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回答了幾個關於黃河泥沙的問題,有好多網友都說到了「黃河分流」來解決泥沙問題。我來說說個人看法吧。

1,黃河能成為大河,是各條支流因地形匯聚到黃河,簡單的說,就是水往低處流。人為進行河流分流,就要藉助人類的水利工程了。目前世界上最成功沒有之一的分流工程是四川的都江堰,把上游的洶湧的岷江一分為二,且具有排沙能力,造就了成都平原這個天府之國。都江堰的成功是藉助了其獨特地形環境,是可遇不可求。

現代水利工程進行分流的一般方法是,建高壩從而引水分流。典型的現代工程是南水北調的丹江口水庫,直接把壩加高到176米,把水引到北方。

從古說到今,我是想說明的是,從工程能力上,人類特別是我國人民是可以做到大型河流分流的。

2. 回到題目本身,題主要求的是,清水去北方,沙去黃海。這跟上面兩個工程相比,增加兩個難度,一個是水沙分離,另外一個沙還得自行流到黃海造陸。我們假設使用高壩方式分流,因為都江堰地形太難在黃河中下游找了。

先說水沙分離,黃河水進入水利工程後,由於攔截效應,水流減緩,泥沙沉澱,黃河水真變清了去北方,但泥沙怎麼辦?難道用「天鯨」號?

我們假設有比「天鯨」號更牛的方法,把沙分出了,那意味泥沙和水的比例更高了,往黃海方向去的河道,輸沙能力更差了,豈不更淤積?

這裡還沒說到,為維護和開發黃海方向河道的成本。例如「寬河固堤」防洪工程,這可是5KM寬的河道啊,多少耕地就沒了。

3,黃河本身已在分流引水了,因為沿黃省份都很渴啊,黃河取水是需要國家層面進行調水的。下圖為沿黃各省從黃河取水分佈圖

2016年黃河總取水量為514.76億立方米,沿黃各省(區)取水量以內蒙古的97.96億立方米為最多,佔黃河總取水量的19%,耗水量以山東的91.99億立方米為最多,佔黃河總耗水量的22.3%.

山東屬於黃河下游是很需要黃河水的,再分流估計沿黃省份會很不高興!

綜合以上,無論從工程角度還是現實考慮,題主的設想有待研究再研究。

4,我在悟空的相關回答如下,大家感興趣可以關注擴展閱讀看看。

  1. 現在的黃河改道流入黃海,從長遠看是否更有利?

  2. 黃河已成「地上河」,沉積的泥沙該如何清理?
  3. 黃河水越來越少,怎麼辦?
  4. 中國有哪些降水量比較少的地方?造成降水量少的原因是什麼?

希望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今後我會在悟空問答上精選一些有趣的問題,從科學角度來解釋問題。

歡迎大家關注哦,也歡迎大家邀請我回答問題!更加歡迎大家幫我指出答案中不足以求進步!


黃河可以分流呀。比如華北大旱,可以分流黃河水抗旱呀!比如,黃河流域出現大面積連續暴雨,下遊行洪不暢,可以分流入蓄洪區抗災呀!又比如,在大面積連續暴雨之下,下游長時間大流量的沖刷之下,由於灣底沖刷過甚造成破堤分流,形成新的自然分流通道,這可以嗎?

黃河分流,只要需要,就可以;只要分流效益大於分流成本,就可以。黃河是水和泥沙兩種資源結合在一起的世界上最奇特的河牀高於地面的河流,其水資源為乾旱缺水的華北平原灌溉之用,如果黃河的泥沙資源,採用雙導堤的施工方法,只用九年時間可以打通勃海海峽的陸路通道,其至少有如下三大功效。

一、交通功效。這個交通功效反映在四個方面,一是大連與煙臺間的交通,可以是一日數返魯遼啊!二是打通環勃海交通。三是打通遼魯的直線交通。四是打通東北與華東的直線交通。這四個層面的交通表現為路程縮短上所化時間的減少,從而表現為交通費用成本的降低,以及時間利用效率的提高。

