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今天很幸運的也拿到了我的女神校芝大的offer。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本科中,我還是喜歡傳統的博雅教育。而且教學理念上,我更偏向於芝加哥大學,我覺得一個人的思想遠遠比技能和知識重要。不過希望讀博士的時候,MIT還能不嫌棄我吧XD。


今天這篇文章是在機場和飛機上寫的。想寫給所有在準備未來申請時感到焦慮的學弟學妹。

(最後兩段講的是面試經歷,趕時間可以跳過我前面的碎碎念)

我讀完初三之後就出國了。雖然父母都希望我會出國,只是時間的問題,但是其實我們並沒有做什麼準備。我的小學是一所程度比較簡單的小學。充其量語文比較好因爲教語文的都是國內過來的老師。所以我的童年過得很輕鬆,有很多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後來到了五年級,我爸媽就覺得好像放太鬆了XD,所以讓我六年級考去另外一所學校,算是澳門不錯的學校吧。雖然是傳統學校但是英語特別強。考是考進了,但是我第一學期的英語寫作就不及格了:) 。因爲我以前的小學根本沒有英語寫作這門課orz。我記得當時也沒有特別不開心,就覺得那就努力一點吧。每篇週記都有認真寫,然後第二學期就及格了,成績還算不錯,打那之後保持在班級前三,(因爲我們學校的規定是如果你有不及格的科就不可以排名),然後就這樣上中學了。上了中學之後就更忙了,因爲學的東西難了,而且我參加的活動也多了。不過其實挺懷念那個時候大家那種純粹的因爲想參加而參加,而不是像現在這邊大家選活動會摻雜了「大學會不會喜歡呢」這種想法,不過這是後話了。我記得當時學得很緊張(不過可能比起國內的同學是小巫見大巫XD)

後來下定決心要出國的原因就是我覺得上一所學校的教學模式跟我希望的大相庭徑。由於是傳統學校,背的東西居多,分析的幾乎沒有。誇張到是我們英語文學這門課,看完書後,老師會給我們發一沓「問答」,然後我們把答案背下來,考試的時候寫上去。現在回想起來更覺得不可思議,想想我昨天我們學校的期中,我英語課考卷上的其中一篇essay題目是「文學作品中一般都會有各種社交場合,這些活動都使能夠讓我們體驗當代的生活模式和社會觀念,選一本你讀過的文本,選擇這樣的一個場景並解釋該場景如何貫穿整本書的主旨並分析其重要性」(大概是這樣吧我翻譯的不好)orz 求老師手下留情,我覺得我寫砸了。我很喜歡我的上一所學校的老師同學,但是我和我父母都明白這不是我想要的教育,所以就決定讀完初三就出國。

哦對了我初三那年化學差點不及格:),我是第三段的時候測驗小測不及格,後來靠考試拉回去的。雖然說我們學校本來的評分就是偏低的那種,我們班一半的人化學不及格,但是還是讓我對化學產生了重重的陰影,後來出了國之後我才被我超級可愛的化學老師拯救回來,甚至一度想過要不要學化工hh。不過也是初三開始很很很很喜歡物理,會自己找書看,自己偷偷學後面的內容。我記得我當時跟我物理老師聊過,我跟他說我想讀實驗物理,他說別,找不到工作,然後我就說,我小時候還想讀哲學呢,物理已經好很多了。(然後看看我現在打算主修物理輔修哲學哈哈,就說了我是個比較固執的人)我寫出國前的這些,是想讓大家知道,我並不是那種大家膜拜的學神(因爲我真的見過這樣的人hh),我也是一步一腳印,不會就學到會,慢慢地走過來的。我媽在我小時候曾經會拿人民日報那些狀元心得跟我說,我那個時候很反感,覺得爲什麼他們說的都是一樣的,我要讓媽媽知道,我不跟他們的「學習經驗」走,我也能學得好。其實是自己叛逆的思維作怪(或者是爲自己的懶找藉口hh),也許我跟了人家的經驗,會學的輕鬆一點,但是我從我自己的經歷證明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當然我不是在推崇懶惰和拖延,我也在努力的把這兩個壞習慣改掉,我想說的是,除了別人的「經驗之談」你也要找到能幫助到你現在這個狀態的學習方法。比如我是一個完全無法按照時間表做事情的人(我記得當時有一個狀元說他時間表精確到每秒鐘,簡直大神),反而如果我把我要做的東西都列出來,規定自己今天之前把他們做完,我才真的會做完)

