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爲什麼,沒有答案;太多的答案,沒有爲什麼。

其實,每天我們看到的很多財經文章基本和噪音差不太多,不管是專家還是作者,他們常常只是爲了說而說。

而他們每天說的最多的就是Why——爲什麼?

可是這些個Why、Why、Why真的靠譜嗎?

真的能夠切中要害,答疑解惑嗎?

一位資深證券分析師曾懺悔道,“每天忙得要死,誰有功夫事事都認真思考和分析呢?”

“我自己多年來發表了不少純粹噪音、毫無卵用的報告,這些半生不熟的洋洋灑灑‘報告’經常幾個小時就能炮製完成。”

坤鵬論之前曾說過,股市是非線性的,用數學家的話叫,確定性混沌,類似於蝴蝶效應。

什麼叫非線性呢?

先說說線性,它就是從某一個點開始,沿着正向向前以線性拓展,經過一個或是幾個點,最終達到人們認爲的“正確結果”,在答題中,也就是最終得到正確的答案。

在日常的生活習慣中,線性思維,是人們做事情的時候的重要依託,是人們應用技術的關鍵,如果沒有它,你每天都得學習新的習慣,估計要生存都很難。

線性思維的最大問題是片面,有可能抓不到事情的本質,往往只見樹葉不見樹林,看到了問題的導火索,但不見導火索背後的核心原因,導致真相離你想象的大相徑庭。

所以,對於特別像金融這類問題,很少會是線性這麼簡單,因爲它牽扯的方方面面過於複雜。

非線性則突破時間和邏輯的線性軌道,隨意跳躍發生,至今,它仍然沒有一個科學的定義,甚至與科學不沾邊。

實際上,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中的幾乎所有已知系統,當輸入足夠大,都是非線性的。

因此,非線性系統遠比線性系統多得多,客觀世界本來就是非線性的,線性只是一種近似。

對於一個非線性系統,哪怕一個小擾動,象初始條件的一個微小改變,都可能造成系統在往後時刻行爲的巨大差異。

其實,非線性思維日常生活中並不少,尤其常見於比拼智力的遊戲。

比如:下圍棋,勢與地、厚與薄、死與活、邊角腹、味道保留與否、次序交換先後,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中。

無論專家庸才,如果選擇一本道下法則對局不可避免地成爲賭局,所以職業高手無一例外都擅長妥協,精於轉身。

坤鵬論之前一直推薦的思維導圖,就是一種典型的非線性思維輔助工具。

美國人傑拉爾德·洛布曾在《爲投資生存而鬥爭》一書曾這樣淋漓盡致地描述市場:

“根本就不存在所謂證券價值的最終答案這樣一種東西,一打專家可能有12種不同的結論。如果過了一會兒,條件稍有變化,再給他們一個機會的話,他們立刻就會改變自己的預測。市場價值與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僅有部分關係,市場價值主要由以下因素決定:人性的希望與恐懼、貪婪、野心,上帝的行動,金融應力與應變,天氣,新的發現,時尚和其他無數的、不可能毫無遺漏地一一羅列出來的東西。”

所以,股市常常是非線性的,並且股票買的是未來,只要是未來導向型的東西,更多的可能是非線性的。

就像股市上揚,股市跌落,這究竟是爲什麼?

如果是真正的專家,他會告訴你,這根本是不可解釋的現象。

就如同“別問我爲什麼那麼愛你,如果我知道爲什麼,我就不會愛你了。”

但,每天就是有大量分析當天大盤行情,預測未來走勢的文章層出不窮。

你可以做個試驗,盯緊那些所謂的權威專家和分析師,連續記下他們兩三個月的股評要點,到時候一一擺出來前後對照,你很快會發現,他們說辭基本都是套路,甚至一些解釋可以歸爲風馬牛不相及。

當你熟知了他們的套路,可能文章還沒打開,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出來。

比如就在前些天,一則新聞很抓眼球,說是阿里它爸——最大股東Altaba將賣掉持有的514億美元阿里巴巴股票,全面清算和解散。

這個Altaba的前身就是曾經鼎鼎大名的雅虎。

於是,坤鵬論看到有人開始吧啦吧啦地分析,爲什麼雅虎成了病貓。

是,當初它確實沒買Google、沒買Facebook,也可能拒絕了許多送上門的好機會。

可是,當初誰敢肯定Google和Facebook會有今天,誰敢肯定進了雅虎之嘴,Google和Facebook還有今天?

更不要說,沒有親見親歷這些事件,誰又能說得清中間有沒有其他故事?

