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雖然前期節節勝利,並於1853年春攻克南京,但戰略方向一向搖擺不定,前期西征雖然一路凱歌高奏,但隨著天京內亂,石達開率領主力返回天京,西征的勝利立即化為過眼雲煙。湘軍雖然遭受挫折,但全力沿長江攻擊,一心一意,今日退一寸,明日進一尺。

太平天國前期,向北向西不向東

當時,東南沿海有小刀會到處起義響應,兵鋒正盛的太平軍完全可以揮師席捲蘇、浙、上海等富饒之地。但當時的全軍統帥東王楊秀清決定避免與佔據上海商埠的外國軍隊發生衝突,命令太平軍東線以鎮江為界,盡量爭取以上海為中心的列強軍隊中立。

太平軍最精銳的林鳳祥、李開芳部開始北伐,威脅清廷的政治中心,吸引北方清軍主力,減輕天京的壓力。太平軍主力開始沿長江西征,迅速攻克長江兩岸的廣大地區,並依靠長江水道源源不斷向天京輸送錢糧和兵源,讓清軍江南、江北大營的封鎖形同虛設,並連續兩次打破這種封鎖。

太平天國後期,想西更想東

隨著天京內亂的爆發,楊秀清、石達開等優秀統帥或死或走,代替他們執掌軍政大權的洪仁玕與李秀成把目光投向了東面,他們樂觀的認為只要拿下上海等地,就能讓太平軍的裝備實現質的飛躍,從而徹底打敗威脅越來越大的湘軍。

1860年,太平軍再次粉碎江南大營包圍,解除天京之圍。年5月,洪秀全在天京主持召開了高級將領會議,批准了洪仁玕提出的先東進、後西上的戰略計劃。陳玉成、李秀成以破竹之勢追殲江南清軍,迅速解放了江浙大部分地區。但湘軍也趁太平軍無暇西顧之機,自湖北大舉入皖,連陷太湖、潛山、石牌,包圍安慶,嚴重威脅天京。

湘軍成軍出戰開始,一心一意沿江攻擊

相比於太平軍戰略的搖擺不定,曾國藩一開始就制定了沿江攻擊,直取天京的戰略方針,並長期堅持。為了有效執行這一方略,湘軍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強大的水師。咸豐四年(1854年)秋,湘軍將入侵的太平軍趕出湖南老家後,立即傾巢出動,水陸並進沿長江攻擊,連續攻克湖北省會武昌等地,兵圍江西重鎮九江城。

隨後的兩年里,在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精銳迎頭痛擊下,曾國藩及所屬湘軍也曾屢遭挫折,但沿長江東進,壓縮天京戰略空間,切斷其糧源、兵源的戰略方針從未放棄,湘軍主力也始終不離長江兩岸。最終,在咸豐八年(1858年)5月19日,攻陷九江等地,開始攻擊天京城在長江上的最後屏障——安慶,也是當時安徽省的省會。

湘軍上下不忘初心,歷盡艱險最終成功

太平天國為了解救安慶付出了最大努力,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等大將集中兵力攻入湖北,威脅武昌,企圖用「圍魏救趙」的方法逼退湘軍。同時,英法聯軍也無意中摻了一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威脅北京,還一把火燒掉了圓明園,即便如此,湘軍主力依然不為所動,最終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9月5日一舉攻陷安慶。

隨後近1年時間裡,太平天國形勢迅速惡化,湘軍以安慶為大本營,向下游發起一輪又一輪的猛烈攻擊,南京和安慶之間的城市一個接一個的陷落,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太平軍毫無還手之力。同治元年(1862年)5月,湘軍圍攻天京,儘管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軍回援天京,集結20萬人兵力鏖戰40多天,卻始終奈何不了佔據著長江運輸線的湘軍。

同治三年(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結束了從湖南開始的長江征戰之旅。


曾國藩作為晚清四大中興明臣之首,其政治才能、軍事韜略以及嚴謹的治學之道,在近代中國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涵蓋了他自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間心路歷程的《曾國藩家書》,真實反映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的修養,更是被後人奉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葵花寶典」。

他雖出身翰林,卻沒有一般文人的酸腐氣息,他個性堅毅,沉穩大氣,城府極深,直到41歲,曾國藩的人生走的都是讀書入仕的老路,如果沒有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席捲大半個中國,滿清江山動搖,芨芨可危之時,也許曾國藩還在京城的仕途上,過著波瀾不驚的日子。

其時,清政府在太平天國的碾壓下焦頭爛額,八旗軍和綠營兵武備廢馳,屢戰屢敗,不堪一用。這就想到了發動民間力量抗衡太平軍。先後屢次頒發旨意,鼓勵官員回地方組織團練,協助官軍的軍事行動。曾國藩在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人際關係,也拉起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

曾國藩他的軍事思想中最體現湖南人性格特徵的莫過於「扎硬寨,打死仗」。講究的是穩紮穩打的韌力。即使在接連遭遇挫敗的打擊下,逼得曾國藩兩次投水自盡時,沮喪的情緒也是很快地化解了,以至在將戰報上奏咸豐皇帝時,硬是將「屢戰屢敗」修改成「屢敗屢戰」,可見一字之差卻表明了曾國藩的不棄不妥,重整旗鼓的信心和耐性。

可以說,屢敗屢戰,直面慘淡,勇於擔當的韌勁和博大胸襟的政治眼光,奠定了他在自己一手創建的湘軍集團中的核心地位;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曾國藩率湘軍這支民兵武裝,由弱變強,愈戰愈勇,逐步成長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能征善戰的勁旅。

