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老宮女,竟敢騙皇帝說,自己是他親娘,這可是犯了欺君之罪,不說凌遲了,死是一定逃不掉的。但為什麼唐朝皇帝唐德宗竟饒恕了她,這中間究竟有什麼隱情呢?

唐德宗的生母沈珍珠出身於浙江吳興名門世家「吳門沈氏」,家門世代為官。由於家世高貴,沈珍珠不僅出落得花容月貌,還有著極好的教養,是典型的大家閨秀。

(沈珍珠劇照)

公元741年,唐玄宗李隆基為皇孫廣平王李豫選妃。沈珍珠憑著高貴的出身、姣好的容貌和賢淑的品行被選為王妃。

李豫很寵愛沈珍珠,兩人婚後感情很好。

一年後,沈珍珠便為15歲的李豫誕下長子李適,從此一家人其樂融融。

公元756年,安祿山進逼長安。唐玄宗顧不得抵抗,帶著皇子皇孫們一路倉皇而逃。由於走得匆忙,許多皇子皇孫的妃子都留在了長安,沈珍珠亦在其中。

安祿山破城後,這些皇族家眷都成了安祿山的俘虜,被安祿山帶回洛陽,關在掖庭中。

在唐玄宗逃往成都的路上,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稱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開始平定叛亂。

李豫由於能征善戰,被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聯合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大將收復了洛陽。收復洛陽後,李豫在掖庭找到了沈珍珠,但由於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只得將沈珍珠暫時留在洛陽。

不曾想,就在李豫清剿安祿山殘部時,史思明又發生叛亂,攻陷了洛陽,可憐的沈珍珠再次落到賊人史思明的手中,從此下落不明。

李豫悔恨不迭,待再次收復洛陽後,便遣人四處打聽,卻一直沒有沈珍珠的下落。

(李豫劇照)

公元763年,李亨駕崩,李豫繼位,是為唐代宗。

李豫自做皇帝開始,便下詔全國尋找沈珍珠。遺憾的是,直到他去世,沈珍珠依然杳無音訊。

李豫去世後,李適繼承了帝位。由於年少便與母親失散,思母心切的他,發動更多人來尋找沈珍珠,並把沈珍珠遙尊為「睿貞皇太后」。

由於李豫尋母心切,不光派大量人手四處查訪,還廣發詔令:凡是提供線索者,重金有賞。

還別說,真有人向李適提供了條線索,說洛陽城中有一老婦,應該就是李適的生母,並且還把相貌比划了一番。

李適聽到後,大喜過望,因為按那人描述,與沈珍珠的模樣幾乎一模一樣,所以他馬上準備車馬,去洛陽接母親。

但朝臣們為了保險起見,勸阻了李適,並安排了幾個曾服侍過沈珍珠的老宮女先去核驗。

老宮女到洛陽見了老婦,端詳她果然與沈珍珠容貌頗似,再向她問起當年宮中之事,她都能對答如流。但問她可是皇太后,她卻又含糊不言。

就在老宮女們拿捏不準時,高力士的養子高承悅卻向李適上奏,稱此人並非太后。

(李適劇照)

原來,這個老婦是高力士的養女,曾經也被選為良家子入宮做過一段時間的女官,服侍過沈珍珠。因此她對所問之事都能對答如流。再加上她容貌頗似沈珍珠,因此常被人認作沈珍珠。

因為李適派出大量人手查訪生母下落,有人查到老婦上報給了李適。

老婦見此,也心有所動,畢竟若是能矇混過去,做了皇帝的老娘,那可就成了尊貴的皇太后了,從此榮華富貴享之不盡,所以她也就半推半就地應承下來了。

誰知道半路上竟殺出個程咬金高承悅來,他害怕承擔欺君之罪,向李適和盤托出了老婦的真身。

水落石出後,朝臣都頗為憤怒,覺得一個無知老婦,簡直是膽大包天,竟敢愚弄天子,應當治以重罪,否則很難服眾。

李適卻擺擺手說,朕寧受百欺而求一真,只願能在有生之年尋到母親。如果我現在給高氏治罪,以後誰還敢向我稟報太后的消息呢?於是此事也就無人再提。

沒想到,人們看老婦假冒太后居然安然無恙,於是紛紛仿效,一時假冒太后者眾,但李適經過詳細查問,卻沒有一個是真的。

李適去世後,又歷經順宗和憲宗二帝,尋沈珍珠的事情到憲宗時,已進行了整整27年,由於費用巨大,又久無音信,有司便上疏請求停止尋找沈珍珠。憲宗於是下詔,為沈珍珠發喪,並於代宗陵建衣冠冢,同時立神位於太宗廟。

