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爲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其後,富者貲(資或財)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大中祥符末,薛田爲轉運使,請官置交子務以榷其出入,久不報。”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蜀地商品交易居全國之首

B.民間私發紙幣存在弊端

C.鐵錢已基本被紙幣所取代

D.“交子”由政府首先發行

解析:選B材料信息“蜀民以鐵錢重,私爲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說明民間私發紙幣出現弊端,故B項正確。A項說法絕對,排除;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交子”由民間富商首先發行,D項錯誤。

2.元代紙幣的流通數量,中統元年(1260年)發鈔73 352錠,平均每人爲62文;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時,發行數額猛增至5 098 285錠,每人合13 134文;再過20年左右,紙幣流通數量又增長數十倍。元代紙幣政策的主要影響是(  )

A.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B.擴大社會貧富差距

C.削弱政權統治的基礎 D.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向左滑動圖片找答案

解析:選C材料反映紙幣發行過多,形成通貨膨脹,這種狀況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故A項錯誤;通貨膨脹擴大貧富差距不是主要影響,故B項錯誤;通貨膨脹導致貧富差距擴大,階級矛盾激化,削弱了政權統治的基礎,故C項正確;通貨膨脹會影響經濟發展,不利於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故D項錯誤。

3.紙幣在中國出現較早,但直到明清時期紙幣也未能取代金銀而成爲主要貨幣。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明清時期(  )

A.商品市場發展程度不夠充分

B.大量國際金銀流入中國市場

C.民衆缺乏對紙幣價值的認可

D.紙幣容易因通貨膨脹而貶值

向左滑動圖片找答案

解析:選A中國古代紙幣未成爲主要貨幣,除官方濫發紙幣失去民心等直接原因外,更有深層次的因素,那就是明清社會趨向封閉保守,經濟活躍性衰退,對貨幣流通量需求減少,故選A項。B、C、D三項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4.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成爲當下中國的國家戰略和外交戰略。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絲綢之路”始通於西漢張騫“鑿空”、在西域設置行政管理機構之時。當時的道路由東而西:自長安經河西走廊通向中亞。經這條路運往西方的商品有蠶絲、絲織品、鐵器等,從西方輸進中國的商品有良馬、葡萄、石榴等。漢代“絲綢之路”引發了各國互相接觸的強烈願望。

——摘編自《中華文明史·卷2》

材料二 唐朝“絲綢之路”暢通,“伊吾之右,波斯以東,職貢不絕,商旅相繼”的局面形成後,絲綢大量輸往許多國家,外來物品也紛紛涌入。絲綢是唐朝賦稅的重要來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禮物,唐初贈帛與綵緞予突厥,穩定邊疆形勢。“秦漢以來,唐馬最盛”,“絹馬貿易”滿足了西域各國渴望得到的絲綢,西域駿馬也極大地改善了唐朝的軍隊裝備,成爲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外來物品如金銀帶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傳入中原,激發了唐朝工匠的仿製興趣和創新熱情,工藝技術的模仿和審美情趣的啓示,最終使唐代手工業品的製作風格發生了改變。

商貿活動帶來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西域音樂、舞蹈、繪畫,給傳統文化注入清新的氣息,以外來樂舞爲參照,中國古代“功成作樂”的禮儀制度進行了更新改造。敦煌壁畫描繪出只交納商稅、不承擔政府義務、定居唐朝境內創業的外國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門經文,以及融合西方藝術創造出嶄新東方美的造像,將人類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經過潛移默化的整合後以藝術形式再現出來。在不同文明的碰撞過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極大的補充和發展,並彙集爲開創新時代的動力,最終形成了以唐爲核心向四周輻射的文化圈。

——摘編自《中華文明史·卷3》

(1)比較材料一、二,指出漢、唐絲綢之路的變化。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說明唐朝絲綢之路對中外文明發展的影響。(15分)

(2)根據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唐絲綢之路綿延不衰的原因。(10分)

向左滑動圖片找答案

解析:第(1)問,結合材料一、二,從絲綢之路的範圍、交易的內容和交往的對象上比較概括歸納“變化”所在。結合材料二信息,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分別概括其影響。第(2)問,對於漢唐絲綢之路繁榮的原因,聯繫漢唐時期的社會狀況來分析,一般來說從政治、政策、開明程度、經濟水平與商人的貢獻展開敘述即可。

答案:(1)變化:①從地域(範圍)上看,漢朝絲路從中國出發,主要通向中亞;唐朝絲路覆蓋了西亞、南亞乃至非洲東海岸。②從內容上看,漢代以商業貿易爲主;唐代從商業貿易擴展到文化、民俗、政治、軍事、手工業工藝等領域。③從對象上看,漢代以西域和中亞地區國家爲主;唐朝擴大到南亞、西亞等國。

影響:①穩定了唐朝西北邊疆形勢,壯大了唐軍實力;②增加國家財政收入;③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融合;④推動了唐朝手工業工藝的創新與發展;⑤引領了周邊國家地區的發展,形成了中華文化圈。

(2)原因:①國家統一,國力強盛;②國家重視發展對外(絲路)貿易;③古代中華文明的先進性與開放包容特性對周邊國家地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④中外商人對絲路貿易的推動;⑤海陸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

END

▌聲明:高中歷史整理編輯。如有侵權請聯繫,轉載請註明。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