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式記載來看,唐中宗的確是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聯合毒殺的,為什麼會這樣,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唐中宗李顯是個悲情的皇帝,在他人生的前半段,幾乎都活在母親武則天的陰影下。作為唐高宗的第三子,李顯在調露二年(680年)被冊立為太子,並在3年後接替駕崩的父親,繼位為皇帝。然而李顯雖是皇帝,但實權卻掌握在母親的手中,而他為了奪回權力,便準備提拔岳父韋玄貞為宰相,結果觸怒武則天,在位僅55天便被廢,時在嗣聖元年(684年)。

唐中宗下台後被流放到房陵,14年後才重新被武則天召回洛陽,不久又恢復儲君之位。此後7年間,李顯再不敢違逆母親,凡事都採取隱忍低調的態度,由此才擺脫武則天對他的再次迫害。神龍五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五位重臣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將皇位傳給李顯,後者由此復辟成功,並恢復唐朝的國號。

唐中宗複位後,天下臣民對他翹首期盼,迫切希望這位中興之主能夠改弦更張,在消除武周末年各種亂象的基礎上,恢復唐朝的德政,重塑帝國的聲望。然而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卻很殘酷,剛剛擺脫母親控制的唐中宗,迅速地陷入另三位女人的「合圍」之中,淪為昏庸之主,令天下失望至極。

第一個利用唐中宗的女人,是曾與他生死與共的韋皇后。原來在幽禁房陵的14年時間裡,唐中宗因為畏懼母親的迫害,數次產生自殺的念頭,幸虧韋皇后的勸阻才作罷,並在她的鼓勵下獲得繼續活下去的勇氣。正因如此,唐中宗與韋皇后相約,一旦自己復辟成功,便會與她共享天下,對其所作所為不會加以干涉。

所以等到唐中宗複位後,韋皇后便在皇帝的默許下,公然插手朝堂事務,並與女兒安樂公主一起賣官鬻爵,把當時的官場搞得烏煙瘴氣。不僅如此,韋皇后還與昔日的仇敵武三思私*通,並與他一起抱團作惡,在朝中大搞黨同伐異、清除異己的活動,行為甚是囂張。

第二個利用中宗的女人,是他的愛女安樂公主。作為中宗的幼女,安樂公主不僅美麗聰慧,而且極能在父母跟前撒嬌賣萌,由是深得他們的溺愛。等到唐中宗複位後,安樂公主依仗著其父的溺愛胡作非為,曾經自做詔書,蒙住前面的內容,只讓中宗在末尾畫押,而後者每次都欣然聽命(「嘗作詔,箝其前,請帝署可,帝笑從之。」見《新唐書·卷八十三》)。

不僅如此,公主還屢次請求中宗立她做皇太女,後者雖然沒有同意,但卻恩准她設置府署,自行徵辟屬官。安樂公主濫用選官特權,將大量的官職公開「兜售」,由於這些官員屬於非正式任命,任命狀按規定需要斜封,所以被時人稱之為「斜封官」。在當時,「斜封官」的數量極多,僅被吏部員外郎李朝隱否決的便有1400多名,情形之泛濫可見一斑。

第三位把唐中宗耍得團團轉的女人,是新晉寵妃上官婉兒。作為武則天的心腹秘書,上官婉兒在武周時期便負責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權勢很盛。等到被唐中宗納為昭容後,上官婉兒憑藉著皇帝的寵幸繼續參決朝政,並與韋皇后、武三思等人互為表裡,瘋狂地誣陷、迫害張柬之等五位中興元勛,令天下極為憤慨。

除此之外,上官婉兒又背著唐中宗跟武三思私*通,並在起草的詔令中,經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室(「中宗即位,又令專掌制命,深被信任,尋拜為昭容...婉兒既與武三思淫*亂,每下制敕,多因事推尊武后而排抑皇家。」見《舊唐書·卷五十一》),致使太子李重俊氣憤不已,並最終發動叛亂。