二、巨大的經濟效益。膠東半島的北部淺灘,利用黃河泥沙,更宜成陸,而大片的土地,其所創造的效益,可以讓煙臺較快的超越青島,成為山東GDP老大,為追趕京津經濟打下基礎,從煙臺再聯繫到大連,以及相關的環勃海城市,由於通道的打通而受益,助力環勃海經濟圈的發展。港珠澳大橋的總設計師,曾預估大橋有數十萬億的經濟效益,且不說這個結果怎樣,但勃海海峽通道的打通,其效益至少是港珠澳大橋的十倍。

三、巨大的環境效益。如果黃河泥沙不向勃海海峽方向集聚,而還在東營外海方向堆積,更在於遼河等其它河流的泥沙作用,不用二百年,勃海已所剩無幾,如果勃海消失,科爾沁現象將擴展,毛烏素將更乾旱,400毫米等降雨線將東移,這不是聳人聽聞,如果勃海消失,這些現象必然出現。而由於黃河攜帶泥沙東去海峽,保留了勃海水面,這些現象就不會出現,這是最大最好的環境保護啊!另外,由於勃海淡水湖的建成,使沿勃海的鹽鹼地得到徹底的改良。地下水的鹽鹼化也會得到完全的改善。環勃海的京津冀遼魯的農業灌溉由於勃海淡水湖的建成而得益,這些都是極大的環境效益,這是修築勃海海峽大堤所能帶來的,不修是不會有的,且對環境是有害的。

綜上所述,黃河的分流,只要需要,是可以分流的,而分流效益大於分流成本,則更可以分流,但分流效益能大於填築勃海海峽通道嗎?分流的效益能大於以上三大功效嗎?如果不能,還是不分流為好。


黃河可以分流。

黃河分流應與南水北調,清淤,防洪,保渤海聯繫起來看。

所謂分流,就是將黃河水引入淮河,入黃海。

歷史上有奪淮入海之事。我們徐州就殘存有故黃河吶。

當然,現在黃河分流是不行的。因為北方缺水,必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切實發揮效力,徹底解決了北方缺水問題。

分流,其實就是建一人工渠將黃河與淮河的某一支流連起來。工程並不大,也不複雜。無非建一節制閘,當黃河洪水來時,也可以分流麼。

黃河雖然攜沙量已經減少不少,但入海口在渤海灣東營附近,百十年來已經淤了很多地了。渤海在逐年變小。也應該讓它從黃海入海了,那裡海面廣闊。

因此,黃河分流可以,並不難辦,與人類生存有好處。主要是首先做好南水北調工程。


黃河不能分流,特別是黃河進入下游,從武陟段往東不能分流,原因有二:

1、黃河一旦分流就無法沖刷泥沙。

黃河多泥沙,公元一世紀初就有「河水重濁,號為一石水而六鬥泥」,宋人說黃河「河流混濁,泥沙相半」,明朝時說黃河平時「沙居其六」,伏汛時「則水居其二」。因此,歷史上從東漢的王景到明萬曆的潘季馴就形成了「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

如果在河南段建設水利工程,抽離清水調往京津冀(例如現在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那遺留的泥沙就缺乏了下流的動力,根本就沖不到海邊,可能在鄭州—開封—菏澤(或商丘)附近就開始淤積了。

2、單股河道有利於修防和漕運。

12世紀至19世紀中葉,黃河向東南流經黃淮平原合淮河入海,這個時期就是分流狀態,黃河分別奪渦水、穎水、泗水等入淮河,變遷不定。由於河道的變遷,不利於修堤防水。

同時,明清時期依賴京杭大運河的漕運,單股河道有利於保運,不使黃河北決沖毀山東境內的運河段(會通河)。至今,這段運河仍在發揮水運功能,如徐州港務局。

黃河含沙量大可見附圖:伊洛河入黃河處的清濁分明、綠黃合流景象。


根據國家的許要和用途,這現有分流啊。(老變)


沒有必要分流 因為下游(東營地區)都與黃河水為生 生產 生活 都離不開它!所以黃河不能再分流了!


不分流都斷流了,還有什麼可分的水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