好吧,如果按照這樣的分析邏輯,我們窮的原因也就顯而易見了,爲什麼不早早買房、爲什麼畢業不一頭扎進BAT、爲什麼在BAT上市時沒買點它們的股票……

所以,這類分析貌似很有道理,其實都是事後諸葛亮,無非是靠批判別人的失敗來證明自己如何英明而已。

令人遺憾的是,坤鵬論也曾犯過同樣的錯,寫了不少類似的垃圾文章,慚愧慚愧!

當然,我們也不必排斥此類文章,因爲你不愛看,但大多數人喜歡,那麼你看的目的可以確定爲,一學習人家可取之處,畢竟還是花了心力寫的,總有的可學,即使一句話對你有啓發,那也賺到了;二呢,這是關鍵,就是從中摸索出羣衆可能的未來反應,如果某個觀點被不斷重複,那麼它大概率會成爲羣衆意見,接下來,你是逆勢而行,還是隨波逐流,都有了提前的預見。

不誇張地說,分析“爲什麼”多屬於沒事找事,無病呻吟。

坤鵬論曾在《投資信媒體 永遠難賺錢》中說過的,如果你一定要搞清某件事的“爲什麼”,非要爲它按上因果關係,那麼必將陷入無窮無盡的煩惱當中,且不說世間許多事事出偶然,難以分辨個子醜寅卯青紅皁白,關鍵是,一旦你開始追尋事物的原因和結果,你就要構築出一整條因果鏈,它將證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將是一系列的原因的最終結果,你將不得不一直把這一因果鏈追溯到生命的起源。

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在其《人性論》中說過,因果關係只是一廂情願,其實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他甚至斷言外在世界與因果關係都不可信,所謂的因果關係,只是信念而已。

錢鍾書先生有句話相當經典:“假如你喫了個雞蛋,覺得不錯,何必要認識那隻下蛋的母雞呢?”

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實中,大量的混亂、無序和任意的偶然性始終存在,支配着人類的生活,這就是數學要解決的混沌。

而不停尋尋覓覓“爲什麼”往往正應了那句話: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所以,既然“爲什麼”通常不能夠得出正確答案,與其什麼都要尋找“爲什麼”,真不如把花在它身上的精力多給些“怎麼樣”和“怎麼辦”,反而你很可能會獲得更多回報,因爲你只要能夠瞭解發生的某件事情,以及它的相應後果,那麼你就掌握了比別人更超前的預見性。

對於哲學家,尋求“爲什麼”將牽扯到“意義”本身的“意義”,但對於大部分凡人來說,“怎麼樣”以及“怎麼辦”更適用於我們,更適合我們的股票投資。

“怎麼樣”是尋找客觀事實;

“怎麼辦”則是在大量事實面前,考慮下一步該如何抉擇和動作。

比如:XX股票爲什麼今天會下跌?

不如轉換爲:

XX股票現在的走勢怎麼樣?

XX股票過去三週的走勢怎麼樣?

XX上市公司最近的經營怎麼樣?

……

明天或未來對於XX股票我要怎麼辦?

當我們從“爲什麼”的立場轉向“怎麼樣”、“怎麼辦”的態度時,實際上已經開始逐漸遠離因果關係的思路,不用苦苦尋求很多可能正確的答案,並在其中費力選擇,最終還要遭受大概率的錯。

而“怎麼樣”都是客觀事實,只是需要你更仔細地去觀察它們,並將它們忠實地列出來,一般情況下,“怎麼辦”就會在你腦中形成答案。

前兩天坤鵬論看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寫林彪在作戰中如何運用大數據,另一篇則是他親筆寫的《怎樣當好一名師長?》,不難發現,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做“怎麼樣”,比如:

1.每次戰役結束後,林彪都要收集每隻部隊殲敵數量、俘虜數量、繳獲槍支類型、汽車大小類型、物資類型數量等各種信息,俘虜要分清軍官和士兵數量,槍械要區分類型和數量。

2.林彪強調要讀地圖、背地圖。

讀的方法是把圖掛起來,搬個凳子坐下來,對着地圖看,從大的方向到活動地區,從地區全貌到每一地段的地形特點,從粗讀到細讀,逐塊逐塊地讀。

用紅藍鉛筆把主要的山脈、河流、城鎮、村莊、道路標劃出來,邊讀,邊劃,等到地圖差不多快劃爛了,也就差不多把地圖背熟了,背出來了。

林彪在熟讀地圖的基礎上,還親自對作戰地區和戰場進行實地勘察,核正地圖,把戰場的地形情況和敵我雙方的兵力部署都裝至腦子裏去,做到閉上眼睛面前就有一幅鮮明的戰場圖影,離開地圖也能指揮作戰。

