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戰,項羽的成名之戰。此戰中,項羽以區區5萬楚軍擊敗由名將王離、章邯所率的幾十萬精銳秦軍。而此戰項羽取勝的關鍵在於,戰役的第一階段大破王離的秦軍。那麼,所向披靡的驍將王離為何會敗於項羽的5萬人馬呢?除了戰術上的原因外,還有秦朝內鬥的原因。

時人:「王離,秦之名將也。」

王家三代為秦將,王離他爺爺是王翦,他爹是王賁。嬴政征伐六國時,除了韓國外,其他五國都為王翦和王賁所滅。不過,王離並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巨鹿之戰前,還曾被劉邦所打敗。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令蒙恬為主將、王離為副將,帥軍30萬駐守長城,北據匈奴。秦二世時,扶蘇和蒙恬被賜死,長城軍團的指揮權落到王離手中。

王離手中的長城軍團由職業軍人組成,真正的野戰軍,精銳中的精銳。不論軍事素質還是軍隊戰力,比項羽的楚君強了太多。

但就是這樣一支王牌軍,在巨鹿之戰中,卻被項羽5萬人馬包圍。《孫子兵法》中有「十則圍之」的說法,就是說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他。而當時的長城兵團有多少呢?史料上沒有詳細記載。我推測,沒有20萬,最少也得十多萬。30萬的戍邊部隊,除了留下的,前期損耗的,十多萬應該還是個保守數字。十萬多萬的王牌部隊,被5萬楚軍所包圍,不得不說王離名將的頭銜有些言過其實。

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

不得不說,除烏江之戰外,項羽一生大小70餘戰皆勝,並不是偶然。其戰場嗅覺非一般人可比。巨鹿之戰中,項羽並沒有以5萬楚軍直接正面對抗王離的秦軍,而是首先斷其糧道,打擊秦軍士氣。

巨鹿之戰前,趙王歇逃進鉅鹿城。章邯派王離包圍鉅鹿城,而他自己率領20萬秦軍駐紮在鉅鹿南邊的棘原,並修築甬道,為王離軍輸送糧草。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士兵們不可能餓著肚子去打仗,再有才華的將軍面對沒有糧草的局面,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項羽敏銳地感覺到這條輸送糧草的甬道對於王離大軍的重要性,因此他派鯨布率軍2萬數次攻擊甬道,並最終將甬道給截斷了。

400年後的官渡之戰,曹操正是憑藉襲擊烏巢,焚燒了袁紹的糧草輜重,才使得袁紹軍因無糧而潰敗。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在真正的戰爭中,無論之前有過多少「陰謀詭計」,最終仍然是兵對兵、將對將真刀真槍的拼殺。項羽把握時機「破釜沉舟」,其勇氣和果敢令後人拜服。

切斷王離糧道後,項羽率領剩餘的楚軍渡江。渡江之後,便破釜沉舟,只帶三天的乾糧,表明與秦軍決一死戰的決心,最大限度地提升了部隊的士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

果然,戰場上的楚軍以一當十,勇不可當。與秦軍大戰九次,「殺蘇角,虜王離」,最終創下曠世之功。

說到這裡,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章邯和他的20萬秦軍。何楚軍包圍王離軍,並與之「九戰」時,而章邯為何按兵不動。

據《資治通鑒》記載,楚軍大破王離軍後,章邯引軍退卻而去。之後,各路諸侯軍才敢出擊進攻王離的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也就是說,項羽和王離大戰之時,章邯並沒有幫忙,而且在王離軍被大破後,帶著自己的20萬軍隊跑了。這與之前擊周文、滅田藏、殺項梁,完全判若兩人。這裡面好像有一絲陰謀的味道。

章邯在沒有統軍之前,任少府,是秦二世的近臣、嫡系。

王離三代為將,在秦軍中具有極高的聲望和人脈。王離本人最初是蒙恬的副將,與扶蘇、蒙恬相處多年,感情一定非比尋常。對秦二世殺扶蘇、蒙恬,一定懷有不滿情緒。扶蘇、蒙恬死後,王離成為為長城軍團的最高指揮官,手握幾十萬玩牌大軍。對於這樣一個不是自己嫡系,而又手握兵權的大將,秦二世和趙高不免會心生忌憚。

