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分享一個從書上讀到的真實故事。

姑娘迪娜,兩年前從名校畢業,畢業之後進入北京一家很不錯的事務所。迪娜給《好好賺錢》一書的作者寫了一封信,信中提了一個問題「年薪35萬,為什麼我還是沒存下錢?」

她的自我分析是這樣的,「在高端寫字樓辦公,身邊都是打扮時髦、財富值爆棚的同事和客戶,為了融入環境,我開始學慣用『貴』的東西來堆砌和打扮自己,並且越來越熟練。我開始習慣喫100塊一份的沙拉、人均800元的聚餐、買個四五位數的包包......因為工作實在太忙,我幾乎沒有周末,也沒有節假日,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出差、加班、通宵和睡覺上,生活猶如一團亂麻」。

很明顯,當迪娜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她已經開始注意到問題所在了,理財這個詞出現在了她的腦海中,她的理財思維剛剛覺醒了。大部分人理財思維的覺醒是自身遇到了財務困境,在徘徊迷茫之際得到了財務啟蒙,開始學習理財。迪娜比較幸運,目前她還沒有遇到財務困境,她的覺醒是通過她的領導完成的。

迪娜的領導屬於典型的金領人羣,年薪超百萬,每天開著豪車上下班,名牌包包不重樣,生活富足。迪娜的小目標是等過幾年自己到了領導的年齡,一定會像領導一樣有很多存款,在不錯的地段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但直到有一天晚上,迪娜看到領導狼狽和尷尬地拖著幾個大行李箱來到辦公室。後來才知道,領導被房東退租了。這件事給了迪娜極大的震驚,迪娜開始審視自己,便有了那封信上的問題。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當我們談理財,我們談的是什麼?」

-- 1、缺失的財商教育--

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研究生3年,算上幼兒園,人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20年左右的時間裡,我們學了十幾門甚至幾十門課。大學畢業,走上社會,我們知道學過的好多東西這輩子基本上不會用到了。而我們要打一輩子交道的錢,想想20年來卻沒有哪門課教給我們如何處理好與錢的關係。即便是以開放性和包容性著稱的大學,也沒有一門課程是教人們如何對待金錢的,哪怕是門選修課。

有人說,大學裡缺兩門課程,一門是愛情課,一門是財商課。愛情課缺不缺我不知道,財商教育缺失是毋庸置疑的。大學裡教各種知識,卻沒有教最有用、可以讓我們受益終身的與金錢打交道的知識。我們畢業了,就成為數字,就業率和考研率,到這,大學似乎已經完成了它的任務。

一批一批的人走上社會,進入職場,掙著工資卻不知道如何管理好金錢,造就了眾多的月光族和職場白骨精。工作多年卻沒有什麼存款,表面光鮮華麗,實則不堪一擊,一次工作變動、一場大病或是一次意外就足以讓其元氣大傷,原形畢露。

我們都知道這不是我們想要的,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早些年缺失的財商教育,體現出來就是步入社會之後遇到的財務困境。我們總不會想像故事中的迪娜那樣拿著35萬的年薪卻身無分文,更不想像迪娜的領導那樣年薪百萬、豪車名包卻被房東趕出來,那種情形不用體驗,想想領導大包小包、滿頭大汗,在眾多下屬的目光中走進辦公室的尷尬場面就夠了,這輩子不想身臨其境。

財商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認清我們與金錢的關係,我們和金錢到底誰是主人,誰在操控著誰。像故事中迪娜的領導,年薪百萬,豪車名包,他是金錢的主人嗎?毫無疑問,他不是。領導雖然掙了很多錢,但是都花出去了,金錢並沒有為他服務。相反,可以推測,領導沉醉於揮霍金錢的生活,實際上他是被金錢綁架了。他需要錢來維持生活水平,他在為錢工作,而非相反。

迪娜是富人嗎,表面上是,實際上不是。領導算是富人嗎,顯然也不是。他們都是表面意義上的富人,絕非真正意義上的富人。富人和窮人的區別在於錢多錢少嗎,顯然不是。富人和窮人的真正區別在於思維方式,窮人為錢工作,而富人讓錢為他們工作。富人買的是資產,資產為他們帶來錢,所以富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買的是負債,負債把他們的錢帶走,所以窮人越來越沒有錢。迪娜和領導有很多錢,卻缺少富人思維,於是他們的錢越花越少,最終成為窮人。如果他們懂得這個道理,合理分配資金,拿出一部分錢來購買資產,進行投資,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捉襟見肘。

財商教育為後續的理財奠定了思想基礎,因為思想指導了人的行動,思想基礎不牢靠,理財是不會得到長期堅持的。因此,理財的首要步驟就是轉變思維方式,認清我們與金錢的關係 ,認識到金錢不僅僅可以花,而且可以花的更好,讓金錢為我們服務。

-- 2、理財是什麼--

百度百科對理財一詞的解釋是,對財務(財產和債務)進行管理,以實現財產的保值與增值。這個解釋很好理解,理財是進行投資實現對財務的管理,目的是實現財產增值,以抗擊通貨膨脹對財產的無形侵蝕。

回到200年前的美國,假設我們兜裏有100美元。

如果把這100美元放在兜裏,200年後的今天只剩下5美元的購買力;如果這100美元投資於債券、國庫券或者黃金,200年後分別會變為約15萬美元、2.8萬美元和321美元;如果這100美元投資於股票,200年後會變成1億美元。

上述是西格爾教授在《股市長線法寶》一書中展示的數據,從中可以看出通貨膨脹、不同的投資品種對我們財富產生的巨大影響。

理財的目標就是管理我們的財產,將其配置投資到不同的資產品類上,以獲得一個合適的年化收益率來抗擊通貨膨脹。這個目標,我將其稱作理財的表層目標,即理財的表層目標是實現財產增值。

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說過這樣一段話:當走到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時,我決心成為一個富有之人。這並不是因為我愛錢,而是為了追求那種獨立自主的感覺。我喜歡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被他人的意志左右。

理財的深層次目標是追尋精神上和財務上的雙重自由。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對金錢的掌控力,去配置、去管理我們的財產,成為金錢的主人,那種感覺才會讓人覺得真正的擁有自由。

財務上不用為錢擔心,如果你願意可以辭職,因為被動收入已經大幅超越主動收入而成為主業,不再需要那份工資性收入。精神上輕鬆愉悅,因為可以放手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去蒼山洱海畔,去探尋各地小喫,或是尋一僻靜之處品茶讀書。擁有了真正的自由,我們才活出了我們想要的模樣。

所以,當我們談理財的時候,我們談的是什麼?

我們談的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生活態度。理財不僅僅是財富的增值,更是對待生活的方式與態度。高薪階層拿著高薪卻做著月光,普通職員月不過萬卻精心管理,兩種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前者光鮮華麗,後者平淡普通。但很容易可以得出結論,哪種方式會得到生活與時間的饋贈。

理財是對我們的財產負責,對我們的生活負責,對我們的人生負責。

理財不僅僅是對財富的規劃與管理,更是對人生的規劃與管理。理財需要我們記錄並瞭解自己的生活,需要我們制定不同時期的財務規劃,需要我們自學諸多相關領域的知識,這個階段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厚積薄發來形容尤為貼切。這個階段我們會認清金錢,反思平日的生活,考慮未來生活乃至人生的方向。完整走完這個過程,想清楚了所有問題,克服了所有困難,我們會得到思想境界的升華,得到真正的平和,真正的淡定與從容,離真正的自由更近了一步。

這就是理財。為人生,更自由。

(註:文中斜體字內容引用自簡七《好好賺錢》)

@今日話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