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林則徐家訓《十無益》,問世已170餘年,至今讀來依然催人奮進、醍醐灌頂。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不孝父母,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時運不通,妄求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淫惡肆欲,陰騭無益。俗稱「十無益」,乃林則徐修身做人準則、以德存世的範本,字裡行間傳達出豐富哲思,為後輩確立了崇德尚善的楷模。

  反覆吟讀家訓,不難發現言簡意賅、取精用弘的百字家訓,從「立人」起篇,內容與形式統一,實實在在的道理飽含哲理智慧與思辨光芒,強調了孝敬父母、敦和手足、樂善好施、勤學博文的重要性,詮釋了人生循序漸進、順勢而為的發展規律,對後人和社會極具借鑒和指導意義。正因為林則徐有如此的深刻認識,才能在那個年代,服膺儒學、鶴立群雄,由此不流於俗、不落於窠、不腐於世,勇挑家國重擔、責無旁貸,成為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成就了非凡人生和千秋功業,抒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壯麗篇章,也鑄就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寬廣胸懷,成為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後輩亦秉承林家家訓、振綱達材,志存高遠、出類拔萃,因家訓精神力量的熏陶和滋養,樹德建功、盛名遠播,在各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

  所謂「忠孝持家遠,詩書處世長」。家訓是我國歷史上家長用於訓誡、勉勵子弟後代的文字或銘刻,其嘉言典句既是教育約束宗族言行舉止的家法族規,也是團結維繫宗親的精神紐帶。家風家訓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周代,重視家風家訓是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我國歷代名人學者、世家大族、各界賢達,大多以家訓來訓誡子弟、垂範後代。不少家訓是中華民族極其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血脈積澱的提煉,是中華傳統文化賴以傳承的重要途徑,為構建、豐贍和厚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增添了絢麗光彩。(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黃俊)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