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文化頻道近日評選出了一個電影榜單——100 部最好的美國電影。他們說希望能從一個國際化的角度來審視,所以邀請了世界各地共 62 位評論家、作家,分別來自歐洲各國、南美、澳大利亞、印度、中東,也包括幾個美國人。評選規則是每個人給出心目中的 10 佳名單,第 1 名就拿 10 分,第 10 名拿 1 分,以此類推,最後累計結果。

那麼BBC的這份榜單,與好萊塢同行、以及普通影迷的口味有哪些不同呢?

BBC 選出的一百部,只有 12 部奧斯卡最佳影片

作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電影獎項,奧斯卡自 1929 年開始,每年都會評選出最佳影片。按這個邏輯,大家可能會認為,如果人們回過頭再評選 100 部最好的電影,應該和奧斯卡的獲獎記錄有不少重疊?但事實並非如此。

Deadline 發現 BBC 的百佳榜單上只有 12 部奧斯卡最佳影片,前 75 名只有 8 部,前25名中只有 4部:《教父》(第 2,1972 年)、卡薩布蘭卡(第 9, 1943 年)《安妮·霍爾》(第 12,1977 年)、《公寓》(第 24 名,1960 年)。另外,一共有 60 部 BBC 選中的百佳電影,當年連個奧斯卡提名都沒有。

由邁克爾·西米諾執導的 1980 年的西部片《天堂之門》進入榜單,排名第 98 名,當年該片因為製作失控導致虧損慘重,獨家投資的聯藝電影公司甚至因此倒閉。但很多年過去後,電影本身的藝術性受到肯定。諷刺的是,同樣由西米諾執導的奧斯卡獲獎片《獵鹿者》反倒沒有進入榜單。

最受歡迎的導演是希區柯克、庫布里克和斯皮爾伯格,他們都有 5 部電影在榜單上,但並不都是他們的奧斯卡獲獎電影。另外,約翰·福特有 3 部電影,其中《搜索者》排到了第 5 名,但是令他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4 部片都沒入圍。

《搜索者》 關於 「最好中的最好」,BBC和美國電影學會分歧不大

另外一個值得參照的美國電影學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簡稱AFI)的百年百大美國電影榜單。AFI 成立於 1967 年,現在每年都會評選出年度十佳電影,被視為奧斯卡電影風向標。2007 年AFI評選出最新一版百年百佳美國電影。

對於哪些是「最好中的最好」,BBC 和 AFI 還算能保持一致意見,前十名中重疊了 5 部影片,第 1 和第 2 都是《公民凱恩》和《教父》,其它還有《迷魂記》、《卡薩布蘭卡》和《雨中曲》。

但對於什麼是「美國電影」,英國人與美國人持有不同意見。AFI 百佳的第 7 名《阿拉伯的勞倫斯》、以及第 36 名《桂河大橋》,沒有出現在BBC榜單上,因為這兩部的電影投資並非來自美國本土。

《公民凱恩》海報 為什麼《亂世佳人》只排到第 97 名?

最受到「區別待遇」的是 1940 年的《亂世佳人》,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等 10 個獎項,AFI 百佳的第 6 位,但在 BBC 榜單中它只排到了第 97 名。

這自然與審美標準有關,BBC 鼓勵影評人按照自己的個人喜好來排,希望他們不要太考慮電影對行業的影響。而米高梅公司出品的《亂世佳人》,作為一部商業口碑都取得現象級成功的電影,對產業模式有深遠影響,但在藝術價值上卻不見得被影評人喜愛。

對此,《虹膜》電影雜誌的主編 Magasa 的解釋是:「很多人會疑惑《亂世佳人》為什麼會這麼低,因為評論界早就受夠它了。它的豪華、奢侈和豐滿,代表好萊塢黃金時期典型的米高梅美學,只有非常保守的人會選它。但如果是好萊塢業內人士的投票,《亂世佳人》的排名會很高,因為它代表了這個行當過去的輝煌。」

米高梅出品的另一部, 1939年的《綠野仙蹤》,AFI排名第 10,BBC 排到第34,「後退」幅度相比沒那麼大,Magasa 說這僅僅是因為「田園牧歌比較安全」。

《亂世佳人》 為什麼「最好的電影都是老電影」?

