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海爾與格力可以相比,董明珠真的不能張瑞敏相比,非要比也只能是張瑞敏與朱江洪來比,但朱江洪已退休,因此還是不要比為好。

我不知大家怎樣理解,我的理解的題目所指的海爾應是海爾集團,現在在A股上市的青島海爾(600690)只是海爾集團的一個子公司,現任董事長、總經理為梁海山,海爾集團還有許多資產沒裝入青島海爾;而格力應是格力電器(000651),現任董事長和總栽是董明珠,不是指格力集團。格力集團是格力電器的大股東,格力集團下面另有一家上市公司格力地產(600185),格力電器其實與格力地產沒有隸屬關係的。

如果我們弄清楚了以上概念,格力電器與海爾集團是值得一比的,二者都是以生產白色家電為主的公司,都是行業的領軍企業。2018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收為2661億元,其中生態收入達到151億元,同比增長75%;而格力電器營收為2000億左右,二者相差約660億元。海爾的主力產品:冰箱、空調、洗衣機、熱水器等居國內銷售前三名;反觀格力除了空調,其餘產品基本沒啥影響力,而空調特別受房地產景氣的影響,因此格力的抗風險能力遠不如海爾。海爾的海外營收佔比40%在右,格力17%左右。海爾已是一家比較成功的跨國企業,海爾的海外營收100%來源於自主品牌;而格力一部分的營收為替別人貼牌代工的,尚欠火候。

2018年,在品牌戰略、全球化戰略等的協同下,海爾的品牌效應不斷放大。據世界品牌實驗室12月18日在美國紐約揭曉的2018年度(第十五屆)《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顯示,海爾在世界品牌500強中排名第41位。此前揭曉的2018(第24屆)中國品牌價值100強中,海爾蟬聯榜首,品牌價值達到2092.08億元,穩居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品牌。海爾的好些產品已進入德國、美國等高端市場,從兩張圖標中看出,海爾品牌滲透力和影響力遙遙領先於美的和格力。(圖標來自 :北悅濁酒 百家號)

中國家電的出貨量已佔到世界的70%,絕對是家電生產大國。對於當前的中國家電企業來說,全球化是最大的機遇和挑戰,關鍵取決於中國家電企業是否具備在全球化擴張的能力?又如何實現成功的全球化品牌運營和引爆?企業家的格局、眼界,決定了企業的發展境界;企業家的學習能力,關係著企業的發展與生死存亡。這點,海爾已經走在中國家電業的最前列!

張瑞敏先生現在是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和CEO,在中國的企業界特別在家電行業是「教父」級的存在,他還是中共十五~十七大候補中央委員,作為非央企的企業負責人是極其少見的,充分證明國家對他的工作和成就的肯定。張瑞敏先生還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受表彰的100人之一,可見他的貢獻和影響力。

張瑞敏從狠抓產品質量入手,將一家頻臨死亡的集體企業,發展壯大為今天的海爾集團,居功至偉。他被企業界譽為質量管理和企業管理的「思想家」,這絕對不是「網紅」思維所能比擬的,真所謂孔孟之鄉出思想者。按我理解,「網紅」現象興也快,敗也快,不能作為企業管理和產品營銷根基,只能是一種手段或者是補充。

海爾集團主要業務已從傳統的「家用電器」轉型為「物聯網生態」。 今年是海爾創業進入第35個年頭,海爾在貢獻了一個世界級品牌後,新的目標是再貢獻一個世界級「人單合一」物聯網模式。海爾大幅增長的「生態收入」體現了人單合一模式在不斷實踐和演變進化過程中顯現出的成效,是衡量物聯網時代生態圈效果和和生態品牌價值的重要標誌。

在近日舉行的海爾集團2019年創新年會上,張瑞敏提出,海爾要「為人單合一成為世界級物聯網模式而努力」。美的集團「五十重生」年度經營管理大會上對"只有改變,才能重生"表達強烈的渴望,看來我國家電業的思想家已開始在行動了。

以上回答可能會惹有些人的不高興,然而實事求是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希望朋友們理性評論互動,喜歡的請關注點贊!