於是,內鬥開始。章邯對王離的見死不救,很可能得到了秦二世的首肯。

不管怎麼樣,經巨鹿之戰後,項羽從幾萬楚軍的統帥一躍成為整個諸侯聯軍的統帥,最後的滅秦之戰也拉開帷幕。

文獻參考《史記》、《資治通鑒》等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項羽是古今中外英勇機智,奮勇殺敵的英雄,天才的軍事家,必須追溯他開始的起義,他並沒有劉邦放苦役,眾人出於感恩,擁戴了劉邦,讓劉邦手上有了第一支武裝,類似陳勝吳廣,反正面對暴秦,橫豎一死,奮臂高呼,揭竿而起,天下響應,瞬間浩浩蕩蕩。項羽出身名門,是楚國著名戰將項燕之後,通曉兵法,項羽又是自身高大,武藝高強之俠,他手持一劍,一人造反,單劍赴會,闖入縣府,知事覺得太可笑了,說:「壯士也!跟了我吧",話音未落,首級落地,左右武士擁上,死傷一遍…余者,皆跪於項羽之前,他是以英勇無畏,武藝高強,征服眾人,創立了自己的第一支武裝力量。他治軍嚴整,兵,貴精,貴勇,不貴多,更不貴濫。始終貫穿他統軍的方針。恰恰這一點,又往往被擁有壓倒兵力優勢的對手,所輕視,所忽略,結果與知縣的首級落地一般,慘招大敗。巨鹿之戰,是一場歷史上罕見的,以少擊多,戰況慘烈之仗。以少擊多,並不意味以弱擊強,項羽他對自己殘酷訓練下的軍隊,有著絕對的自信,為此,他覺得還不夠,於是乾脆「破釜沉舟",與韓信「背水一戰",項羽是自古以來的首創,是韓信的導師。縱觀整個秦末天下大亂,群起而擁兵眾多之中,唯項羽手上的這支軍隊,人數不多,戰力最強,這支黑色的楚軍,人稱「黑旋風",除了戰鬥力最強大,作戰的遠程突擊能力極強,所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真正起到『出奇不意、攻其不備"的最大攻擊效果,真正等到對方開始重視,擺開架勢,準備一戰,往往為之晚矣。項羽率領四萬五千黑色楚軍,像一股黑流,從開始離開長江,始終緊緊盯上秦軍章邯最強大的三十萬大軍,靜靜地悄悄地漂過去,象一隻黑豹,猛然間躍入毫無任何軍事訓練臨時湊合的群狼之中…其實戰爭的勝負,並不是取決結果,而是決定戰爭開始之前。章邯所統領的三十萬秦軍與當年秦名將王翦六十大軍,在戰鬥力上,大相徑庭,那個時代的秦軍,久經沙場,作戰經驗極其豐富,可謂天下無敵,擁有實戰上百年經歷。而此時的秦軍,臨時湊合的農民工,憑藉武器優勢,打打陳勝吳廣之流,綽綽有餘,面對項羽…垓下會戰,唯韓信深知項羽這招取勝之道,擁六十萬大軍,誘敵深入,久圍長困,避開過早決戰,將主力送上項羽的堅鋒利刀,銳氣無當之上而招致失敗,待楚軍完全飢餓,徹底疲憊,才投入主力會戰…其結果,項羽自殺,楚軍全軍覆沒,韓信自己的三十萬大軍,也基本耗盡,只剩下了劉邦唯一的贏家…也可以說,垓下會戰,韓信的齊軍與項羽的楚軍拼完了,天下落入劉邦的漢軍之手,項羽與韓信,在政略上,遠遠不及漢高祖劉邦…韓信終被呂氏誘殺,兩位英雄,只落得最後互相殘殺,讓劉邦坐大之千古遺恨…


巨鹿之戰可以看做出秦朝末年大起義的轉折點,項羽一戰功成,擊潰秦軍主力,至此,秦國敗局已定。

巨鹿之戰以前,義軍形式岌岌可危,初出茅廬的章邯七戰七勝,擊殺吳廣,逼死陳勝,還一併把企圖坐收漁翁之利的項梁給幹掉了。項梁是義軍公認的盟主,勢力最大,能力最強,手裡還控制著名義上的領袖楚懷王熊心,楚軍一旦失敗,抗秦大業就會土崩瓦解,所以巨鹿一戰,將決定天下大勢。