自此,轟轟烈烈的尋人啟示,這才落下帷幕,從此再無人假冒皇太后。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新唐書》《舊唐書》)


唐德宗繼位初年發生了一件稀罕事兒,皇帝連同文武百官在金鑾殿上對著空氣一陣亂拜。此事的起因是唐德宗即位之初尊稱自己的母親沈氏為皇太后,然而行冊封大禮之時上位上根本不見那個被尊為皇太后的沈氏,只剩下皇帝和百官對空氣跪拜。原來這個沈太后在很多年以前就失蹤了,唐德宗以及他的父親代宗多番尋找都沒有找到她的蹤跡。後來唐德宗苦苦尋母四十年,即使有人冒名頂替也不怪罪,這其中又有什麼緣由?莫不是皇帝肚大能容?

沈氏具體名諱不詳,不過也有野史記載她的名字叫做沈珍珠。開元末年的時候沈氏以良家子的身份進入東宮,時為太子的李亨將她賜給了皇長孫李豫。沒多久她就為只有十五歲的李豫生下了皇長子李適,也就是後來的唐德宗。本來應該母憑子貴榮寵一生的,可李豫正妻崔氏的到來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崔氏是楊貴妃姐姐韓國夫人的女兒,貴妃權傾朝野,韓國夫人也位高權重,因此崔氏仗著娘家的勢力嫁給了時為廣平王的李豫。按理說沈氏為小小年紀的李豫誕下皇長子功不可沒,她被封為正妻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然而沈氏的家境趕不上崔氏,所以廣平王選嫡妻時她被排除在外,上位的是身後勢力強大的崔氏。安史之亂的時候皇城被攻陷,皇帝連同文武百官慌忙出逃,崔氏借著楊貴妃的勢力與皇子皇孫們一起西行,沈氏則因為身份卑微被留在都城。

一年之後李豫收復了洛陽城,他曾在掖庭局中見過憔悴不堪的沈氏。可此時的他身兼討伐叛軍的重任,不能為了兒女私情耽誤國家大事,於是無奈之下只得將沈氏留在洛陽而自己去討發叛賊。等安史之亂被徹底平定,李豫由廣平王變為太子的時候他又派人到洛陽尋找沈氏,可這次怎麼找也找不到了。

原來李豫離開之後洛陽被再次攻陷,沈氏也在此戰中下落不明。關於沈氏下落不明的原因,有史學家說是因為她害怕史思明拿她的性命要挾丈夫與兒子才故意出走的。但也有人說她在此戰中已然喪生,不然代宗、德宗苦苦尋找多年她怎麼不出來相認?李豫繼位之後長子李適可立為太子,之後多年父子二人苦苦尋找都沒有找到,反倒多了許多冒名頂替之人。

德宗年間有一好消息傳到了長安城,說是皇帝的生母沈氏找到了。皇帝聽說此事之後高興的不得了,他命人收拾了上陽宮迎接母親的到來。該女子到來之後母子二人抱頭痛哭,然時日不久就有人發現此女根本不是沈氏,只是一個曾在宮裡生活過的一個宮女罷了。群臣對於此女冒名頂替之事感到非常憤怒,他們讓皇帝嚴懲此人。但皇帝說:如果能找到自己的母親,我即使被多騙幾次也無所謂呀。

所以說皇帝要尋找的女子是自己的親生母親,有人冒名頂替也不加怪罪是因為自己太想念母親了,並不是說他肚大能容、寬容執政。在他的心裡如果能找到母親,即使自己被多騙幾次也無所謂。即使被騙他也能以寬容之心包容騙子,只為了尋找自己的母親。「德」意指一個人有著良好的品行,李適不像其他帝王一樣無情,又能包容欺騙自己感情的騙子,因此他廟號「德宗」也是實至名歸。


