教育能幫助其取得一定的進步,但是外界的干預要基於客觀規律,承認和接受兒童認知能力的局限性。我們應保持靜待花開的態度對待兒童的發展,對他們成長曆程保持應有的信任和足夠的耐心,尊重他們身心成長的自然規律,讓他們在自然的軌道上逐步實現良性的知識發展、思維延伸及情感滋潤。雖然孩子不可能在短期的時間裡取得可見的、明顯的進步,但是只要家長始終對他們給予足夠的耐心和信任,孩子獲得的發展是具有生態性和可持續性的。

2.關注兒童的個性培養

作為發展的主體,孩子的個性應該得到充分的彰顯。而作為審視生命成長的旁觀者,家庭應還孩子以自由、獨立的成長環境,對他們的個性保持應有的理解和適當的自覺。此外,對孩子成長的衡量指標不應局限於那些可觀、可感的分數、名次上面,而更要發掘潛藏在孩子心理層面、思維深處的潛力和優勢,激活他們開發潛能,完善思維的主觀能動性。

3.關切兒童的成長需要

「起跑線」隱喻藕合的是應試、求職環境下家庭對於教育的實用思維取向,迎合了家長審視生命成長的焦慮心態,片面地關注了教育結果的局部性、外在性和功利性。我們必須承認,生命的發展是內在的和獨立的,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成長。因此,我們要切實關注到兒童的真正需求,關切他們在成長曆程中的心理變化,減少和避免來自我們主觀意志的外在干預,讓他們的發展訴求得到滿足,在簡單而豐富的教育環境下協調、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