對於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的抱團作惡,唐中宗雖然心知肚明,但卻不作任何理會,甘心被她們耍得團團轉,由此讓天下臣民失望至極。可儘管唐中宗無條件地容忍身邊的三位女人,可她們卻依然不依不饒,為了更高的「理想追求」,最終竟然動了毒殺他的念頭。

原來,隨著權勢的提升,韋皇后野心日漸膨脹,準備效仿婆母,也過一把女皇癮,而安樂公主也一門心思要當皇太女,以便將來接班母親做女皇。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已無法滿足她們願望的唐中宗,便成為韋皇后母女需要剷除的對象。而早已投靠韋皇后的上官婉兒,對母女倆的陰謀不僅沒有阻止,反而積极參与其中。

於是在景龍四年(710年)六月,韋皇后母女合謀,在中宗食用的湯餅中投毒,將後者活活毒死(「時安樂公主志欲皇后臨朝稱制,而求立為皇太女,自是與後合謀進鴆。六月壬午,帝遇毒,崩於神龍殿,年五十五。」見《舊唐書·卷七》)。李顯前半生受母親控制,復辟後又被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耍得團團轉,最終落得個慘死的下場,堪稱史上最窩囊的中興之主。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根據兩部《唐書》和《資治通鑒》記載,唐中宗李顯是被毒死。韋皇后的兩個情人馬秦客和楊均利用御醫和廚子的職務便利做了毒湯餅,在意欲臨朝的韋皇后和想做皇太女的安樂公主指使下殺死於他們來說礙手礙腳的李顯。

還是那句老話,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是宮廷鬥爭的失敗者,古往今來這樣的人都沒有話語權。史書中沒有中宗患病的記錄,眾口一詞地聲稱李顯是被妻子和女兒毒死的。但是,其中的疑點很多。

1.為出師有名刻意栽贓陷害的可能性極大

現存史書中第一次提到李顯被韋皇后、安樂公主毒殺,是在中宗死後半個多月針對韋皇后的政變中。時間如此湊巧,帶有明顯的軍師動員、以此為借口的色彩。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若想激勵士卒,給政變找一個充分的理由,莫過於打著給李顯報仇、誅滅悖逆宮人的旗號。為已故先帝報仇,誅殺兇手是再義正言辭不過的好借口。

(圖為電視劇《唐宮燕》的韋皇后和安樂公主)

2.《舊唐書·安樂公主》的疑點

完全把安樂公主當反面教材批判的《舊唐書》提到了公主想當皇太女、修定昆池等作威作福的許多細節,然而安樂公主給中宗下毒這樣大的猛料卻輕易放過了。這說明當時人們並不認可安樂公主給中宗下毒這一說法,即便有也是不被採信的。

(圖為電視劇《大明宮詞》的李顯和安樂公主)

3.動機不充分

韋皇后淫亂干政,安樂公主夫婦圖謀不軌,但這一切唐中宗都已經知情也沒有深究。所以韋皇后沒有理由因為姦情敗露而毒殺中宗。雖然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都想當皇帝,但時機遠未成熟,中宗此刻還是她們母女的靠山,韋皇后母女需要在他的保護下進一步發展勢力,所以也不存在什麼狗急跳牆而毒殺中宗的動機。

4.可疑的喪儀規格

政變結束不久,韋皇后母女還是「以禮改葬」了,就是按照她們皇后和公主的身份下葬。而皇后和公主的身份恰恰是源於她們是中宗的妻子和女兒才被官方承認。如果她們真是毒殺中宗的兇手,李唐王朝肯定會把這身份一筆勾銷,不會「以禮改葬」。


所以,史書所言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毒殺中宗證據不足。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作者

參考書目:《蒙曼說唐·太平公主》蒙曼/著

PS.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誠謝悟空邀請;