唐德宗的生母睿真皇后沈氏一生命途多舛,早年入選東宮,為當時還是太子的唐代宗生下了長子李適,即後來的唐德宗。

隨後安史之亂爆發,叛軍攻陷洛陽、長安等兩京之地,還沒來得及逃跑的沈氏便被叛軍抓住,兩年之後,唐軍收復了長安和東都洛陽,唐代宗在洛陽再次見到了沈氏並接納了她,但沒過多久,叛軍再次佔領洛陽,這一次,留在洛陽的沈氏在這場兵禍中失蹤了。

戰事結束後,唐代宗和兒子李適開始發動尋親啟事,特別是兒子李適,即後來的唐德宗,15歲的時候就離開了母親,常年隨父親和爺爺顛簸於戰火之中,對母親的思念可想而知。他即位後,尊沈氏為「睿貞皇太后」,任命睦王李述為奉迎使,並大肆封賞沈家人為官,命他們走訪天下,四處尋找。對於提供線索者開出了驚人的高價。其中不乏有人為了貪圖高爵顯位,金銀珠寶而卻冒充皇帝生母的人,為此也鬧了個不小的笑話。

很快有人奏報,說東都洛陽,有一個老太太自稱太后,已被官員接入上陽宮中奉養起來,唐德宗不禁龍顏大悅,立即打發人去東都看望。其實,這個老太太不是太后,而是唐玄宗時期的高力士的養女。她年輕時進宮,與德宗生母多有來往,且與沈氏容貌特別相像,詢問宮中舊事,她也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更巧合的是,沈氏哺育德宗時,削水果不小心傷了左指,而她在宮中切瓜時也傷了左指。因此當地官員為了邀功請賞,便不管好歹,把高氏老太太奉養起來。

但是高力士的養子高承悅知道此女並非是皇上的生母,慌忙上奏皇帝此事有待檢驗。德宗便派高力士的養孫樊景超全去洛陽查探。樊景超一眼便認出了老太太是昔日姑母,真相隨之大白。樊景超立即返京上報德宗,並為自己的姑母請罪。德宗卻說:「朕寧受百欺,但求一真。倘今高女因此獲罪,何人再敢向朕報告太后的消息?」便寬宏大量,放了高氏,一場宮女冒充太后的鬧劇就這樣煙消雲散了。

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了。由此導致的一個惡果是假冒者此後越來越多,直到唐德宗李適病逝,也未能找到自己的母親。這項耗時巨長的尋人工程從唐代宗一直持續到唐憲宗,歷經四位皇帝。


皇帝把親娘丟了,讓大臣們發動全國人民四處尋找,結果高力士的一個養女酷似皇帝的親娘,於是就冒充皇帝的親娘進宮認親,結果可想而知,狗咬包子——露餡了,大臣們很憤怒,要殺一儆百,皇帝反而說「別打擊人們的積極性,即便騙我一百回,哪怕有一回是真的就謝天謝地了」。有皇帝這句話,以後皇帝的親娘多了起來,紛紛進宮認親,反正皇帝又不治罪,萬一蒙上了呢!皇上這樣做對嗎?

這個皇帝是誰呢?他的母親為何丟了?

丟母親的皇帝就是唐德宗李適,他的母親叫沈珍珠,到現在都沒找到,有知道下落的請致電……。

▲李豫和沈珍珠

皇帝丟了母親,這不是奇恥大辱嗎?其實有內情,這就是動亂造成的母子分離。大家腦補一下劉備戰亂之際丟老婆和孩子一事吧,要不是趙雲保護,劉備何止丟老婆這麼簡單呢?曹操好人妻,劉備的老婆落到曹操手中,他不給劉備戴綠帽才怪呢!

唐德宗李適丟老娘,相對於唐代宗李豫就是丟老婆,沈珍珠在15歲時嫁給了東宮太子李豫,次年在長安生下了兒子李適。

恰在這個時候(公元755年),唐朝發生了安史之亂,唐玄宗李隆基帶著兒子李亨、孫子李豫、重孫子李適和楊貴妃等人一起逃亡四川成都。不知什麼原因,沈珍珠沒有隨行。【妃、主、皇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資治通鑒》】。估計沈珍珠當時沒在宮中,所以沒及時帶走。

這些逃亡的人等逃到馬嵬坡時,龍虎大將軍陳玄禮發動了兵變,逼死了楊貴妃,老皇帝李隆基萬念俱灰,臨難把皇位交給了兒子李亨,爺倆分道揚鑣,李亨北上在靈武(甘肅)稱帝後,讓長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統率三軍迎戰安祿山和史思明。