而同樣初出茅廬的項羽,卻並不被人看好。叔叔項梁死後,楚懷王欺負項羽年少,以嘴炮「卿子冠軍」宋義奪了項羽的兵權。宋義名義是上救援巨鹿的楚軍主帥,卻躑躅不前,打著秦軍與義軍兩虎相爭的主意和稀泥。不僅如此,還在後勤補給緊張的情況下,大擺慶功宴,為兒子去齊國做丞相送行,這種無腦的做法徹底激怒了項羽。

項羽在范增的密謀下誅殺了宋義。

奪回兵權不是目的,最終目的是要擊敗秦軍,如果不能打敗章邯,縱然一時奪回兵權,長期也會被秦軍收拾,所以項羽必須贏,必須以5萬楚軍擊敗40萬秦軍。

這40萬秦軍,有20萬是章邯招募的散兵游勇,但經過大量的戰役,已經成為一隻虎狼之師。剩餘20萬,是剛剛調回的北方長城軍團,抵禦匈奴的大部隊,秦軍的絕對主力。

長城軍團的主帥王離,是秦國絕世名將王翦的孫子,王賁的兒子,絕對的將門虎子,要知道當年楚國,就是滅亡在王翦手裡。

而我們的主帥項羽,剛剛24歲,是非成敗,天下大勢,就在這個24歲的小伙肩膀上。

這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人物!

但項羽從沒有想過輸!後世對項羽的描述多集中在「鴻門宴」的魯莽與虛榮,殊不知項羽是班超筆下「兵家四勢」中「兵形勢」的絕對大家。

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項羽的第一招是斷其糧草,他派遣英布和蒲將軍(蒲將軍究竟是誰無法考證,有說法認為其實就是英布)率2萬義軍先行切斷王離糧草,然後自己親率四萬大軍渡河。

渡河以後,項羽命三軍破釜沉舟,只帶三日糧,全力攻擊王離。

這無疑是上下五千年歷史上最悲壯的進攻,一個24歲的沒落貴族青年,帶著一幫不服天命、揭竿而起的烏合之眾,為了推翻暴秦,置之死地而後生。

試問天下,有誰不服!

項羽攻打王離的時候,諸侯都在巨鹿城上觀戰,只見楚軍殺聲震天,個個以一當十,如同天神下凡一般,連續兩個月,九戰九勝,擊殺秦國大將蘇角,活捉主將王離。

等到項羽升帳,諸侯來拜見的時候,個個嚇的腿如篩糠,進門就下跪,尊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為什麼能以弱勝強,擊潰王離。

第一,哀兵必勝

對於項羽和他的五萬兵馬來說,除了獲勝再無他法,輸了就是死路一條,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被發揮的淋漓盡致,而項羽為了徹底斷絕士兵求生的念頭,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如此這般,士氣遠不是秦軍可比。

第二,戰術對頭

項羽雖然兇猛,卻也不是莽夫,他先斷絕了王離的糧草,再猛攻王離,打消了王離打消耗戰的念頭,逼迫秦軍決戰,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來打擊對手。

第三,秦軍內訌

要知道,秦軍分為兩支,一支王離,還有一支章邯,巨鹿之戰兩個月,章邯全程做壁上觀,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史書沒有記載,但不排除秦軍內訌的可能性。章邯是秦軍中的後起之秀,王離是將門之後,兩人的關係十分微妙,有可能出現因為嫉妒而不相救的可能性,給了項羽各個擊破的好機會。

巨鹿之戰,註定了秦帝國滅亡的命運,也成就了項羽霸王的美譽,一個新時代就此開啟!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巨鹿之戰王離率領的長城軍團慘敗,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軍心不穩。公子扶蘇、蒙氏兄弟無罪被殺,其中蒙恬可是猶如軍魂,這系列打擊給長城軍團的軍心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影響。軍隊已出現逃跑現象,而王離不能止。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於是匈奴得寬,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