公元710(景龍四年)年5月,一名叫燕欽融的地方官員上書指責韋皇后淫亂,(其實由來已久,大家司空見慣)干預朝政。

中宗李顯(二度當了皇帝)親自召燕欽融垂詢.惱羞成怒的韋皇后獲悉後,就指使爪牙當眾將燕欽融摔死。中宗耳聞目睹,儘管面有責備之意,但不敢有批評之舉,窩囊程度可見一斑,真懷疑是武則天親生子。韋皇后為中斷中宗追究其醜惡的淫亂事實,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安樂公主(中宗與韋後的女兒,一心想當武則天第二)則希望母后臨朝稱制,自己當皇太女,為實現武則天第二邁進一步。

母女倆心懷鬼胎,狼狽為奸,密謀害死中宗(作為韋後的丈夫與安樂公主的父親),韋後熟悉中宗生活習慣,他喜歡吃餅,就暗中指令自己的情夫之一馬秦客配製了毒藥,她動手將毒藥摻入餅中,親自監督蒸熟後,再令宮女送入神龍殿。懦弱無能的中宗正在翻閱奏章,見餅送來,沒有絲毫懷疑,取來就吃,咀嚼一番後大讚好吃。

不一會兒,腹痛如絞,仆在榻上打滾,太監上報皇后,韋後故意磨蹭,過了好久才趕到,此時中宗已說不出話來,只是嗚咽地哭泣,沒多久便含恨駕崩於卧榻上。

以上採用<全唐史>的說法.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二日,唐中宗李顯因食用有毒的餅餤而死於長安太極宮的神龍殿,終年五十五歲。而在病里投毒的正是中宗李顯的妻子韋後和女兒安樂公主。

(韋後劇照)

韋後之所以毒害親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她打算效仿武則天臨朝稱制,成為新一代的女皇。而直接原因,則是當時許州司兵參軍燕欽融上言韋後淫亂、安樂公主等圖謀社稷,燕欽融因此被矯詔殺死。中宗李顯聽聞此事後,內心相當不悅。韋後因此十分害怕,決定先下手為強,決計謀殺皇帝。而安樂公主會參與此事,也是因為自己對權力十分痴迷,而且韋後許諾臨朝稱制後,立她為皇太女,相當於皇太子。

(安樂公主劇照)

而唐中宗生性軟弱,對於韋後、安樂公主等人的姑息縱容,導致她們權力欲極大膨脹,最終害死了自己。自武則天去世後,唐朝權力上層就陷入的極大的混亂。因為武則天是一個強權人物,能夠控制底下的各方勢力,可是一旦她去世,各方勢力相互爭鬥,局勢一發不可收拾。而軟弱的唐中宗在混亂中登基,缺乏威望與鐵腕手段,最終給韋後、安樂公主等人以可乘之機。直到李隆基剷除太平公主集團,唐王朝的權威才集中於玄宗一人之身,局勢才恢復平穩。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這個問題不能用簡單的是否來回答,唐中宗99%是被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毒死的。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他自己是皇帝,父親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兒子是皇帝,侄子是皇帝,他媽也是皇帝。唐中宗李顯是唐朝的第四和第六位皇帝(假如武則天不被算為唐朝皇帝的話),在位時間(683年12月-684年2月、705年正月-710年5月)。第一次當皇帝的前後任,前任:父高宗李治 唐朝皇帝 繼任:弟弟睿宗李旦;第二次當皇帝的前後任,前任:母武周則天皇帝武曌 繼任:四子唐殤帝李重茂。所以,他被戲稱為「六味地黃丸」。一方面說明了自帶帝王家的光環,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生在帝王家的無奈。

中宗李顯繼位前的幽禁生活給他留下了巨大的陰影,所以景龍年間的他很像要把失去的好日子拚命撈回來的樣子,心思幾乎不再朝政上,天天變著花樣尋歡作樂。他滿足於歌舞昇平的生活,抵制破壞氣氛的一切不和諧事物。他不停地和稀泥,不管是政事還是家事,結果朝堂之上一片荒誕,宮室之內烏煙瘴氣。韋後和一些得勢的嬪妃不僅給他戴了綠帽,甚至在宮外建立私第,成了恃寵弄權的政治女性。在李顯的放縱下,韋氏羅織黨羽,政治野心日益膨脹,妄想成為武瞾第二,女兒安樂公主妄想成為皇太女。