BBC 榜單上的百部電影,只有 6 部是 21 世紀的影片。最近的一部是2013年的《為奴十二年》,排名第 99 位。前十名全部是 80 年代之前的,最近的就是 1972年的《教父2》,離今年也有 42 年了。2001 年的影片《穆赫蘭道》得到了第 21 名。

「年代歧視」這麼嚴重,BBC 文化頻道自己也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什麼最好的電影都是老電影?》的文章。評論人Noah Gittell說:「電影公司現在做不出突破性的電影了。不是說沒有,而是都是獨立電影公司在做,除了影評人,大部分人都注意不到。看看前十名都是什麼樣的電影——它們都對社會產生了現象級的影響。電影現在很難做到如此境地。」

負責此次評選的編輯 Christian Blauvelt認為:「我們需要一些年,甚至幾十年,才能真正有權判斷哪部是經典。」

《紐約客》雜誌的 RICHARD BRODY 作為少數美國評委參加了這次評選,他說「相比現在那些沒什麼真實生活感受的片子,我個人對經典老電影的感情比較深,就像對法國新浪潮一樣。」

1958 年希區柯克的《迷魂記》海報 IMDB 上的影迷們又喜歡哪種電影?

無論是BBC還是美國電影學會的榜單,都是由專業評論家、業內人士評出的。而如果想看看普通影迷喜歡哪種電影,則可以參考 IMDB 網站上的前 100 部最高評分電影,都是由網友打分打出來的,雖然是各國電影的總排名,但還是可以比較下評分高的美國電影。

參考 7 月 27 日的 IMDB 電影評分前 100 名。首先,前十名都是美國影片,新電影不再受「排擠」,有 6 部是 1990 年之後的。前 25名中有 16 部 1990 年後電影,其中就有國內觀眾所熟悉的好萊塢特效大片,比如 2010 年的《盜夢空間》排名第 14 名,《指環王》有兩部拿了第 9 和第 11 名,它們都沒有出現在 BBC 榜單上。

哪部是最好?IMDB 影迷的選擇是 1994 年的《肖申克的救贖》,評分 9.2 分。這部同樣是豆瓣網友電影評分最高的劇情片,9.6分。《肖》沒有拿到奧斯卡獎,輸給了《阿甘正傳》,在美國電影學會排到第 72 名,BBC 則根本沒有入圍榜單。

BBC 和 AFI 的最愛《公民凱恩》只能評到 IMDB 的第 66 名,8.4 分。

大家都喜歡是《教父》,進入 BBC 榜單前十的《教父 1》和《教父 2》是 IMDB 榜單上的第 2 和第 3。

這樣的結果並不奇怪,普通觀眾對於電影的評價首先肯定是「好看」,《公民凱恩》雖然在鏡頭語言、敘事手法、剪輯等各方面,都開創了新的電影表現手法,影響了一批後來者,但對於普通人來說卻過於晦澀,充滿隱喻,「不好看」。

《肖申克的救贖》、《教父》這樣的故事性強的電影,就迎合了大眾的口味。尤其是《肖申克的救贖》,塑造了一位自由偶像似的主人公,雖然對於影評人來說可能沒什麼創舉,但卻成為「平民英雄」。

《肖申克的救贖》 話說,為什麼又要排電影榜單?

最後,還有一個值得討論的是,既然我們都有了各種各樣的榜單,為什麼又要排電影榜單?

BBC 的解釋是,因為美國電影對於整個行業起著帶頭作用,有必要再度對其歷史進行評估、闡述。

Magasa 的理解也是從同樣角度:「排行榜是電影史的濃縮,更新排行榜也就是更新電影史。人們需要用榜單來反覆固化一些知識和看法,並修改偏見和錯誤。」

當然,對於影迷來說,結果都一樣——又有一個必看電影list了。

BBC 第 4 名《2001 太空漫遊》,看過了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