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香港商报关注更多精彩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倡议书》昨日在广州发布。倡议书提出,大湾区媒体要搭建有效平台,相互学习借鉴,分享机遇与成果,不断探索创新媒体间协同合作体制机制,为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作出新实践。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当日,以「一流湾区、媒体担当--媒连粤港澳,融通大湾区」为主题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在广州召开,300多名嘉宾、代表云集峰会,围绕开展创新与协同合作、推进媒体融合、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议题展开沟通交流。



峰会发布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倡议书》,呼吁大湾区媒体机构积极顺应媒体发展趋势,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坚持创新驱动、技术赋能,加快推动传统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倡议书提出,粤港澳三地政府机构、媒体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各界应加强沟通与交流,支持媒体在参与和促进建设一流湾区发展目标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媒体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搭建三地媒体连心桥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刘红兵表示,一直以来,粤港澳三地媒体联系密切,往来频繁,成为推动和促进粤港澳经贸文化合作的重要纽带,由广东媒体与港澳媒体联手打造的诸多报刊专栏、影视专题节目,以浓郁的岭南文化、深厚的广东情缘受到海外受众的欢迎。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广东媒体始终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心系三地,合作繁荣。」他说,「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同行的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展示大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与创新成果,与粤港澳同行一起在三地之间搭建更多的连心桥。」


打造全媒体合作平台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姜在忠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应运而生,使得香港媒体有更多的机会与大湾区内的其他媒体同行进行交流、互建,同时大湾区内有着很强的科研实力,一批世界级的科技巨头也为香港媒体探索新媒体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他说:「我们要不惜笔墨,不惜篇幅积极挖掘,大力宣传报道港澳同胞在湾区建设中涌现出的新人物、新典型、新经验、新做法。尤其要重点关注广大高校青年湾区圆梦的学业、就业、创业实践,为港澳青年的发展多搭台、多打气,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澳门日报社代总编辑崔志涛表示,当前已有港澳传媒将部分或者主要作业转移进大湾区,利用内地相对充足的传媒人才、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化生产,有些开始与大湾区其他9个城市的媒体探讨进一步打造全媒体的合作平台,并在新闻报道、传媒经营、业务培训、人才培养、智库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交流互鉴。


媒体大咖倡讲好湾区故事


昨早,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开幕式后即举行主论坛。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刘红兵,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姜在忠,澳门日报社代总编辑崔志涛,台湾旺旺集团副总裁胡志强分别发表演讲,就如何在新时代讲好粤港澳大湾区故事畅谈各自观点。


刘红兵:唱好湾区建设「同一首歌」


刘红兵


刘红兵在题为《媒体机遇 媒体所能 媒体使命 媒体担当》演讲中指出,粤港澳三地共同发起举办首届大湾区媒体峰会,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媒体交流合作,汇聚力量,凝聚共识,完善机制,形成合力,忠实履行「媒体使命」,充分展现「媒体担当」。


刘红兵认为,大湾区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需要自己闯出一条新路。这既是挑战,也是优势所在。大湾区不仅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这些宏大命题的点滴推进,都将成为一座座新闻「富矿」,为媒体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他希望能与港澳同行一起,在三地之间搭建更多的「连心桥」,为建设一流湾区贡献更多的媒体智慧与媒体力量。


他续指,建设人文湾区,迫切需要政策的衔接、信息的沟通、成果的展示、信心的提振,把情感拉近,让心灵交融,作为媒体在这些方面使命在肩、责无旁贷。南方报业将携手港澳同行,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持续加大对大湾区的传播报道力度,推动三地文化美美与共,共同融入中华文化的大美之中,共同唱好大湾区建设「同一首歌」,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姜在忠:向世界展示大湾区风采


姜在忠


姜在忠在题为《展现一流担当 体现一流作为 努力为湾区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演讲中指,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全球关注焦点。湾区建设与发展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对如何在「一流湾区」建设中体现一流媒体的担当与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姜在忠说,香港是一个传媒业非常发达的城市,但香港传媒普遍面临转型压力。大湾区应运而生,不仅便利了区内媒体的沟通交流,还密切了同业之间的联系,使得香港媒体有更多机会与区内同行交流互鉴。大湾区内有着很强的科研实力,这将为香港媒体探索新媒体、融媒体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大湾区内的丰富资源和庞大需求,为香港媒体展示了良好的前景。他认为,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不仅要宣传大湾区的体制创新,不断强化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独特功能,还要记录下湾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向世界展示湾区的风采,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名片。


崔志涛:澳门有条件讲好湾区故事


崔志涛


崔志涛在发言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定位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打造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他认为,澳门在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方面树立了榜样。澳门完全有条件、也有责任对外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澳门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胡志强