景龍四年,一個叫燕欽融的低級軍官再度上言:「皇后淫亂,干預朝政,致使外戚坐大;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都有危害社稷的圖謀。」說他再度上言,是因為有關的話語,朝臣說過,士人說過,百姓說過,中宗無一例外進行了打擊甚至杖殺了士人。現在一個低級軍官明知道是死路一條,還要說。中宗只好親自召見燕欽融。在皇帝面前,燕欽融一一指陳朝政的弊端,並且毫無懼色地對韋後一党進行了嚴厲的抨擊。李顯聽完後,只是用長時間的沉默做出了回應。後黨宗楚客意識到皇帝已經默認了燕欽融對後黨的指控,因此他矯詔截留了燕欽融,並指使手下打死了燕欽融。李顯想拿宗楚客問罪,但思前想後還是顧念妻子和女兒,更沒有掀開蓋子暴露真相的勇氣,但他內心裡是生氣了。韋後也感覺到了李顯的變化,這種變化一定會喚醒李顯的皇帝意識,到時自己的女皇夢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實現了!

韋後和安樂公主為了共同的利益結成了一個共同體,她們要拋棄感情的鎖鏈,搬掉攔在女皇夢皇太女夢面前的攔路石,忘記丈夫和父親吧。於是,景龍四年六月初二,中宗李顯吃過一碗湯餅後,忽然七竅流血,暴斃於太極宮神龍殿。

從形勢上講,韋後和安樂公主要想實現夢想,必須扳倒皇帝,中宗雖然糊塗,但是他有身份和血統。

從動機上講,時間不等人,韋後年逾五十,李顯身體良好,如果幹等,不知何時才能女主乾坤。

從機會上講,只有韋後和安樂公主有這樣的機會,李顯對妻女的感情是真摯無比的,她們端來的湯餅,是一定要吃的。

從結果上講,中宗暴斃,韋後秘不發喪,緊急部署後黨成員全面控制局勢,暫時掌控了帝國的最高權力。隨後,她在權力合法化問題上絞盡腦汁手段用盡。這絕對都是有所準備的。

所以說,唐中宗99%是被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毒死的。


感謝悟空邀請(假裝被邀請?(ˉ?ˉ?))

我個人是不太願意相信他是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死的,但按照兩《唐書》和《資治通鑒》的記載,唐中宗李顯是被毒死。

韋後的兩個情人楊均和馬秦客害怕和皇后私通的事情敗露,韋後想當皇帝,而安樂公主想當皇太女,幾方勢力都覺得中宗礙手礙腳。於是,大家聯合搞出了一碗毒湯餅。

這些都是早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了,史書也是人所寫,史書記載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相,我們也只能從這些史書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來證實我的觀點。

一,夫妻情深

雖然在帝王之家談親情,感覺很諷刺,但我還是願意相信,在李顯被貶十四年仍然對他不離不棄的韋氏是愛他的,事情的原因是這樣的。

由於李顯庸弱無能,當上皇帝之後,尊武則天為皇太后。裴炎受遺詔輔政,政事皆取決於武則天。李顯重用韋後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

李顯把韋後的父親韋玄貞由普州參軍提拔為豫州刺史,並想要擢升為侍中(宰相職),裴炎立馬錶示不可。李顯大怒說:「我以天下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

裴炎聽後報告了武則天,武則天對中宗的舉動大為惱火。二月,繼皇帝位才55天的李顯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被貶出長安。

李顯先後被軟禁於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十四年,只有妃子韋氏陪伴,兩人相依為命,嘗盡了人世的艱難。

李唐宗室子弟被武則天殺戮者不可勝數,李顯聽到親人被殺這些消息也是嚇得不得了。當時很多人打著他的旗號要推翻武則天政權,李顯不僅不高興,反而更害怕。

他總是害怕武則天派人來殺他,晚上睡覺都睡不好,一度惶恐異常想要自殺。而韋氏卻勸慰他說:「禍福倚伏,這是沒有常理的,人哪能沒有死呢,何必現在就去。」此後,李顯與韋氏多年同甘共苦,情義非常深厚。

