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在進步,廢品回收行業也在不斷改善,未來的廢品回收會行業將會何去何從?

拾荒者和廢品從業人員在當今的社會已不同往日,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不同於越來越多的職業乞討者,他們做著美化環境、資源回收的工作,賺的是靠自己勞動所得的錢。

但還是會因為自身的形象和沒有正規商業模式而受到政府打壓。

據不完全統計,廢品回收從業者80%是遊離在正規的垃圾處理體系之外,沒有正規的店面、正規的個體營業執照、更別說公司。

但他們清理整合巨型城市排出的大量垃圾,推動廢品回收再造產業鏈,讓可回收物在沒有任何政府支持的條件下得到回收。

做著對城市有利的事,卻要躲避政府的管制。

這種感覺就像徐崢在《我不是葯神》中飾演的程勇,低價賣著未經授權但又真實有效的印度盜版葯,賣葯違法,不賣又會有很多病人因為買不起葯而致死。

影片結局還是法律勝出,但片尾報道了事件之後國家的重視,將政策進行完善。

當然,廢品回收行業還沒有這麼極端,但這兩難得處境早就是一個困擾大家很久的問題,值得我們一起去思考。

對於不規範的廢品回收站「一刀切」並不實際,更多的我們與政策之間是尋找一個平衡點

任何一個政策都有可能影響到再生資源回收行業的走向。

垃圾分類就與廢品回收息息相關。

試想一下社會最理想狀態是全民素質的提高,人人都做垃圾分類,從源頭解決垃圾分類問題。

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不切實際的,想要達到這個思想高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短時間很難達到這個狀態,但回顧國家提倡的政策,大力倡導垃圾分類,禁止洋垃圾的入境。

這種種表明,國家在加強國人的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意識。

不可否認已經開始影響了一批人,廈門的小區垃圾分類已經實行了許久,小編表示家裡的垃圾桶從一個早已變成兩個。

當然這還不足以顛覆人民已有的生活習慣,但未來政策不斷完善,只會越來越接近這個狀態。

曾聽過黃小山在一次演講中描述了日本人的垃圾分類,日本是垃圾分類回收理念較為領先的一個國家。

日本的街頭是看不見垃圾桶的,他們出門都會帶著一個垃圾袋,把自身產生的垃圾帶回家,抽煙者都會自備便攜煙灰缸。

東京的垃圾分類他們靠垃圾日曆,規定了每周中的每日垃圾回收的種類,每天9點前必須把當日的垃圾丟在指定位置,過了時間就需要等到下一個垃圾日。9點以前的東京街道是個垃圾街道但都擺放著整整齊齊,但9點一到,垃圾車整個東京清掃一圈,又恢復如初。

在認知中,垃圾日曆對於我們來說太麻煩,也不符合中國國情,但值得肯定的是他們傳達的理念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包括隨身攜帶垃圾袋的好習慣。

近期,劉濤在《親愛的客棧》里就在逛超市的時候拿出了隨身攜帶的的垃圾袋。

正如國家鼓勵購物自己攜帶購物袋,未來肯定還有更多簡便的方式。

對於廢品回收的意識會不斷提高這一點是毋庸置疑。

難道人們意識的提高就等同於廢品回收的從業人員要面臨失業?

並不是,不僅不會失業,而且還是一個機會。

每一次社會和思想變革伴隨著都會是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

問一個問題:你有多久沒吃速食麵了?

相比較之前,現在的你吃速食麵的次數很少了吧,甚至有人已經將吃速食麵當成了一種緬懷過去的方式。

說實話,小編表示是很久沒吃一碗香飄四溢,熱情騰騰的桶面了。

有數據表明,速食麵每年的銷量以幾十億包的速度在減少,不說你肯定不會注意到,但說了,你肯定也不意外。

為什麼?因為有了外賣。

自從有了外賣,在家裡的時候,不必再吃泡麵,想吃什麼手機下單即可,快速,品種還多,價格也沒那麼貴。

自然而然地,速食麵就成了大家不去理會的東西,偶爾拿出來緬懷一下。

廢品回收行業也會走速食麵行業發展的老路嗎?

答案是無法避免,分類意識的提高意味著對傳統的廢品行業產生衝擊。

但不用慌張,只需要在衝擊來臨時做好預防措施。

比如就在今年,速食麵止住了頹勢還略有回升,在龍頭企業的引領下,改善產品結構,提高獲利能力的思路,帶動速食麵產品向健康、營養轉型。

同時也回過頭來看外賣平台,一開始受影響的是實體店餐飲的商家,但如今大多商家卻也因為平台而獲得更多的盈利。

既然沒辦法改變趨勢,順應趨勢何樂而不為?

廢品回收受社會發展趨勢影響是必然,如何做好應對是值得思考的。

而社會的趨勢是讓用戶生活越來越方便。

所以廢品回收行業的趨勢是什麼?

在資源回收的整個生產環節中,讓居民方便交易,讓回收員方便回收和交易,讓打包廠方便管理和交易。

而這正是廢品大叔的初衷,優化整個廢品回收行業,在每一個環節都得到優化,無論是居民,商戶還是打包廠整個產業鏈都能得到技術支持,從而促進兩端的共同進步。

同時秉承了廢品大叔的產品理念,連接人,連接數字內容,連接服務,為廢品回收全產業鏈創造價值。通過兩端的推動讓自己不斷進化與升級。

想要了解更多,關注廢品大叔公眾號,做廢品回收行業的探索領軍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