胡志强在《连结与成长 城市繁荣的走向》发言中指,经济繁荣要靠大都会,都会发展要靠城市连结,世界经济成长70%在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就是将都市连结起来形成更有竞争力的大都会。他提出「蛋黄理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一颗鸡蛋的「蛋黄」,成熟之后可连结福建与台湾,台湾是这颗鸡蛋中的「蛋白」,最终形成「闽粤台港澳」超级经济大走廊,成为全球华人提供发展的大平台。论坛结束后,刘红兵宣读了《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倡议书》。


搭建信息流 拥抱新技术


历史机遇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应当如何顺应发展趋势,为大湾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昨日下午,在「湾区建设与媒体融合创新分论坛」上,6位学术界与媒体界大咖共聚一堂,各抒己见。在随后的互动对话环节,嘉宾们掀起头脑风暴,共话融媒体的实践探索与新技术的机遇挑战。嘉宾们一致认为,媒体不仅要做好的记录者,更要做好的推进者、影响者,以及技术、价值和文化的引领者,同时希望港澳和内地媒体能够携手助力,共同合作,向全世界讲好湾区故事。



协同推进媒体融合创新


「内容、平台、话语」,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这是大湾区媒体人创新的三个主要关键字。随着网络化社会兴起与传媒格局变化,媒体不再是社会信息交换的中介机构,而是变成社会关系连接和重组的结构性力量。张志安称,大湾区媒体人应做好内容生产、平台互动和话语创新,重构新闻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方式,提升影响力和到达率,以文化正当性和价值正当性来增强认同效果。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为三地提供了重要契机,更为三地媒体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广东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郑广宁指出,三地将在人员往来、经贸合作等方面日益密切,信息大量集聚,与此同时,新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融媒体丰富了传播形式,拓展了传播管道。郑广宁称,要深化大湾区广电媒体合作的设想,探索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合作共同体,协同推进媒体融合创新,打造「新产业+文化」的新业态。


做「创新而流动的潮人」


站在港媒角度,巴士的报社长卢永雄直言,对粤港澳大湾区很有信心,当前是一个不能错过的绝佳机遇,但是粤港两地对大湾区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的了解仍存在差距。卢永雄表示,港澳在广东发展的角色,经历了从促进者到竞争者,再到合作者的过程,港澳在大湾区的角色,除了金融中心、旅游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之外,亦是信息中心。他指,湾区人应当是一种「创新而流动的潮人」,港澳媒体在大湾区发展的作用应是「新意念散布者、再开放推动者、新文化传承者」。


融媒体平台如何「融」入大湾区,台湾东森电视台副董事长张璠表示,媒体的影响力是华人文化融入世界主流的利器,大湾区的发展有四个关键,即分散的连结、愿景的连结、新任的连结和融媒的连结。他指,要在三个地区建立信任关系与和平发展的试点与典范,和平互利,连结于心。


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本身


在互动议题环节中,5位嘉宾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媒体融合创新带来的机遇、媒体在大湾区建设中的责任与担当、新技术(5G+4K+AI)赋能向世界讲好大湾区故事」三个议题各抒己见。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会产生更多的故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新闻网党委书记、总裁,「南方+」客户端事业部总裁胡键提出,大湾区带来的机遇是「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在搭建人才、资金、经贸等方面桥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为信息流搭建桥梁。作为英文媒体,香港南华早报总编辑谭卫儿表示,应当思考是想把一个怎样的湾区故事告诉大家,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条件,才能够让海外媒体了解湾区。


嘉宾们一致同意,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本身。正如网易传媒总编辑高文所言,作为媒体,首先要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当前,5G、4K、AI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谭卫儿对此表示,互联网和技术对媒体帮助很多,媒体要明白怎么用技术去生存。她指,在内容产生过程中,独家的寿命只有5-10秒,记者需要挖掘更大的背景,进行深度追踪报道,特别是在大湾区的内容生产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深度报道。另外,谭卫儿还指,目前南华早报已经引用AI技术为读者遴选内容,但还是需要专业的资深编辑,发现多样性的潜在需求,才能推送更好的内容,「人不能让机器牵鼻子走」,也不能完全交给机器。


从技术提供方的角度,科大讯飞消费者BG副总裁王玮指,人工智慧解决的其实是规则性问题,无论语音合成、语音辨识还是图像等新技术,都是为了帮助媒体从业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例如一个虚拟主持人,可以同时熟练普通话、粤语、英语,能够迅速地适应大湾区多地的需求。高文对此表示,真正好的内容生产者不具有被替代性,但技术增加了内容传播的管道。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郑广宁呼吁,「必须要勇敢的拥抱技术」。记者李苑立、王晓蕾



制作
蔚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