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到臺灣,當蔣介石再一次重掌大權後,“國民政府行政院”爲離開的閻錫山舉行了一個小型的茶話會送行,卸任後的他本想和夫人徐竹青前往美國,但蔣介石並沒有批准,此後直至走完自己的人生,閻錫山從太原到南京、上海,再到廣州、成都,最後到臺北,從在山西叱吒風雲到與山西漸行漸遠,1949年底登陸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臺灣。

1950年3月份卸任後的閻錫山在8月份便搬了家,他專門挑選了遠離臺北紛擾的市內,來到遠郊陽明山脈的菁山買了塊地建了農場、蓋了一座茅草房,開始了與世無爭的新生活。五十年代初,和之前在太原的深宅大院相比閻錫山現在的條件是極爲簡陋的,他過着幾乎與世隔絕、沒水沒電,靠煤油照明、砍柴燒火、山泉飲用的生活,時常要面對颱風、大雨、悶熱和潮溼的氣候,而“國民政府”每月發放四千餘元新臺幣的工資要支撐着一大家子的開銷。

因爲對山西老家十分的懷念,腦洞大開的閻錫山克服了山西傳統窯洞的缺點,在臺北遠郊這裏建築了新型的窯洞,並給它命名爲“種能洞”,不過這個“種能洞”總共也就僅有六十平米,與山西老家二十七個院子近一千間房屋、三萬三千平方米的大宅子是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的。

失勢後的閻錫山在臺北圓山山腰上建設了一座名爲“五百完人塚”的紀念堂,裏面所紀唸的都是內戰時期解放山西戰役最後集體自殺的閻錫山舊部們,後來被臺灣的“國民政府”宣傳成爲“有情有義五百完人”的故事,一度寫進了學生的課本里,“五百完人塚”竣工後閻錫山因爲過於沉重和傷心也只去過一次。

居住在陽明山脈裏的閻錫山幾乎很少出門,晚年生活過的着依舊規律有節奏,早七點起牀、晚十點入睡,即使是生活小事也很準時,主要工作就是每天伏案寫作精心研究著書,他還經常給部屬們開會,只是侄兒閻志昭偶爾來訪,閻錫山在這一時間裏完成了自己的著作《三百年的中國》。

閻錫山在臺灣階段的日記裏總結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原因:“我們的失敗不是兵力不夠是政略不夠,如我們對二百萬日本精兵能守住西南半壁而不能對抗裝備甚差的三萬共軍,即是明證。共黨以其主義、政策、政略組織起民衆造成面的戰略,以明擊暗、以大喫小的戰術是超歷史的做法。”歷任山西省都督、山西省政府主席、太原綏靖公署主任、戰區司令長官以及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的閻錫山在已是垂垂暮年之時終於頓悟。

1959年,閻錫山在臺大醫學院被查出患有嚴重的心臟病,醫生要求他必須靜養,閻錫山則執意要回菁山住所堅持著書。1960年5月10日,閻錫山再一次因心口疼痛,請醫生來到家裏看病。23日正午,救護車將閻錫山從臺北遠郊的菁山緊急送往臺灣大學附屬醫院,這次患急性肺炎和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病的閻錫山在醫生們盡全力搶救下終因病情過重撒手人寰,臨終也沒能實現其反攻大陸回到山西老家的希望,同時也沒能等到自己晚年嘔心瀝血所寫的《三百年的中國》面世。

閻錫山在逝世前的遺囑中留道:“一、喪事宜簡不宜奢;二、來賓送來的輓聯可收,但不得收挽幛;三、靈前供無花之花木;四、死後早日出殯不做久停;五、不要過於悲痛放聲大哭……”國民黨還是爲閻錫山辦了葬禮,葬禮由何應欽將軍主持,蔣介石也專程前往致哀,送到一幅匾額手書“愴懷耆勳”。閻錫山的輓聯是自己生前寫好的:“有大需要時來,始能成大事業;無大把握而去,終難得大機緣。” 閻錫山在自己病重時就已選好的墓地,墓碑朝向山西老家的方向。之後很多年給閻錫山守墓的還是那些他任“山西省政府主席”時的老部下,逐漸地他們各個也垂垂老矣,隨着自己的老長官在臺灣悽悽涼涼的終老離去……

經歷了風光、戰亂和潦倒,統治山西省達三十八年,稱爲民國政壇“不倒翁”的風雲人物,歷史上因數次“倒蔣”與蔣介石在彼此內心深處互不信任、心存芥蒂的“山西王”閻錫山,到了風燭殘年之際將這些恩怨情仇全都化成了對山西老家濃濃的鄉愁。

有人說蔣介石是得到了曾國藩的真傳,奉行“殺人如麻、花錢如水”之道,而閻錫山這個人則是根據儒家的“中庸之道”,奉行不偏不倚,凡是講究“中”的哲學——“不偏不倚、情理兼顧、不過不及是爲‘中’,人事得中則成、失中則敗。”從這也就能看出在那個紛亂的年代,閻錫山始終鬥不過蔣介石的緣由。也正如閻錫山的老部下們在閻錫山故去多年以後總結自己老長官的人生本不應從政,治學亦或是經商。

一生審時度勢、因勢利導的閻錫山的墓誌銘上是摘錄自己曾經的話:“突如其來之事必有隱情,惟隱情審真不易,審不真必喫其虧,但此等隱情不會是道理一定是利害,應根據對方的利害就現求隱即可判之。”

2019.1

下次內容提示:

民國往事:1948蔣經國上海“打虎”與“幣改”(一)

“1948年,當選爲總統的蔣介石着手在以上海爲中心的全國開展一次經濟整頓,蔣介石確定由最信任的長子蔣經國具體在上海實施,蔣經國躊躇滿志的去了上海……”

請關注我的注微信公衆號,搜索添加“魏晨品讀民國”或“sxbj0729”,瞭解和探討更多民國史內容。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