二、規模縮減。蒙恬率軍十萬破匈奴,後增兵二十萬守地盤,秦末諸侯叛亂,二十萬援軍大多撤回中原,加上留守、戰鬥減員、叛亂潰逃等,參與巨鹿之戰的長城軍團至多有十多萬。

三、匈奴的侵襲。匈奴被蒙恬吊打後,這次看中原大亂,邊境空虛,再次侵略,使得王離軍團介於匈奴和燕趙叛軍之間,腹背受敵。

四、糧草匱乏。匈奴又佔領了河套地區,邊防軍失去糧倉。雖有關中糧倉可由直道提供支援,但帝國內部早已混亂不堪,不是李斯趙高爭權,就是趙高指鹿為馬,誰會多管邊軍死活。巨鹿之戰時,也得由章邯軍築甬道提供後勤支援。

五、主將王離能力問題和抵觸情緒。王離,王翦之孫,王賁之子,時號名將,受封武城侯。能力有名不副實之嫌,率軍久攻不能全滅趙境,在成陽、杠里兩次被劉邦擊敗。另王、蒙是世交,二世昏庸,朝廷混亂,自身難免對朝廷有情緒。

六、章邯軍團不作為。先被楚軍小勝,後丟失甬道,隨後沒有拚命反攻甬道或支援王離。後面對峙期又被項羽大敗一次,投降項羽時還有二十萬,可見巨鹿之戰並沒有太大損傷。或是輕視敵軍,或是兩將不和,或是帝國高層陰謀,結果是章邯軍團實力猶存,王離軍團全滅。

七、面對的是霸王項羽。項羽經七十餘戰,擋者皆破。這次項羽破釜沉舟,九戰九捷,把軍事天賦發揮的淋漓盡致。

八、諸侯聯軍實力不差。古今的南方人可是不一樣的,當時的南方人以彪悍著稱,楚軍不弱。按照秦朝的兵役制度,一般男子到17歲就要「傅籍」,就是進行兵役登記和服役,接受不同種類的服役和訓練。所以諸侯軍絕大多數都不是草寇,都當過兵,接受過不同程度的軍事訓練。十多萬諸侯聯軍前期雖作壁上觀,也起到牽制的作用,後面看項羽如此勇猛,一起圍毆秦軍,不給王離一絲逃跑的機會。

因為種種,此時長城軍團已非蒙恬率領橫掃匈奴的巔峰精銳,戰力極速下滑。而王離能力有限,內外交困,又得面對軍事天才項羽。最終落得王離被俘,蘇角被殺,涉間自殺,耀極一時的長城軍團也退出歷史舞台。


有句話叫做置之死地而後生。當一個人陷入絕境,只有拚命才能有一線生機,那時人體內的潛能會徹底激發出來,這個潛能是無法想像的。

項羽深知秦軍兇悍,如果將士不團結一心,每個人都畏懼生死,那這一去就是壯士一去不復返。所以,項羽帶軍渡河第一件事便是破釜沉舟,斷絕後路。而項羽所帶將士都是楚地人,民風本就彪悍,這時都知道打敗秦軍是唯一出路,自然人人奮勇,各個當先,士氣激昂。 而項羽本身就是武將,所擅長的便是領兵打仗。試想一隻猛虎帶著一群退無可退的餓狼組成的虎狼之師,天下能當者寥寥無幾。

縱觀歷史,韓信的背水一戰就是將軍隊置之死地而後生最後大敗楚軍,類似例子數不勝數。後來古人總結經驗,面對絕境的軍隊應該躲避鋒芒,待對方耗盡銳氣,才與之一戰。而當時秦軍並沒有這種覺悟,兩軍遭遇,秦將王離的敗局可以說是理所當然。


首先王離並非是所向披靡的驍將。王離能成為秦軍北方邊軍的統兵將領一是靠著王翦王賁的威望,二是蒙恬被殺後能夠勝任北方邊軍統帥的人基本沒有了,王離靠著王翦王賁的功勞勉強可以勝任。

而王離敗給項羽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宋義之前的畏縮不前示弱於秦軍,導致王離章邯輕視楚軍。

