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男孩反覆便血媽媽的糞便移植給兒子治病
2014-08-06

商報訊 (實習生 王鹿 記者 祝潔煒 通訊員 王雪飛)肝臟移植、腎臟移植,如今已不是什麼大新聞。可是,你聽說過糞便移植嗎?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潔為兩名小患兒做了糞便移植,一例患兒11歲,患有抗生素相關性腸炎,另一例患兒僅4個多月,患有炎症性腸病。她說,炎症性腸病和抗生素相關性腸炎是消化科的兩大頑疾,消化科的醫生都很頭疼,用糞便移植的方法治療這兩種疾病,國際上正在進行探索性治療,浙醫兒院也是在省內率先開展這方面的探索。

反反覆復便血兩年

11歲的毛毛是浙江省接受糞便移植第一人。

最近兩年,毛毛一直反覆便血,前不久轉到浙醫兒院來治療。陳潔主任說,經過檢查,確認毛毛患的是偽膜性腸炎,這是一種抗生素相關性腸炎。毛毛住進了醫院,使用抗生素和益生菌治療,治療一個月後,血便終於止住了。可出院後沒多久,血便馬上又出現了,只好再次入院治療。就這樣,反反覆復四次,每次好不容易住院治好了,出院後不久又複發。病情的反覆嚴重影響了毛毛的身體,他越來越消瘦,心情也很鬱悶,甚至對上廁所產生了恐懼感,一看到大便里的血絲,就很難受。

就在家長一籌莫展的時候,陳潔主任告訴他們,有一種叫糞便移植的方法,是否願意試一試。這種方法還處於臨床試驗階段。截止到2012年9月,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的十餘位臨床醫生在醫學期刊中報道了自己施行的糞便移植案例,已有約300位艱難梭菌感染或炎症性腸病患者接受過這類治療。國內這方面的探索比較少,浙江省還沒開展過。

利用健康人糞便的腸道菌群

幫助病人建立正常腸道菌群

看著孩子如此痛苦,毛毛父母當即點頭,願意試一試。

陳潔主任向他們詳細講述了糞便移植的原理。浙醫兒院消化內科對像毛毛這樣的難治性腸炎做過研究,發現與腸道菌群失衡有關係,尤其是腸球菌。陳潔主任說,人們的腸道中都存在腸球菌等條件致病菌,平時由於腸道中大量細菌互相制約,它不會引發什麼問題。但在某些時候,比如患者服用抗生素導致腸道有益菌大量死亡時,造成患兒腸道菌群紊亂,這些細菌就會大量繁殖,繼而產生疾病。

從理論上講,可以通過補充益生菌來調整失衡的腸道菌群。然而目前,不管是發酵乳,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酸奶,還是諸如媽咪愛、培菲康之類的益生菌製劑,其中所含的益生菌種類都極其有限。「人體腸道里有近千種菌群,只靠補充幾種益生菌,沒什麼針對性,發揮不了大用處。」陳潔說。

糞便移植是讓一名身體健康者提供糞便,這些糞便中含有正常的腸道菌群,糞便經處理後將糞便提取物經過一定的管道送入病人腸道系統中,糞便提取物中的大量的健康人腸道菌幫助病人建立正常菌群,從而化解一些超級致病細菌造成的人體健康危機。

捐獻者必須身體非常健康

在實施糞便移植前,要先確定一名身體健康的捐獻者,由他捐獻用於移植的糞便。

陳潔主任說,糞便屬於體液,如果帶有能致病的細菌、病毒,就會給被移植者的身體健康帶來威脅。所以,對於捐獻者,要進行包括大便檢查、血液檢查在內的嚴格身體檢查,需要滿足20個條件,比如,不能有艾滋病、梅毒、乙肝等傳染性疾病,不能有糖尿病、甲亢等代謝性疾病,不能有慢性腹瀉,在捐贈前不能服用抗生素等藥物……甚至連20世紀90年代去過歐洲的人,也不能參與捐獻,因為那段時間歐洲正流行瘋牛病。

目前浙醫兒院開展的這兩例糞便移植手術,捐獻者都是直系親屬,毛毛移植的是媽媽的糞便,另外一個小朋友移植的是奶奶的糞便。陳潔主任說,理論上來說,任何一個身體健康者都可以捐獻,之所以選擇親屬,是因為親屬不會刻意隱瞞自己的疾病,治療起來更能保證安全性。

術後孩子的血便消失了

在進行移植前,醫生要對待移植的糞便進行處理,先將糞便和生理鹽水混合,再經過紗布的過濾,過濾出來的液體用於移植。移植時,醫生先用腸鏡建立抵達十二指腸的通道,可以從口鼻經由胃抵達十二指腸,也可以從肛門經由直腸抵達十二指腸。然後,將糞便提取物通過建立好的通道送到十二指腸。

移植後第三天,毛毛解了術後的第一次大便,大便上的血絲明顯減少。術後第二次大便成形了,也沒有血絲了。目前,毛毛接受糞便移植已經半個多月,大便都是成形的,也沒有便血,孩子的體重有了恢復,精神也明顯好轉。陳潔主任說,目前看來,糞便移植的效果不錯。但畢竟時間還短,之後會不會複發,有沒有潛在的副作用,還有待觀察和評估。至於另外一位4個多月的患兒,昨天下午剛剛完成移植,效果如何,還有待評估。據她了解,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報告的300多例糞便移植患者中,有90%以上的人完全好轉。

陳潔主任說,接下去,醫院會開展更多例的糞便移植,也希望這個項目能讓廣大炎症性腸病和抗生素相關性腸炎患者受益。她更期待,隨著科技的進步,可以從糞便中提煉出有益菌群,製成乾粉製劑,直接用更為便捷的口服方法調節失衡的腸道菌群。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