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話題,我是最有感觸的,因為我大學就是在外地讀的!

我老家在陝西寶雞,當初因為家裡原因,我毅然決然的決定去遠在千里之外的天津讀書,記得我上網我上網查到我被錄取了,而且我當時選擇的不服從調劑,那種歡喜真的是想憋都憋不住的,我晚上有時候都會激動的睡不著覺,因為自己一下子就要去天津讀書了,終於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了,遠離這個地方了,那種感覺就像壓抑了很久的事情,終於解脫了,輕鬆自在!

記得第一年過寒假回家,坐在火車上望著窗外,看著窗外的風景越來越熟悉,一種久違的感覺沁人心脾,一切都那麼讓人那麼熟悉,家鄉的田野,家鄉的樹木,家鄉的馬路,熟悉的口音,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面孔,都讓人感到那麼的親切!

記得第二年過暑假的時候,因為天氣熱,所以現在西安朋友的學校玩了幾天,剛下火車,坐上公交車,朋友接我放下行李物品,說要請我喫頓大餐,哪裡有什麼自助好喫,哪裡有什麼燒烤美得好,哪裡有什麼好看的風景,哪裡有什麼好逛的地方,哪裡有好多美女聚集,我說我什麼大餐都不想喫,我就想喫一碗麪,一碗咱陝西正宗的麵食,油潑面,biangbiang面,戶縣軟面,楊凌蘸水面,岐山臊子面,鳳翔削筋面,寶雞擀麵皮,等等都行,只要是麵食,我實在是太想喫咱陝西的面了,別的我什麼都不想喫,朋友嫌我沒出息,好不容易回來一趟,想請你喫個大餐,居然就想喫碗麪,我回道:「你是不知道我在天津受多大的罪,天天米飯,頓頓米飯,我實在受不了,我是跑回來了」,朋友們哈哈大笑!諸不知面就是我滴命!

後來還是在天津上完學,又去了上海工作,回來的時間也越來越短了,天津是沿著海河建的城市,城市道路彎彎曲曲,加上高樓聳立,我曾經和同班同學出去轉,走了二個多小時沒有找到回學校的路,我們第一次也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景,我曾經自豪的對他說:「我們陝西西安就不這樣,我們的路都是方方正正的,無論你正面走都不會走錯的」。相對於天津,上海的路就窄的許多,因為在上海這個寸土寸金的地面上,路顯然成了奢侈品,很窄的上面還要架上高架橋用來走城軌,路又窄樓又高,讓人行走在路上,都感覺壓抑的很,感覺自己就如同螻蟻一般,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突破這種境況!

工作滿一年才能回家,我一個大男人有時候晚上想家的睡不著覺,有時候我都笑話我自己,終於脫離了它,而有時候你會不自覺的去想著它,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恨之深愛之切吧!回家是一種心情,一位遊子總歸要回到他生長的地方去,就像樹木始終要落葉歸根的!坐在回家的車上,有時候會讓人不自覺的去愛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它的地是多麼的廣闊平坦,整齊規劃的樹木就像哨兵一樣為它站崗放哨,婉轉的小路似乎每一條都可以通到家門口!

現在我早已回到我熱愛的這片土地,用我的青春和年華為她傾注色彩!


真是沒有法比究的,城市人互相來往很少,就是樓上樓下都不知道對方是那裡。見面只是打聲招呼,有本事的人都眼高,窮人都無聊的很,談了東家論西家,沒有時間聊天的,就連老太太,老爺爺都玩手機,看短視頻,淘寶購物。回到老家可不一樣了,感覺非常親,非常親切,一點生疏感沒有,有說不完的話,講不完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故事。那個談的津津有味。人走到哪裡別忘記家鄉。家鄉的人,家鄉的水,家鄉的山。那種感覺經歷過了才知道期中的味道是回味無窮。


首先感謝邀請

說起自己的家鄉,那麼我相信大家都有種難捨難分的情懷在裡面吧!家鄉的每一處風景都時常在我們夢中出現,更多的是父母的面孔。遠離家鄉雖然是我們不想的,但是為了能得到更多的知識我們只能踏上遠方的路去尋求更多的知識。

要說多年以後再次回到家鄉的感受,那簡直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了!介於樓主所提出的問題,我就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第一、記得自己離開家鄉時,家鄉的小路非常泥濘每當雨季來臨時穿鞋子根本走不了人,要穿水靴子纔可以。而且我的家住在山區,路更是難走。現如今國家為了讓農村人都過上小康生活,給免費修了水泥路。這樣更有利於村民們把山貨賣出去,增加了收入也節省了去縣城的時間,

第二、曾經我離開家鄉的時候,家鄉到處可見泥草房,甚至有些人家雨天外面下大雨,家裡下小雨。屋頂漏雨,而現如今家鄉的變化是國家給與每家每戶蓋上了樓房。這樣一來讓村民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有了溫馨的家。

第三、記得我們小的時候為了上學甚至要賣掉家裡的牛,纔能夠交的起學費。因為那個時候學費真的是一個大問題,每當到交學費的時候父母都要到處借錢。而如今家鄉的孩子們上學已經不需要交學費了,國家出臺了好的政策給與學費減免。這樣一來,村裡孩子父母再也不用為孩子上不起學而犯愁了!

這是我的心裡話,望採納!


清問閣下上大學沒有?有沒有這方面生活,如果有,請問閣下有何想法?本人沒上大學,從農村到部隊,從部隊到工作單位,插隊四年離家不遠,感覺不明顯,四年行伍,一次探家,那心情很複雜,談不上衣錦還鄉,只有一種朦朦朧朧的想父母,想兄弟姐妹,想親朋好友的情感,別的沒什麼,陌生的是人的變化,(有的長大了,有的變老了,)熟悉的是山河依舊,江山未改,真不知道人們還有啥想法。我們一介草民,沒那麼豐富的想像,不知道提問題的閣下能生髮出何種感想。


感受?我不是這兒的人[流淚][流淚][流淚]


社會在進步,惆悵一下得了,你還不得跟著時代進步走,至少為子孫想想,要不要繼續就在偏遠地方


在外面再好也覺得不屬於自己,一回家鄉身心舒服,特別是飲食習慣終於正常了…


沒有什麼感覺啊,寒暑假,五一十一都回家。你這說的是90年代以前把,因為交通不方便,或者錢的問題


別說四年,第一學期結束後回到家,路上聽到別人說話的第一反應是:這裡有老鄉……


看看帶回來的是什麼。學業有成,找到自己足以驕傲的位置的,有成就感。但是對於這一代人而已,鳳毛麟角。更多的是,我必須承擔點什麼了,而且還是很難承擔的東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