二,政變理由

古代人們都講究一個名正言順,就算是在秦末時期的陳勝吳廣起義,也要裝狐狸叫呢,喊著「大楚興,陳勝王」,製造輿論讓人們信服,這樣這些人才能認真的為他們的起義事業賣力。

史書中記載就在唐中宗李顯被韋後謀殺十八天以後,太平公主聯合李隆基對韋後發動了政變,這場政變帶有明顯的軍事動員色彩。

當時一個政變的將軍對士兵說:「韋後毒死先帝,我們今天要殺死韋後,為先帝報仇!」士兵聽到這樣的話,肯定群情激憤奮勇殺敵。

說李顯是被毒死明顯就是為政變找個理由,名正言順還能帶動士兵情緒,這個不能作為了解事實的依據。

三,難道是史官的遺漏?

《舊唐書》對安樂公主非常不友好的,完全就是把她當成反面教材來寫。提到了她想當皇太女、修定昆池等作威作福的許多細節,但是卻根本沒提到她還給唐中宗下過毒。

史官怎麼可能寫了她那麼多的反面,偏偏忘了寫她把父親毒死這件事呢?女兒毒死父親,不管是在哪個時代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卻沒有記載。

顯然,這樣的重大遺漏,絕不是因為《舊唐書》的作者袒護安樂公主,只能說在當時人們還不認可安樂公主投毒這件事。

四,殺人動機

韋後和安樂公主當時並沒有毒死中宗的現實需要,她們當時的準備還非常不充分,如果唐中宗在,她們還可以背靠大樹,在他的保護下進一步發展勢力。

因為毒死中宗半月,就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殺了,毒死皇帝有什麼好處呢?這樣看來,說韋後母女狗急跳牆,毒死皇帝的記載並不可信,屬於當時勝利者的謊言。

當然也不能否認韋後沒有武則天謀略,終究是個女人,沒想那麼多,以為毒死皇帝自己就能掌管天下。

五,李唐家族的遺傳病史

李淵晚年得過一種病,正是「風疾」!現代看來,「風疾」是一種心腦血管疾病或高血壓遺傳病,臨床表現為頭痛眩暈、抽搐、痙攣、肢體顫抖、言語不利、步履不穩等!而在當時就是不治之症。

可以說,「風疾」這種病不僅影響了唐朝皇帝的壽命,還影響了唐朝的國運。唐朝的皇帝中患有風疾的有7人,除卻前3任外,還有唐順宗、唐穆宗、唐文宗和唐宣宗。其中,唐順宗患風疾後癱瘓一年而死;唐文宗患有風疾,還被太監軟禁,年僅32就病死了;而唐穆宗和唐宣宗也都是因病去世。

另外,有的心腦血管疾病是以發病急、死亡率高為特徵的,李顯在事先沒有表現出什麼癥狀的情況下暴卒,也符合心腦血管疾病的一般規律。

這樣看來,說韋後母女毒死中宗是一個千古冤案。當然,這只是一個推測。

史書記載唐中宗是被韋後毒死,無論韋後是不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政變的犧牲品,她與李顯在外漂泊的十四年里終究是相愛的。在李顯人生低谷時,韋後並沒有拋棄他,而是不離不棄相濡以沫。


是的。

唐中宗李顯是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所生的兒子。李治死後,他和弟弟李旦先後都做過皇帝,但都被武則天給廢了。最後武則天乾脆親自出馬,自己當了皇帝。