▲沈珍珠

經過兩年的死磕,公元757年李豫收復了東都洛陽,在掖庭中看到了已經被關押一年的沈珍珠,當時沈珍珠是否被安祿山和史思明「欺負」不得而知,由於當時戰況緊急,李豫沒來得及把她護送到長安。就匆匆忙忙的走了。過了兩個月後,洛陽再次被叛軍史思明佔領。從此沈珍珠音訊皆無。

寶應元年(762年),李豫在長安繼位稱帝。(他老爸李亨只做了7年皇帝,沒等安史之亂平定就掛了)。也就是說又過了5年時間,洛陽再次收復,安史之亂基本平定。李豫也有時間了,尋找老婆這事提到了議事日程。

唐代宗李豫下詔在全國尋找,尋人啟事發了不少,各個地方也有信說這裡有個相似的女人,可是經過查對,都一一否定了。十餘年過去了,沈珍珠如黃鶴一去不復返。

▲沈珍珠和李豫

時間又過去了17年,老婆沒找到,(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去世了。他的兒子李適繼位。李適繼位的頭一件事就是尋找母親,並且遙封生母沈氏為皇太后。

唐德宗尋找母親用盡了各種辦法,比如讓大師指點,加封沈氏家族成員為官,讓相面算卦的推測在什麼方向。最終得到了一個消息,全體官員十分高興,於是有了開頭一幕。

雖然唐德宗李適為了找親娘很大度放過了說謊的人,但真正的親娘依然沒有出現。又十幾年過去了,唐德宗認為親娘應該不在人世了,於是葬了一個衣冠冢,這事才告結束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刪。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唐朝的皇后普遍具有傳奇色彩,而就神秘性而論,又以唐代宗的睿真皇后沈氏(影視劇中稱她為「沈珍珠」)為最。作為代宗的愛妃、德宗的生母,沈珍珠在安史之亂期間下落成謎,任代宗苦苦尋覓多年依舊無果。等到德宗李適即位後,便一方面遙拜生母為太后,一方面下詔繼續尋找她的蹤跡。

為了尋找沈太后的下落,德宗任命睦王李述為迎奉使,並派遣數十位清明強幹的人員到各地去查找,一旦有所發現,便要即刻上報。與此同時,朝廷還發布賞金令,向民間徵求關於太后行蹤的信息,一旦所言屬實,將會得到大筆金銀。所以消息傳出後,天下騷動不已,讓很多人都盯上了這個回報豐厚的「買賣」。

雖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然而面對著巨額獎賞,則更容易誘發層出不窮的冒名頂替者。玄宗朝大宦官高力士有位養女寡居在洛陽,因為對宮中掌故很是熟悉,所以跟她關係很熟的女官李真一因為貪求獎賞,便向使者宣稱高氏極可能便是沈太后。德宗聞訊後驚喜交加,便派宦官、宮人前往洛陽驗視。

然而見過沈太后的宦官、宮人早已病故,被派來驗視情況的人員根本沒見過太后的模樣,只是覺得高氏跟沈珍珠的年齡相同、外貌相仿,在不敢肯定的情況下,竟然也說可能是。高氏很清楚冒認太后的結果,所以堅稱自己並非太后,但她越是這樣講,而使者因為害怕認錯人會受罰,便越是相信她是真太后。

在這種情況下,高氏被強行迎入洛陽上陽宮,並被德宗待以太后之禮。在加上侍奉她的人貪圖獎賞,百般利誘高氏,讓她對內對外都不要實話實說。時間一長,高氏被利欲熏心,便鬆口自稱是沈太后。負責驗視的人員如釋重負,便向皇帝奏報情況。群臣聽聞太后已經找到,便紛紛趕過來祝賀,並請求下詔迎奉高氏入京。

初,高力士有養女嫠居東京,頗能言宮中事,女官李真一意其為沈太后,詣使者具言其狀。上聞之,驚喜。高氏辭稱實非太后,驗視者益疑之,強迎入居上陽宮。上發宮女百餘人,齎乘輿御物就上陽宮供奉。左右誘諭百方,高氏心動,乃自言是。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六》。

