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舊,盛世如期

音容猶在,豐碑永存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在京逝世,享年78歲。周總理一生沒有子女、沒有房產、沒有墓地 ,兩袖清風鞠躬盡瘁!他的偉大人格令人敬仰。

1976年1月11日,首都百萬羣眾,淚灑十里長街,極其沉痛地悼念敬愛的周總理。這是安放周總理遺體的靈車通過天安門。

今天,是周總理逝世43週年,讓我們通過收錄的部分著作,瞭解周總理在政治之外的另一面。

致嚴修信(局部)

第一封信是周恩來於1921年1月25日寫給嚴修的,信中寫道:「離國之期為去歲十一月七號,海行三十六日抵法之馬賽。」因周恩來非常注重實際,當他在中國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後,對於海外求學,便決定去馬克思的故鄉——歐洲,實地考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真相,進一步瞭解歐洲各種改造社會的學說理論。

第二封信則寫於1921年2月8日,他說:「恩來因患小恙,延至本月5號始抵倫敦。」當時的英國是世界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周恩來將它看作「世界之縮影」,但「生活程度之高,倫敦又在巴黎兩倍上矣,英國生活程度之高,金磅價格之長,竟超過留美費用以上」,所以周恩來決定去生活費用稍低的蘇格蘭首府愛丁堡大學,「來或往愛丁堡也」。

致範長江信(局部)

1938年5月上旬,範長江和陸詒等人在徐州成立了中國青年記者學會五戰區分會。5月15日上午,五戰區分會召集各路記者,在徐州雲龍山公園開了一個茶話會,商量進一步如何做好戰地報道工作,正在座談時,敵機分批對徐州城狂轟濫炸,城內頓時變成一片火海。

中國最高軍事當局察覺到日軍的企圖,命令第五戰區做戰略轉移。範長江和陸詒立即分頭通知各報記者,連夜開會,商議分道突圍計劃。5月下旬,從徐州突圍的記者達40人,歷經千辛萬苦和艱難險阻,最終突出重圍,先後安全回到武漢。

周恩來非常關心青年記者學會的工作,由於有緊急公務沒有出席新華日報社的招待會,便於1938年5月26日專門給範長江寫信表示慰問,並請其代向諸位記者轉達。

為馮玉祥六十大壽手書賀詞

在泰山普照寺西院,有一塊賀馮玉祥六十壽辰碑,身高170釐米,寬260釐米,厚25釐米。須彌座,高130釐米。銘文是周恩來總理1941年為馮玉祥先生60壽辰撰書的祝壽詞,文詞敦樸雅麗,書法流暢秀整。

國共會談紀要初稿(局部)

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之際,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就中國未來的發展前途、建設大計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從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經過43天談判,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重慶談判及達成的《雙十協定》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民主、團結的希望和曙光。雖然在1946年國民黨統治集團違背全國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平建國的意願,悍然撕毀《雙十協定》,但其歷史意義和啟示仍是非常重大的。

致宋慶齡信(局部)

新中國成立前的1949年6月19日和6月21日,毛澤東和周恩來分別寫信給宋慶齡,誠邀她到北平共商建國大計。

據宋慶齡漢口舊居紀念館館長劉應平介紹,「當時還有個小插曲,原本週恩來在信中寫的是『略陳渴望先生北上之情』,後來這個『略』字被塗去,改成了『謹』字。」

為人民英雄紀念碑題寫碑文

人民英雄紀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鐫刻著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背面內容為毛澤東撰文,周恩來手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

周恩來與鄧穎超書信(局部)

周恩來與妻子鄧穎超之間的書信來往談論的大部分是革命,字裡行間也透露著對彼此的關愛和勉勵。

周恩來以「超」稱呼妻子,而以「翔」自稱,文末「望你珍攝,吻你萬千!」

結婚十八載,摯友兼愛妻,若雲夫妻範,愧我未能齊。

秉仁書院發起人邵秉仁為《老一輩革命家書法藝術精選》題寫前言(部分)

品讀老一輩革命家的書法,無一不是法度嚴謹,結構瑰奇,氣象萬千,這些佳作會把我們帶進龍蛇飛動、霞飛芳甸的藝術意境。從中可以領略到他們胸藏百萬兵之氣魄,運籌帷幄之哲思,雄邁古今之弘毅。

文如其人,書以載道。老一輩革命家的書法,同為精品,卻風格各異。或碑或帖,綜續源流,下筆有由,風規自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