而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呢,在建都天京擁有半壁江山後,且不說政治方略的得失,更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拋置腦後,貪圖安逸,窮奢極欲,全然忘記了革命的初衷,內部勾心鬥角,內訌不斷,相互殘殺,自毀長城,焉有不敗之理!單就洪秀全的政治素養及人格操守與曾國藩相比,小編認為,相差得還真不是一點半點,甚至甩了洪教主幾條街了。

最後,還不得不提的是,不僅曾國藩自己功成名就,完美逆襲,而且還帶領一群書生小夥伴們,打造成了將星如雲,陣容強大的「豪華團隊」,其中不少人成長為晚清時期的風雲人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等等都與他有著割捨不斷的極深淵源。你說,太平天國敗給了這幫「大咖」是不是也不太丟份?呵呵!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的戰略家、政治家、軍事家,他有信仰、有理想、有能力,秉承湖南人「經世致用」的作風,屢敗屢戰、攻堅克難,朝著一個目標不懈奮鬥。在「衛道忠君」的旗號下,團結一切維護中華文化、維護國家統一的同仁共同奮鬥,在他的幕府網羅了大量高層次人才,均委以重任,各盡其才。而且他善於學習和總結經驗,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用「扎硬寨,打死戰」,對付太平軍的兵力機動,用「欲拔根本,先剪枝葉」的戰略方針,先分兵奪取江浙,再合擊天京,最終攻陷天京使太平天國完全覆滅。

洪秀全是一個落選秀才的落魄人物,文化素養較低,缺乏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雖打出「人人平等」、「耕者有其田」口號,但沒有一個落實的,讓人覺得他口號空洞並不務實,有忽悠民眾的嫌疑,這是他一個很大的失誤,逐漸失去了民眾的擁護(國家內戰失去民心是很難取勝的)。太平天國的戰略是比較失敗的,缺乏明確的戰略目標,雖然初期氣勢如虹,一路凱旋,但讓清軍在天京周邊建立了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兩個軍事堡壘,一直在威脅太平天國首都的安全,每當西征軍、東征軍取得勝利時,而一旦天京被圍攻就必須調外線部隊回救天京,非常被動。曾國藩根據太平軍的戰略觀念較差的特點,採取「剪除枝葉,併搗老巢」的戰略,先佔領湖北、江西等地,扼制了長江上游,然後湘軍水師順江而下,攻克田家鎮、九江、安慶等軍事要地,並攻佔江浙等地區,最終攻克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

曾國藩由失敗到勝利主要是重視戰略兼顧戰術,而洪秀全由盛轉衰主要是由於缺乏戰略頭腦造成的。


這個問題可以總結為內外兩個方面。

內部的原因是曾國藩利用儒家綱常及維護傳統文化的制高點,團結士大夫,同時有清朝國家最高權力的授權,湘軍內部比較團結,加上胡林翼、左宗棠的協助。而洪楊卻利用外來基督文化,改造成政教合一的軍事政治集團,而且沒有擺脫流寇和內部團結的問題,自相殘殺。另外雙方的戰略高下也可以看出。自古由南往北實現統一大業的,只有朱元璋成功,而朱元璋當時能發展壯大,主要是北部有紅巾軍擋著,東部的張士誠無遠見,抓緊解決了長江上游的陳友諒。而洪秀全雖然前期佔據了武昌,後來卻沒有保住,加上沒有及時全軍北伐仿李自成直搗京城,一戰定九鼎。而曾國藩在水師的幫助下,佔據安慶,從容圍困南京雨花台。

外部原因是自明末全球地理大發現之後,人類文明已進入海洋文明和工業文明,只要代表不了這種發展趨勢的政權,不是灰飛煙滅,就是淪為殖民地,即使洪秀全北伐成功,中國也會提前進入類似於東漢末年或者南北朝一樣的亂局。因為社會和思想文化比較混亂,還沒有整合好。


太平天國定製的法律、規章制度了解一下。而且太平天國定都後,發生了內亂。


家底不一樣啊。。曾國藩有整個清政府的加持。。洪秀全卻沒有真正的後台。。說白了士兵死一個就少一個。。曾國藩的策略其實也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無非就是結硬寨打呆仗。不過這個戰略是真的好使。。在這種戰略下任何策略都不好使。只能用自己的血肉撞我方壁壘。來爭取生存的時間。。我方一步一步的往前推進。壓縮敵方戰略空間。直到壓死對手


堡壘先從內部破不戰自敗,太平天國滅亡性質和前蘇聯差不多。內部貪污腐敗,驕奢淫逸,特權盛行,內部鬥爭特別殘酷,人人自危。統治階層害怕統治被推翻,極力維護自己的統治,排除異己,清洗另一方,整個社會就是個火藥桶。


曾國藩殺人放火,也沒成啥大業!清朝也滅亡了,慈禧也被挖墳拋屍了,他這個奴才啥也沒保住,主子也沒了,喪家犬一個!逆流而動,只是暫時的,反帝,反封建大朝終將掃除禍國殃民的垃圾!


曾國藩做的是中興之臣的事情,清王朝當時還有氣運,不會真的滅亡。

洪秀全他就是一個農民階級,沒有統治的智慧。德不匹位。


洪秀全是個落第秀才,曾國藩是進士出身,基礎素質就不是一個檔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