此時,高氏的弟弟高承悅在長安做官,聽聞姐姐冒名頂替太后的消息後,嚇得大驚失色,連忙向德宗彙報實情。德宗半信半疑,便命高力士的養孫樊景超前往洛陽複查,以確定消息是否屬實。結果樊景超見到高氏養尊處優、以太后自居的模樣後,連忙對她說:「姑媽怎麼可以冒充太后?這可是要滅門的罪行啊!」

高氏見狀,便喝令左右退下,然後悄聲對樊景超說道:「我是受人強迫,並非自願冒充太后,如今到了這般田地,我該怎麼避禍?」樊景超氣得連連跺腳,便一方面向德宗彙報實情,一方面把高氏帶回家。然而高氏冒充太后的消息引起朝野大嘩,群臣紛紛上表請求處死高氏。

然而德宗思慮再三,非但沒有嚴懲高氏,反而將她無罪釋放。事後,德宗跟大臣們講道:「如果因此事處死高氏,那麼以後查知太后下落的人,很可能會因為不確定消息的真假而隱匿不報,這樣的話,太后便永遠不會找到了。所以,只要能找到真正的太后,朕即使受一百次騙也沒關係。」時在建中二年(781年)二月。

上命力士養孫樊景超往覆視,景超見高氏居內殿,以太后自處,左右侍衛甚嚴。景超謂高氏曰:「姑何自置身於俎上!」...高氏乃曰:「吾為人所強,非己出也。」以牛車載還其家。上恐後人不復敢言太后,皆不之罪,曰:「吾寧受百欺,庶幾得之。」引文同上。

此事過後,冒名頂替沈太后的人屢次出現,但無一例外都被揭穿,而德宗最終也沒能找回生母(「自是四方稱得太后者數四,皆非是,而真太后竟不知所之。」引文同上)。等到德宗駕崩、順宗即位後,尋找太后的工作雖然仍在繼續進行,但大臣們心裡很清楚,真正的沈太后恐怕早已不在人間。

所以等到順宗退位、憲宗即位後(805年),便下詔停止搜尋沈太后,為她上太皇太后的尊號,並隆重地為她發喪,同時,又建衣冠冢於代宗陵,立神位於代宗廟中,讓其享受身後哀榮。至此,這場耗時三十餘年的搜索活動,在了無所得之後,正式歸於終結。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唐德宗在登基後,展開了全國尋母沈珍珠大行動。皇帝尋母心切,日日祈盼著和母親相聚。兒子對母親的親情就像千里尋母記一樣的虔誠。

想到母親在安史之亂中流落民間,不知受著怎樣的苦楚,甚至於生死未卜。皇帝的心一直空懸著。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竟然真有人動了瞞天過海的心思。她是崇善寺的法號廣澄的尼姑 ,憑藉著對當時宮中事的了解自稱是沈珍珠。

結果當然毫無懸念,她被結果了。

經過這一波折,唐德宗的小心臟被折騰得更思念母親了,他於是加大了尋母工作力度。

手下的官員為了早日圓皇帝尋母夢,也是窮盡了招數。

高力士的養女高老太太進入了尋母使者的視線。從種種跡象被使者確認為沈珍珠。

高老太當然否認。但是使者經過查問卻還是認定她就是沈珍珠。強行送進洛陽宮城上陽宮服侍。

高老太稀里糊塗地被宮廷禮儀包圍著。她一時以為是雲里夢裡,哪見過這等好事。一時竟然也動心了,當使者再次確認時,也就半推半就地應承了。

這一喜訊,飛入宮裡。皇帝喜從中來 。立即要擺駕去認母。

可是就在這時,高老太的弟弟高承悅恐犯下欺君之罪,急忙勸阻了皇帝。

皇帝的小心臟差點氣得停擺。按理說,這欺君之罪的高老太必死。可是,皇帝考慮到這件事情的始末,一則高老太並非主動欺君,二則有親弟及時止損,三則自己恐怕再殺了她以後無人敢再承認自己是沈珍珠。

皇帝不想把自己尋母之路阻斷。因此,高老太幸運地躲過劫難。

而皇帝依然在晴天里想念母親,在陰天里盼望母親,卻依然只能在夢中見到母親。

即使是皇帝,也無法改變一個事實。那就是有些人,一旦失去就是永別。


思念母親心切。現在在初次,他沒什麼意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