更看好海爾,雖說海爾的利潤率遠低于格力,有幾個方面因素,1.海爾遠比格力龐大,運營成本也是高于格力,2.海爾現在還處于海外擴張階段,也會投入資金,雖然利潤下來了,但總得體量上升,為後期衝刺奠定基礎,3.海爾設計的產業比較多,有的產業肯定會不賺錢或虧錢,這樣的話就會被拉低利潤,4.研發成本海爾肯定是高過格力的

對於張瑞敏先生和董明珠女士的比較,張更沉穩,運籌帷幄,眼光看得更遠,同行業里似乎總是走在最前沿,求質量,搞品牌,進入國際化等等,現在又在管理上的創新,人單合一一旦成功,將是史無前例,而董女士過於輕浮急躁,還需要沉澱,執行力強而有力,所以倆人各有所長,都是中國製造業的佼佼者,希望海爾,格力都會越來越好


在這個問題上我要產名我的觀點,從我接觸冰箱空調開始到電視己有廿十八個年頭了,那時我修地都是日本貨東芝牌,天津產的叫長嶺阿里斯頓利泊海爾。多數進口的多,新飛冰箱、空調有春蘭的、松日、松下。後來岀現了青島海爾的冰箱、冰櫃、再到電視空調等。我是搞家電維修出身,海爾是國企,海爾的電視與冰箱空調維修率挺高的。從張瑞敏的戰略來講他的眼光可算是世界首選,從管理到服務質量模式是同行業的先祖。格力的出現名聲在後,走出國門不是我們常人所能看懂的,從產品的傳統化再到創新各有風騷。在國內囝際的舞台上是我們中國的驕傲,從無到有走出國門,讓世界知道中國的產品不比任何國家質量差。海爾與格力比較,都有各自的優勢。海爾建廠早,打出了服務售後的先機與典範。是後來更多的中國企業競爭的對象與榜樣,勢比爭雄無人能比。我警重海爾,也喜歡格力都是我學習創新的祖師爺,祝福祖國有象海爾、格力這樣更多的企業為國爭光,祝福中國更強大!!!


海爾在15年前 有過和現在董明珠一樣的想法 就是做中國人的晶元。可是最後失敗告終。今天格力又重新拾起當年的夢想實在是驚人壯舉。

海爾空調 體驗 過 可能運氣不好,新買的三次維修 還是數字元號會出現,董明珠的大松產品體驗下來也不怎麼理想。最後選奧克斯了。空調 冰箱 其實技術早就過關了。春蘭 沒有了吧,幾十年還在用的也有。

董明珠太把自己的產品誇大,什麼都是自己的,晶元不是自己的。所以想搞晶元。

我很佩服海爾和格力,至少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現在格力有錢了希望晶元能搞出來。

只要晶元搞出來就可以用在其他領域,國產家電將趕超一切家電產品。

支持海爾 支持 格力。至少他們是做了該做的事 和正在做該做的事。

希望海爾格力這樣的企業能多些,不光是賺中國人的錢更重要的是賺世界的錢。


作為白家電行業的兩個典型,海爾在白家電領域的品種更全、影響力也更大、地位也更高,如電視、冰箱、空調、洗衣機等,格力則主要在空調,在空調領域的地位高于海爾。

那麼,從近年來的情況看,為什麼海爾的聲音似乎沒有格力大,地位好像也沒有格力高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張瑞敏屬於低調做事者,不大喜歡拋頭露面,更不會講一些高調的話吸引眼球。相反,董明珠則一貫高調,自然受到的關注更多。

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表彰名單中,張瑞敏赫然在列,而董明珠卻沒有上榜,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能夠看出誰的真正地位更高,誰更能代表中國白家電行業,誰更能夠在民族企業中具有作用和影響。

所以,企業家有沒有地位,不在聲音,而在影響,在於人們以上中的地位和影響。


謝謝您的問題。海爾與格力相比,我更看好格力發展。

格力處於高速發展期。格力近年內扣非凈利增長率穩定在30%左右,這與董明珠的努力關係緊密。海爾處於互聯網轉型期,技術與產業融合需要一個過程,產品創新還沒有完全顯示出作用。在此期間,業績和市場份額起起落落,影響了總體成績。

格力與海爾各有拳頭產品。家電三大件很說明問題。空調方面,格力的市場份額在第1位,大概佔38%,海爾只佔12%。冰箱方面,張瑞敏砸不合格冰箱,已經成為海爾的代名詞,多年來海爾冰箱一直很爭氣,市場份額是第一位,大概有36%。洗衣機方面,海爾市場份額約34%,排名第一位。

