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與意大利簽署了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意大利成爲首個加入該倡議的七國集團(G7)成員國。“我認爲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中國這一倡議帶來的益處,儘管這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副部長邁克·傑拉奇表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2019年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對外投資合作健康有序發展。辦好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年多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重要進展,而在各類合作項目結出累累碩果的同時,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合作進展也在加快。未來,金融業如何助力“一帶一路”進一步落地生根、走深走實,成爲各界關注焦點。

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

從羅馬奇維塔韋基亞港出發,豪華郵輪“地中海神曲”號緩緩駛入位於西西里島西北角的巴勒莫港。作爲西西里島首府,巴勒莫經常迎來中國遊客。然而,老舊的巴勒莫港相比自動化港口缺乏競爭力,當地政府又沒錢去改變這一現狀。

中意備忘錄的簽署或將給巴勒莫港的“重生”帶來機會。“‘一帶一路’對意大利非常重要。”邁克·傑拉奇表示,“我們希望這份備忘錄可以帶來更多貿易與投資活動。”

今年4月份,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即將舉辦。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首屆高峯論壇的成果落實率達96.4%。

過去5年多來,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總額超過6萬億美元,爲當地創造超過24萬個就業崗位和20多億美元稅收;中歐班列開行1.4萬列,到達歐洲15個國家49個城市;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雅萬高鐵、匈塞鐵路等項目紮實推進,柬埔寨額勒賽水電站、巴西美麗山特高壓項目等一批惠民工程落地生根;中國港口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主要港口建立航線聯繫……共建“一帶一路”取得豐碩成果。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爲,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建設具有標誌性意義,意大利不僅是歐盟核心國家,同時也是G7成員國,或對其他國家產生示範效應。

 銀行業金融合作走向深入

“中資銀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分支機構,不僅爲‘一帶一路’項目提供助力,也爲像我的客戶這樣渴望走入中國市場的外國公司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金融支持。” 據比利時賽百思中歐商務諮詢公司首席執行官弗雷德裏克·巴爾丹介紹,由於飛行模擬設備採取的是租賃模式,而非出售,所以需要金融擔保。經過洽談,中國工商銀行比利時分行同意爲弗雷德裏克·巴爾丹的客戶提供擔保,並設計了在中國開展業務所需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中資金融機構與外資金融機構在促進與發展“一帶一路”金融合作方面,各有建樹、相輔相成。德意志銀行“一帶一路”辦公室主管熊偉認爲,中資金融機構作爲中方項目發起方的傳統合作伙伴,與中方客戶保持長期深入的合作關係,是“一帶一路”項目融資的主力;而外資金融機構則通常對項目業主及買方市場有更深入的瞭解,因此積累了相對豐富的項目風險評估經驗。此外,外資金融機構在境外融資結構設計、國際銀團分銷渠道,以及通過項目所在地經營網點提供貸後監控和附屬金融服務方面,都有着相對且互補的優勢。

據悉,今年1月份,浦發銀行和渣打銀行在上海簽署了《“一帶一路”戰略合作備忘錄》,雙方將着重在亞洲、中東和非洲地區國家開展深度全面合作,力推人民幣國際化,共同支持“一帶一路”領域項目建設。

“銀行投放基礎設施行業貸款餘額已超過25萬億元(約合3.7萬億美元),面對基建投融資難題和市場變化,中國銀行業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在“中國—新西蘭基礎設施建設交流論壇”上表示,爲引領銀行業從優化海外佈局、促進產融結合、強化金融合作等方面服務“一帶一路”資金融通,中國銀行業協會在“一帶一路”建設伊始,就向620家中外銀行會員單位發出了《中國銀行業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書》。在監管部門的引領下,中國銀行業多措並舉,通過多元產品和工具提供金融保障、便利性支持和投行服務。

破題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

在今年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聚焦“一帶一路”建設提出相關意見建議。全國政協委員、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李建紅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境外經貿合作區,是中國擴大開放、與世界合作共贏的標誌,但面對新時代、新形勢和新變化,處於探索階段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面臨着轉型升級的新任務。

境外經貿合作區在近年來興起,但金融配套服務是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的難點。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認爲,近年來,我國銀行機構做了大量的工作;今後如何在既保證金融安全又提高金融效率的前提下給予境外經貿合作區更多支持,亟待進一步研究。

進出口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該行將繼續堅守支持實體經濟本源,形成更加完善的“一帶一路”金融支持服務體系,護航企業“出海”。繼續聚焦服務於對外經濟貿易投資發展與國際經濟合作,結合自身定位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專家認爲,除了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外,商業性金融作爲有機補充,應注重結合經營風險、匯率風險,依託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金融資源配置和金融機構佈局,建立我國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金融風險評估和信用評價體系,並根據資金信貸風險合理確定金融支持項目或合作地區產業,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優勢產能“走出去”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從而有效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實現合作共贏。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