第二:王離軍與章邯軍分工不同,王離主要是圍困巨鹿,而章邯軍負責為王離軍輸送糧草以及抵擋外圍諸侯救援的軍隊。

第三:王離軍圍困巨鹿長時間攻不進去,士兵睏乏。而項羽派英布突然渡河攻擊甬道,斷絕了王離的糧草供應,並包圍了王離軍隊(首先諸侯軍並非歷史記載的那樣作壁上觀,根據史記陳余張耳列傳記載項羽派英布蒲將軍先渡河攻擊甬道,主力並為渡河,陳餘力促項羽,項羽才率領主力渡河包圍王離軍隊)。

第四:包圍消滅王離軍隊並非項羽一家軍隊諸侯軍也參與到其中,根據《史記·張耳陳余列傳》稱:「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巨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項羽擊退章邯後,項羽與諸侯軍共同攻擊王離軍隊,而此時王離軍隊缺乏糧草,士卒睏乏,必敗。


巨鹿之戰是兵家之大作,前無古人,項羽可謂戰術大師.並非現代很多人眼中的莽夫.

先交代下巨鹿之戰的背景,公元前209年,秦末名將章邯以驕兵之計引誘楚軍首領項梁中伏並擊殺後,認為楚軍已不足為慮,於是率軍渡過黃河與前來增援的王離長城軍團20萬匯合一起攻打趙國,大敗趙齊聯軍,趙都邯鄲失守,趙國殘餘軍隊退守巨鹿城,向各反秦諸侯國求援.

楚王派遣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軍5萬(還有說7萬無法考證)增援.大軍逗留安陽46天.楚軍糧草不濟士氣低落.項羽怒斬宋義揮軍北上.天下聞名的巨鹿之戰一觸即發.

秦軍共計40萬,且分為兩部分:王離軍20萬負責攻城,章邯軍20萬防守甬道為王離軍護送糧草.

按常理來說項羽肯定打不過秦軍.一則楚軍多為新兵且剛經歷定陶慘敗主帥項梁被殺士氣低落,而對手為常年與匈奴作戰的長城軍團,技戰術嫻熟;二來楚軍渡過漳水後還要急行軍幾十公里才能趕到巨鹿戰場,秦軍屬於以逸待勞,此為兵家大忌.但項羽用破釜沉舟,全軍只帶三日乾糧以必死之心激勵全軍完美化解以上劣勢.

再從戰術層面來說,項羽用英布和蒲將軍兩員猛將領軍2萬連續衝擊秦軍甬道切段王離軍糧草,防守甬道章邯軍雖有20萬但甬道過長無法每個點都能固守,有點類似於現代的游擊戰.被切斷糧草的王離軍被迫只能速戰速決正面硬鋼楚軍,這正中項羽下懷,楚軍因只帶3天乾糧且無退路,人人奮勇死戰以一當十.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描述一日九戰,可見戰況慘烈.

在冷兵器時代打仗主要靠陣型用精良的兵器殺傷敵軍,比如秦軍聞名天下的弩陣,要是戰鬥意志薄弱的軍隊估計在幾輪齊射後就作鳥獸散了.戰爭的本質是殺傷敵軍保存自己,但敵人要是個個不畏生死這仗就打不下去了.比如二戰時期日軍神風敢死隊就給了美軍巨大的恐慌.可見長城軍團完全是被楚軍嚇破了膽潰不成軍,而後諸侯軍見此一擁而上全殲秦軍.

秦朝暴政不得人心,巨鹿之戰秦軍敗北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就算巨鹿之戰秦軍僥倖獲勝,還會有李羽、王羽出現在巨象、巨馬之戰中擊敗秦軍.項羽的歷史功績和傑出的軍事才華不容置疑使其排名戰神棒前列.


誰說王離所向披靡了?

王離的祖父是王翦,父親是王賁,王翦父子是秦始皇滅六國的主要功臣,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尤其是王翦,破趙、滅燕、滅楚,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另三個是白起、李牧、廉頗。

王賁作為王翦的兒子,隨王翦作戰,也單獨領軍作戰,敗楚、滅魏、破燕、滅趙,也多有戰績。

王離呢,翻遍史書也沒發現王離有何戰績,而且王翦和王賁協助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後,基本也沒啥大仗可打,王離是蒙恬的副手,而蒙恬在統一六國之中有功績,並且北擊匈奴十餘年,使匈奴不敢南下,蒙恬功不可沒。