格力與海爾各有戰略。從家電銷售可以看出,張瑞敏的海爾,產品較為平均,實習多元化戰略。董明珠的格力,家電產品較為集中,以空調為基礎,其他為附屬。海爾的多元化戰略,可以分散風險,尤其是其中一個產品銷量趨於飽和時,還有別的支撐。格力集中化戰略,可以更加專註產品創新和技術開發,把空調產品智能化做到極致。隨著人工智慧進程加快,海爾與格力都以熟悉產品為切入口,大力布局智能家居。比如,海爾「北美版」智能家居、「馨廚」大屏智能冰箱等。董明珠帶領下的格力,先後向智能手機、晶元、機器人、模具等智能相關業務和設備,之後很可能是格力物聯網。格力在智能製造方面,這幾年投入很大,董明珠也很有決心,思路也很明確,可以拭目以待。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血汗工廠,壓榨工人血汗,國家應出重拳治理,不能讓工人回到舊社會。


我在這裡只講兩公司的售後服務各有不同。

五年前我買了一台全自動海尓洗衣機。

買機後送貨;

海爾公司共回訪電話三次:

1、問: 貨送到未?送貨人員服務態度如

何?交接工作做得怎樣?

2、問: 拆解包裝工作怎樣?安裝、調試

滿意否?

3、問: 洗衣機經使用後你滿意否?

我都一一作答,並講很滿意。

去年,我買了部格力1匹分體空調。

經三催四催才安排人員幫我安裝。

安裝空調基上是免費安裝。但,如主機掛外牆的要收高空作業費1OO元;主機架80元(不鏽鋼);雪種管穿牆孔,靚孔要價50元,差的免費。

剛好我家安裝空調不用掛外牆和使用主機架,也不用要靚孔。所以本客戶裝空調不用出一分錢,基本免費安裝(其實購機單價已包括安裝費在內)。

安裝完畢經使用後,發現有幾個問題:

1、當時室外溫度為35℃,室內機設定溫

度為26℃,經1、5小時製冷運行,室

內機顯示26℃,而主機都不能自動停

機狀態。(整個夏天都是這樣)

2、主機幾扇葉轉向是程逆時針轉向。這

這個轉向是否正確?

由於來我家安裝空調的師傅收取吾到我一分錢,我就上述問題電話聯繫過,這些師傅無心解答。機台安裝後能製冷就oK。

宗上所述: 本客戶認為海尓售後服務比格力好好多!!


常言道:貨比三家,人比人氣死人。我覺得拿張瑞敏和董明珠做對比那不太合適,因為一個是白手起家,一個是守城之將,可以說是張瑞敏把海爾從那個瀕臨死亡的集體企業,發展壯大為今天的海爾集團,而董明珠接手格力的時候,格力正處於發展的高峰,所以兩者也沒什麼好比的。拿海爾和格力的市值、品牌、產品等方面比一比我覺得還更靠譜一些。

首先,從兩家企業的市值上來看,海爾電器現在的市值為582億港幣,而格力電器的市值為2357.56億元人民幣,二者從體量上就有所不同,很明顯,海爾電器的市值是要遠低于格力電器。所以,單從市值方面,我更看好格力。

其次,從兩家企業的名聲來看,董明珠以「網紅」著稱,由於董明珠的性格使得格力電器名氣一直很大。而張瑞敏更喜歡少說話多做事,埋頭做事或許是他的經營風格,這點兩者差異較大。所以,單從企業名聲方面,我更看好海爾。

另外,從兩家企業的業務擴展上來看,格力的業務擴張並不順利,其在物聯網上的布局是「聲音大、雨點小」,而海爾物聯網平台已經有所建樹,海爾U+智能家居也在逐漸前行。所以,單從業務擴展方面,我更看好海爾。

最後,從兩家企業的產品結構上來看,海爾在家電領域的品種更全、影響力也更大、地位也更高;而格力則主要在空調領域地位高于海爾。所以,單從產品結構方面,我更看好海爾。

綜上所述,對於不同的企業家、不同的企業還是要從根本上去剖析對比,不能片面武斷的判別。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偉大企業家,不同的企業成就了不同的偉大企業家。如果真要問,海爾和格力更看好哪個?個人覺得更看好海爾一些。


只要海爾勇於承認錯誤!知錯就改!張瑞敏還是好同志!知迷不誤!頭撞南牆等於自掘墳墓,現在是信息化的時代,與時俱進,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與格力電器董明珠相比,海爾要好好學習才能天天向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