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外資在中國商業地產投資市場愈來愈活躍,已經成爲一線城市房地產大宗交易圈的共識。

隨着房地產監管趨嚴,住宅地產的投資迴歸理性。商業地產因爲暫時還沒有太多的政策限制,投資機構紛紛將目光轉向了國內一線城市商業存量地產投資。據戴德樑行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2019年一季度,外資機構在中國北京的大宗房產交易已達10宗,累計交易金額超過250億元。

在全國資產配置中,北京的商辦物業一直是外資的投資標的,從買地開發商業物業到開始轉向對存量市場的投資,尤其是存量資產改造升級後再出售,商業模式一直在升級,但核心一直在商用物業。比如,凱德、吉寶置業等企業,都在大幅度進入國內市場。

對此,戴德樑行中國資本市場副董事總經理劉兵表示:“自2018年起,由於國內去槓桿政策的推行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下跌等原因,融資渠道進一步收緊,外資抄底中國市場,大肆購買一線城市商辦物業。”

“回顧歷史,我們看到這一輪外資投資佔比的顯著上升,種種跡象表明這將是又一個大宗交易輪迴的起始點。”劉兵表示,近期,北京寫字樓市場因其租金高、空置率低、且未來供應少於上海市場等原因更是吸引了大量外資機構的關注,預計北京大宗交易市場於2019年將迎來又一高峯。從目前來看,預計2019年市場可售物業比2017年和2016年的投資回報率會有小幅的上升。”

事實上,重點二線城市商辦物業目前也是外資關注的重心,但並不是每一個城市都想去,二線城市的核心項目是外資下手的重點物業。

另有業內分析人士稱,在住宅進入不再全面短缺的時代後,房地產企業都在試圖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外資投資商業物業的經營邏輯,將會對中資房企起到引導作用,預計中資房企接下來也會提高商辦物業的投資比例。

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商辦物業投資回報穩定,尤其經過改造升級後資產價值提升也是外資投資的動力。

正如戴德樑行在報告中所示,北京是大量國有企業的聚集地,國有企業承擔了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歷史使命,是國家經濟平穩運行、社會安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部分國有企業投資回報率不高,原因之一就是國有企業長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閒置和低效物業,降低了企業物業價值,增加了企業成本壓力,成爲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對此,戴德樑行高級董事、北中國區估價及顧問服務部主管胡峯表示:“如何最大化國有物業使用價值,從而提升國企物業運營和處置能力,是現在各大國企面臨的重要課題。從運營能力提升;商辦類物業改造和第三方合作價值最大化等三個方面入手,國企嘗試調整自身發展戰略,順應市場環境與國家政策變化,及時組建新業務系統,用存量資產作爲新業務系統載體,從而可以激活資產的最大價值。”證券日報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