李顯的一生是個悲劇,他首先攤上一個彪悍的母親武則天,後來又攤上一個剽悍的老婆韋皇后。李顯對韋皇后幾乎是言聽計從。李顯為何如此害怕韋皇后呢?這裡面有一個小插曲。

李顯被武則天廢掉後,天天擔驚受怕,害怕自己會被殺掉——就像他的哥哥廢太子李賢那樣。這時候,是他彪悍的老婆韋皇后撫慰了他,告訴他不必害怕,一切有她呢。

這讓李顯平安度過了那段人生中的黑暗期。那時候,李顯曾經動情地對韋皇后說:如果以後我能複位,什麼都由你做主。

李顯這麼做,是為了報答韋皇后的不離不棄和溫柔撫慰。

後來,武則天被大臣們趕下了寶座,李顯真的復了位。李顯這人很講誠信,真的凡事都由韋皇后做主。

韋皇后卻膨脹了,越來越放肆。他不但事事做主,還與大臣苟且,公然給李顯戴綠帽子。李顯這個奇葩卻也不生氣,仍然信守當年的諾言。

韋皇后慾壑難填,後來乾脆模仿起了武則天,她也想做女皇。同樣野心勃勃的,還有他和李顯所生的女兒安樂公主。娘兒倆的打算是這樣的:先讓韋皇后當女皇,然後安樂公主接班。

這個安樂公主,也是和李顯一起經歷過苦難的。當初李顯被廢,正被趕出京城,安樂公主就是在馬車上生的。生下後,只得用粗布裹著,因此安樂公主而乳名叫「裹兒」。因為這段經歷,李顯對安樂公主特別寵愛。

可這安樂公主卻不把父親的寵愛放在心上,一心想著跟隨母親做女皇。

要做女皇,李顯當然是障礙。於是,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就把李顯給毒死了,然後扶上了一個小皇帝當傀儡,等待時機,廢帝自立。

可沒等時機成熟,李顯的侄子李隆基就聯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發動了政變,把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給幹掉了。李隆基就是後來的唐玄宗。


可能性不大。漢朝呂后專權,周勃等老臣重安漢室,其時劉邦庶長子劉肥的嫡長子劉襄居功至大,但老臣認為他難以控制,有重蹈呂后覆轍的危險,便立了遠在代地離開政治中心多年的代王劉恆為帝,想藉機專權,沒想到文帝扮豬吃老虎,把局勢控得穩穩地,還敲山震虎收服老臣重整河山,讓眾人眼鏡掉了一地。而唐中宗李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雖也是女主專權後,在外被迎立等諸多相同,但李顯面對的形勢卻比漢文帝時更加棘手,雖做了很多事包括改周為唐和平衡各方力量,事實卻證明失敗了。

李顯被立為太子後,705年,朝中大臣以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為首發動政變,逼武則天讓位,擁中宗上位,而又故意留下武三思等武氏重要人物不殺,要李顯殺之以正名,誰知李顯之前把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子武延基,幼女安樂公主嫁給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與二武聯姻,當皇帝時不單沒有殺氏武一黨,還同時封武三思和弟弟李旦為三公,二人辭不敢受,又封張柬之五位功臣為王。(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此時朝中出現了多股勢力,神龍五王,武氏一族,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而李顯這一系離京多年,明顯弱勢,僅有韋皇后等幫手。

之後的局勢是不穩定的,只是表面平靜,唐朝有三省六部,三省各有分管,官員升降自有程序,但中宗朝出現了一個新名詞「斜封官」, 這些受封官員繞開組織部門的考察,直接得到由皇帝親筆敕書任命的官位。史書雖把這些作為韋後安樂公主胡作非為的證據,但也何嘗不是在說明皇帝欲封官的自由度不高,遇到阻力極大。(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又被爆出撲朔迷離的韋後武三思私通事件,皇家體面掃地,五王因此被流放。再後來太子李重俊的造反的景龍政變,虎頭蛇尾,誰激發了這場匆促的動亂迷霧重重。

