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通貨膨脹的預期依然居高不下,然而經濟增速卻出現了明顯放緩的跡象,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困局。滯脹的經濟環境也給大家出了一道難題,那麼投資者該怎樣應對,如何使自己的資產不縮水,更好地實現保值增值,今天我們就來進行解讀。

  通脹壓力未解,滯脹的威脅已近。

  在經濟學中,滯脹又稱停滯性通貨膨脹,是指經濟停滯、失業與通貨膨脹同時高企的經濟現象。現代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滯脹發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從 1969 年12 月爆發經濟危機,到1982 年12 月經濟復甦為止,美國實際GDP 平均增長速度只有2.9%,而其他時期的經濟增幅平均為3.87%至5.69%。與此同時,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前所未有地高漲,年平均通貨膨脹率達到10.46%,而美國戰後各經濟階段的平均通貨膨脹率僅為2.33%至3.54%。相對於通脹來說,滯脹更難治理。原因就在於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能夠促進就業、推動經濟增長,卻會將通脹推至更嚴重的程度;反之,收縮性貨幣政策能夠降低通脹,卻可能導致經濟的進一步蕭條。因此,貨幣政策必須與減稅、增加公共支出等財政政策共同使用,逐步消除滯脹的現象。

  「滯脹」之爭

  今年以來,一些學者開始提出對滯脹的憂慮。在3月上旬召開的政協會議上,溫家寶總理也提到了對滯脹的擔憂。

  事實上,對於是否存在滯脹的風險,國內學者也存在著較大的分歧。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認為,當前最重要的經濟問題就是防止通脹轉向滯脹。在他看來,如果經濟增速降到6%,就會出現「滯」。厲以寧認為,目前的通脹是典型的成本推動型通脹,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農產品價格上漲、用工成本的上漲以及不斷上漲的地價、房價推升的企業成本是2010年下半年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的主要組成部分,這4個原因同時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因此,當前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一定要保持適度,否則就有可能出現滯脹。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從去年的數據來看,我國的確出現了滯脹的風險。」他指出,2010年的CPI數據一季度平均是2.4%,二季度是2.6%,三季度3.4%,四季度達到4.2%,呈現一個逐步上行的態勢。然而,去年經濟增長卻是一季度11.2%,二季度10%左右,三季度9.6%,四季度9.8%,與物價指數相比出現了反向下行的趨勢,經濟增長率與物價指數之間出現了「喇叭口」。延續到2011年,今年1月和2月的CPI數據保持在4.9%的水平,繼續向上攀升。考慮到2010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基數較大,因此滯脹的風險並未消除。

  而持反方觀點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仍有保持較快增長勢頭的能力。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的觀點是:只要經濟增長能夠達到8%的下限,都不算「滯」,而今年達到這一增長率並不困難。連平同時指出,房地產的調控、信貸規模的控制,下半年CPI將出現回落,因此國內經濟不大可能出現滯脹。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也認為,中國今年出現高通脹、低增長的滯脹可能性較小,同時,人民幣加速升值不失為應對輸入性通脹的有效手段。

  「滯脹」之憂

  不過,縱觀近10年來的經濟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經歷2000年至2007年的低通脹高增長期、2007年至2010年的高通脹高增長期後,未來經濟很有可能進入低增長高通脹的滯脹期。儘管與成熟市場相比,目前作為新興市場的中國經濟仍有強勁的發展勢頭,按照「十二五」規劃中未來5年保持7%的經濟增長率來看,這一預期目標仍遠高於成熟市場,但是與前10年雙位數的經濟增長速度相比,未來經濟增長將出現明顯的下滑。

  與此同時,輸入性通脹的威脅短時間內難以消除,尤其是近期國際市場上油價大幅攀升,將全方位推動生產成本的上漲,經濟增長率與物價指數之間的「喇叭口」將更加顯著。「中國式滯脹」與上世紀70年代的通脹泥潭無法同日而語。但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經濟發展將呈現新的態勢,也會對我們的個人投資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包括股市、房地產在內的資本市場處處充滿蓬勃生機。然而也許在未來的幾年中,投資者們會發現以往「閉著眼也能輕鬆掙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房地產市場是首當其衝。去年以來,在嚴厲的房產調控政策的打壓之下,房地產市場幾乎出現了停滯的局面,這也給一路向上的房產投資敲響了警鐘,只漲不跌的房地產市場將迎來全新的轉折點。

  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票市場也不能例外。事實上,從去年開始,全球資金從新興市場股市中流出的跡象日趨明顯。儘管新興市場仍有良好的發展勢頭,經濟增長率顯著地高於成熟市場,但是通脹對於新興經濟體來說,將產生更大、更深遠的影響。從上世紀70年代美國所發生的滯脹來看,股票市場將維持長時間的「牛皮市」,處於箱體震蕩之中,在滯脹不消的狀況之下,儘管會有一些結構性的投資機會,如一些滯脹板塊可能出現高於平均收益率的投資機會,但整體上說,難以出現大幅度的突破。

  「滯脹」之解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表示,滯脹是最壞的結果。我們一定要努力避免。對於投資者來說,面對可能出現的滯脹風險,同樣也需要努力避免,及時對資產配置和投資策略進行調整。

  在我們本期的文章中,也為投資者調整投資策略提供了一些思路。

  首先,投資者需要更加註重資產配置中流動資產與固定資產的比例,這一點對於房產投資者最為重要。在單邊上漲的房地產市場上,房產投資可謂只賺不賠。然而在未來的幾年中,房產價格很有可能出現停滯的局面。如果在資產配置中房產等固定資產的比重過高,難以變現的壓力將「困」住房產投資者,從資產調配的角度上來說,也不利於進行投資的轉換。

  同時,經濟增速放緩,泡沫經濟開始顯出疲態,過剩的流動性效應也很可能難以為繼,人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比之前較為疲軟乏力的股票市場,投資者需要適當降低對高風險、高收益類投資工具(比如股票)的比例,適當增加一些固定收益、準固定收益的投資品種,在經濟逐步邁入滯脹狀態的過程中,可能是更為有效的一種投資策略。

  增加資產配置的渠道也是應對滯脹的一個有效途徑。一是在投資地域的擴大,海外資產的配置將有效地降低單一市場的系統風險。像目前的環境之下,成熟市場受到的通脹影響要小於新興市場,投資者可以利用跨地域的配置降低滯脹可能帶來的影響。二是增加配置受到滯脹影響較小的投資產品,如黃金、白銀等價格由國際市場來決定,作為大宗商品來說也是通脹的受益品種,能夠增強資產配置的安全性。

提示:鍵盤也能翻頁,試試「← →」鍵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