王離是標準的官三代,中國有句俗語叫:富不過三代。用在為官為將上,也能適用,歷史沒有記載王離的任何功績,王離的爵位可能都是繼承其父的。

但有記載的是:陳勝吳廣起義後,王離率軍與劉邦在河南成武打了一仗,王離敗。王離平叛帶領的是秦國的長城軍團,是秦帝國的正規軍,身經百戰,而當時的劉邦只不過是雜牌的農民起義軍,王離敗,反觀章邯,帶領非正規軍的囚徒軍團戰無不勝,只能說王離戰鬥力不高。

巨鹿之戰,王離遇到了千古神勇的項羽,王離軍雖多,但因為要包圍巨鹿城,兵力是相當分散,巨鹿城四個方向都有王離軍。

項羽最先攻擊的不是王離軍,而是負責護衛甬道的章邯軍,憑力戰擊退秦軍,斷了甬道,那王離就開始缺糧,項羽再攻擊王離,王離敗,一敗四處圍觀的六國諸侯開始趁火打劫攻擊王離,王離被俘,全軍覆沒。

王離失敗的原因:一是自身能力不強而又兵力分散。二是項羽本身神勇,且戰術安排得當。


在現有史料的記載中,王離的驍勇善戰並沒有戰例來證明,所向披靡驍將從何而來?歷史上記載的是戰國名將王翦之孫,大秦虎將王賁之子,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的「將三代」;

王離,秦將,生卒年不詳

王離的成名之路非但沒有他的祖父和父親那麼血腥,甚至可以說有點小幸運,主要是在於他跟對了人,公元前207年,秦二世登基後,設計殺害了扶蘇和蒙恬,蒙恬時任大將軍,死後的軍隊(大概有20萬左右)就交給了當時還是裨將(相當是副將)的王離,也可能二人從小就比較熟悉,因為信任才把兵權交給他,而且,王離有祖孫三代的軍國榮耀加身,兵權給他也能服眾;

真正說王離是名將的,是趙歇和張耳的門客,大意是這樣的:「王離是秦朝名將,如今他率領強大的秦軍攻打剛建立的趙國,一定能取勝。」另一個門客就說:「不對。據說做將領的世家第三代必定要打敗仗。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他家殺的人太多,他家的後代就要承受相應的懲罰。如今王離已是王家的第三代將領了。」這些話是《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里記載的,可見當時王離的軍事才能並沒有被民間所認同(當然,王離還是裨將的時候,給他嶄露頭角的地方確實也不多),大部分民眾只是知道這是名將之後,貴族子弟罷了;

巨鹿之戰形勢圖

公元前208年,王離為增援章邯,率領大軍由北向趙國發起了攻擊,趙軍大敗(可見王離能力是不差的),趙軍躲進鉅鹿城,堅守不出,章邯和王離分別率軍呈南北合圍之勢,意在圍困鉅鹿城,伺機破城。此時,項羽破釜沉舟,冒著必死的決心從南面突襲而來,並且斷了章邯運糧的甬道,把王離圍困住了,章邯指揮軍隊來救,項羽前後九次打退了章邯的進攻,楚軍人人以一當百,士氣居高不下,因此王離兵敗被俘,成就了項羽的威名,並在王離投降八個月後,章邯也投降了。

王離之敗怎麼說呢,輸給項羽也不冤枉,但也不能說他是庸才,因為,王離從裨將到主將,才短短過了一年時間,之前是裨將,忽然變為20萬大軍的主將,他還沒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和駕馭,也沒有更多的實戰讓他去磨礪(戰場上的實戰經驗相當寶貴,跟書上的兵法是大不一樣的),再一個原因就是項羽太強了,這可是「兵形勢」的鼻祖啊,並且在楚軍捨生忘死的戰鬥中,也感染了其他「作壁上觀」的諸侯王,紛紛也率軍加入了圍捕王離的戰鬥中,這樣王離雙拳也難敵四手,外面救援的章邯又打不進來,結果就只能被俘了。


因為太多人低估項羽了,項羽至少是歷史上少有的名將,一生兩次著名的以少勝多戰績,除了項羽好像還沒有其他人,所以項羽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莽夫。

而王離明顯有名無實,父親和爺爺是名將,不代表他也是名將,同時章邯按兵不動,秦軍士氣低迷也是敗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