而韋後,在680年成為李顯的妃子以來,李顯初當皇帝到被貶到複位,她一路追隨在側,貶往房州途中生下一個女兒,即安樂公主李裹兒,十多年來,共同歷經多少危難而不離不棄,李顯多次想自殺都是韋後勸住,感情深厚。韋後的干政,被大臣參奏,既可說她想學武則天,也可認為他幫李顯與老臣相王他們作鬥爭,而使焦點火力集中到她身上,打擊她就是打擊李顯勢力,權力鬥爭暗流洶湧。五王之封也是韋後的主意,名尊崇實奪權,讓他們遠離朝堂,遂有韋後武三思私通之名全國皆知。有這樣的感情,面臨這樣的形勢,韋後權力之心再怎麼熾烈,李顯在生尚不能控制朝廷,此時謀害親夫皇帝是極度愚蠢的,想學武則天更是痴人說夢。(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後發生的唐隆政變,是幕後人物逐步出場的過程,非常可能是有心人栽贓韋後安樂公主,以便取而代之,從太平公主等又立李顯幼子李重茂為帝,不久廢掉,換上李顯的弟弟李旦,再然後李隆基太平公主反目,太平公主死,李旦讓位,這些事的發生,說明到那時候政局還未穩定。

而中宗不可能被韋後安樂公主毒殺,後人也提出幾點證據,一,第一次提出毒死的說法,是在唐隆政變發生時,此是為拉大旗不足深信;二,沒有韋後安樂公主下毒的經過記載;三,沒有證據證明韋後和安樂公主在李顯死後有可以控制朝政的能力及重臣,何況全國!鑒於李唐王室有風疾的遺傳病,李顯病死可能性更大。


唐高宗李治駕崩後,李顯就當了皇帝。母親武則天當了幾天皇太后,覺得不過癮,就借故兒子不能承大位,把他下放了。自己上台,取代李唐以武周,開始了女皇生涯。

李顯被下放去流放地的路上,一聽馬蹄聲就慌得要自殺。害怕母后一介使者攜詔來殺。這時是韋後安慰他,說生死有命,慌有什麼用?不如過一天算一天吧。李顯在韋後一路風塵細心關照,並在途中生下安樂公主,兩人細心照顧女兒,三人相依為命。

歲月無情流失,武則天倒底衰老在時間的殘酷里疾病纏身。她把政權付於張宗昌兄弟打理。唐舊臣就慫恿李顯出頭,殺了二張。並湧進武則天寢宮。武則天無奈,只得把權利交給李顯。這樣李唐恢復,李顯就是唐中宗。

李顯有愧於韋後和安樂公主,二個女人有求必應,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上官婉兒把自己的情人武三思介紹給中宗。上官婉兒寫詔書向著武家。這樣,武三恩勢力大了起來。韋後又與武三思勾搭成奸。唐中宗又把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兒子武承嗣。引起朝臣不滿。武三思唆使李顯殺了這些朝臣。讓賢良之臣離他而去。

韋後想當皇帝,安樂公主想當皇太女。李顯當然沒有答應,也沒反對。太子李重俊怕位置被安樂公主取代,就矯詔作亂,入宮殺了武三思父子。又來殺上官婉兒。上官婉兒躲入李顯內宮,與韋後,公主躲了起來。李顯出面,解散了亂兵,太子反被殺了。安樂公主又嫁給武延秀。大修府第,建定昆湖,極盡奢靡。

韋後和安樂公主認為皇上該下崗了才對。不想皇上活得好好的,一時半年怕不會駕崩的。她們等不及了,就想其他辦法讓丈夫,父親早點與先輩團聚才好。她們就在李顯吃的餅中下毒。李顯回來吃了一個,當晚就死了。她們以為皇位就是她們的,高興了點時間。不想又一個玄武門事變,李隆基帶兵入宮,殺了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武延秀等一大批人。朝臣擁立李旦上位,李旦當了幾天唐睿宗,就讓兒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


感覺可能不大,唐中宗是妻子女兒的重要政治籌碼,怎麼能隨便起殺心?中宗應該是急病而死。李家世代有「風疾」遺傳。唐太宗死的就很突然。唐高宗也因此毛病要頭部放血。雙目失明。唐中宗也死於此病很正常。然後韋後的政敵利用了這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