3.查明敵主官的特性,看他慣用和擅長用什麼戰法。

有了這些豐富的“怎麼樣”,林彪也就有了運籌帷幄的“怎麼辦”。

每次大型戰役,他都會對着地圖獨自思考如何進攻?如何撤退?根據敵軍主官的特性,判斷他可能採用什麼打法?制定作戰計劃,而計劃的制定就是依據收集的數據分析而來。

所以,林彪指揮作戰能力之強,很大程度來源於他對“怎麼樣”的關注。

正如他所說:“平時積累掌握的情況越多,越系統,在戰時,特別是在緊張複雜的情況下,就越沉着,越有辦法。急中生智的‘智’,纔有基礎。”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吧。

當年,遼瀋戰役時,林彪指揮的東北野戰軍30小時攻陷錦州,之後揮師北上,途中與廖耀湘的軍隊碰上了,廖耀湘二十萬的兵力與野戰軍形成混戰和對峙。

深夜時分,林彪正在指揮部研究作戰計劃,下屬值班的參謀向林彪彙報了部隊戰報,其中有個部隊遭遇了一場戰鬥,規模不大,消滅了部分敵人,其它的逃走了。

參謀讀戰報的時候,林彪突然叫停,問到:“剛纔胡家窩棚的戰報,繳獲物品注意到了麼?”

衆人一臉疑惑,每天的戰報不都差不多麼,有什麼特別的,衆人沉默。

於是林彪問了三個問題:

爲何繳獲長槍與短槍比例比之前高?

爲何戰役中繳獲擊毀的小車與大車比例也比之前高?

爲何俘虜的敵軍軍官與士兵的比例比之前的高?

衆人還沒反應過來,林彪指着地圖說:“我猜想,不,我斷定這裏是敵人指揮部!”

之後林彪下令重點追擊胡家窩棚的逃跑敵軍。

林彪還針對廖耀湘的個人特點進行了總結,編成歌謠:“矮胖子、白淨臉、金絲眼鏡、湖南腔、不要放走廖耀湘!”

後來廖耀湘指揮部果然被團團包圍,漫山遍野的紅軍都喊着這個順口溜,廖耀湘矇混不過去,一臉無奈舉手出來投降“我就是廖耀湘”。

讓我們再回到現實生活中,少問Why,多問How,同樣有大用。

許多少男常常會陷入到“她爲什麼不愛我?”的問題中,死活都走不出來,但是,如果徹底拋棄掉“爲什麼”,轉而“怎麼樣”、“怎麼辦”,很可能會給自己增加捕獲意中人芳心的機會。

比如:捫心自問,自己的意中人對待自己是怎麼樣的態度,說過怎麼樣的話,做過怎麼樣的事……

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觀察得到,接着“怎麼辦”也就躍然紙上,然後就可以開始策劃,如何來取悅意中人,如果克服自己身上的臭毛病等。

最近,越來越多公司開始明裏暗裏裁員,如果不幸被裁員,同理,與其糾結爲什麼是自己這樣於事無補的問題,不如多想想自己怎麼樣,未來怎麼辦。

聯想柳傳志早就說過,公司不是家。

劉強東則證明瞭,去年還是永遠不會開除的熱乎乎兄弟,今年就可以冷冰冰地裁你沒商量。

有人說,人家的淘汰標準都有啊,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對企業沒價值的人留着過年呀?

是,不下蛋的母雞明天就得殺。

但,你有認真讀過京東所謂的三類人嗎?

試問“無論業績好壞”是幾個意思!

承認管理層無能,經濟環境差有多丟人?

俗話道出企業衰敗的真諦:一將無能,累死全軍。

古代皇帝在天災人禍面前還要發罪己詔,向全天下承認自己的錯誤。

如今的企業卻在想盡辦法和員工玩心眼,耍流氓,不是996、就是降待遇、或是嚴查遲到早退……

其實,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得不說,承諾就像罵髒話,說的到做不到。

拿破崙曾說過:“我從不輕易承諾,因爲承諾會變成不可自拔的錯誤。”

所以,人在江湖,對於老闆的甜言蜜語,海誓山盟,別太認真。

認真你就輸了!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坤鵬論

請您關注坤鵬論微信公衆號:kunpenglun。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爲:封立鵬、滕大鵬、江禮坤,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6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10億。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