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突火槍和火銃,瞭解一下古代的熱兵器!

突火槍:宋理宗開慶年間,宋軍發明此種管狀火器。以巨竹筒為槍身,內部裝填火藥與子窠--子彈。點燃引線後,火藥噴發,將「子窠」射出,射程遠達150步(約230米)。是世界第一種發射子彈的步槍。

火銃:由南宋突火槍演變而來,明朝時期對火銃的發展和使用起了重大作用。

首先一直在明代之前是一直領先,宋滅亡後,中國可以說科學文化遭到巨大破壞。

元朝的入侵,導致漢人文化的破滅,宋詞無人會唱,許多數學書籍沒有人看懂,流傳下來但是無法學習和應用,到明朝還要從國外引入。而且國家儲備的精英人才損失殆盡,掌握高超技術的工人要麼被殺,被俘虜送到中亞,火器隨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明朝雖然有一段時間落後西方,但是在閉門造車時也在慢慢進步。

儘管和西方差距是越拉越大,但是明末有隨著西學東漸,在隆慶開關和萬曆推動下,)即使是在西方還沒有被完全接受的科學技術一起學了過來,其中包括火器。當時有理論技術但是製造技術各地不一,加上貪腐之風隨著魏忠賢一死在軍隊中快速蔓延,火器只給了這個王朝苟延殘喘的時間。

明朝已經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燧發槍的技術,即使在同時期歐洲,細一點唯一的國家法國也只是在少數部隊中裝備,而明朝連火門槍的質量都無法保證,燧發槍只能成為將軍手中收藏品了。

在當時全世界最重視科學知識人才的確確實實非明朝莫屬,西方還在和教會鬥爭,哥白尼剛剛遭受完迫害而明朝已經學他的日心說。

清時期火器也有發展,在乾隆後期才完全停滯,直到洋務運動前,現在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清火器裝備率高於明,但是較於明的理論而言沒有什麼發展,一般內陸規定千人的綠營要300人裝備火繩槍,炮營另設,沿海是400人裝備,而實際情況是由於地方官員好逸惡勞,裝備率遠比這個高,在平定大小和桌時火繩槍裝備率達到八成,在鴉片戰爭前各地裝備火繩槍都保守估計六成,沿海更高。

在封閉的社會條件下,社會生產力沒有巨大進步,不夠發達無法帶動科學技術發展(清和之前中國朝代治學態度差距太大)統治者無法在現有條件下看到火器發展,而且經過實際檢驗證明肉搏很重要,不能只靠火器。

中國火器大體而言不斷進步,只是和西方比較起來較慢,閉門造車,學習技術,明末時按照國外李約瑟的說法是中外科技水平難分

高下,自然科學我們更勝一籌,在十八世紀後再次閉門造車,後來乾脆不造,而且全國上下還有不愛學習的惡習。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