初三以後,我就過來美國現在這個村村裏了。我住到一個爸媽校友的家裏。說是家,大概更像是留學生宿舍,會有各種管制(不想寫的深入了一段很複雜的經歷)。但我記得當時每年開學都會開一次會,由十一二年級的「學生會長」和工作人員主持。每年那個時候我都會很!焦!慮!開完會之後我會失眠,然後凌晨五點突然醒過來。我覺得時間不夠用,覺得自己拖延症浪費掉了很多時間,然後更焦慮。其實我現在真的想回去抱抱當年的那個我,我想告訴她你已經很努力了,雖然是有很多小毛病,但是我知道你已經有很認真了。我焦慮的原因是,我經常會上網看College Confidential上面那些考進我夢校的大神的簡歷。大家不是問我拿過什麼獎嘛,我沒有拿過任何國際性或者全國性的獎項,充其量在後來十一年級的時候纔拿了一些州的獎項。AMC也從來沒有qualify過。所以我十年級的時候就在想我是不是不應該來這個村村(但我其實一直很很很喜歡我現在的學校,美到爆炸,以後發幾張照片),資源比起那些大城市的學校真的不多。我當時就跟我爸媽說(我媽真的是專治焦慮),我媽媽就說,既然選擇已經做了,那就將你現在手頭上有的資源全部用盡。我真的這麼做了,課程挑能力範圍以內最難的修,把每一個自己喜歡的社團、活動做好,有比賽就去參加,慢慢擴大自己的舒適圈。自己找實習。至少把能做的都做了,那將來就不會後悔了。其實後來我媽跟我說她那個時候有自責過,覺得是他們準備功夫沒有做好,沒給我選一個好學校。害得我現在很自責,因爲其實本來留學就是我的決定,他們本來就不應該操心那麼多的,加上我對我現在的學校,除了感恩還是感恩。到最後申請季的時候,我想大概我的活動比起我的獎項更亮眼吧。

所有因爲申請季而焦慮的學弟學妹,我文筆不好,但是我希望這一篇文章可以抱一抱你們。你們離申請季還有時間,用你的焦慮作爲動力,努力擴大自己的舒適圈,大膽嘗試新的活動和努力的把自己喜歡的社團帶好。在申請季前,給自己一個肯定。不要妄自菲薄,申請是個綜合來看的評估,無法複製或直接作比較,每個人的申請裡面都有自己的優勢。你們決定出國就已經是一個很勇敢的選擇,這個過程中,你已經承受了足夠的壓力,接下來的日子裡面腳踏實地,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3


以下是面試經歷(?。?)

由於我沒有請中介,申請的所有資源就是我Panopath認識的芝大學長,學校的英語老師和college counselor。所以面試的時候,他們也是我唯一的資源。我記得那天我打完籃球回家,就收到了面試官的郵件,她問我什麼時候有空,我說我下週末可以。結果她以爲我說的是這個週末,跟我說,好,那後天見啦。我滿頭問號,並且慌的不行。第二天早上我就跑去找我counselor,問他面試怎麼整。他說"Oh, just be yourself." 我??!!!他說,面試最主要就是顯出你自己,不要去背問題,很明顯的,你的程度還回答不了幾個關於你自己的問題嗎。:) 似乎很有道理,我還能說啥,所以當天晚上我就好好過了一下我整個高中的歷程,回憶了一切讓我開心過,不甘心過的經歷。然後偷偷上linkin和facebook查一下面試我的人,是個很年輕的姐姐,然後就睡了。

我們約在一個咖啡廳,面試過程很順利,我們聊了一個半小時(本來是半個小時的)。問題大都環繞在我的過往經歷,還有就是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比如如何定義失敗、如何處理不甘心這種情緒等等)以及一些我感興趣的科學課題。最後談了一下我跨越文科理科的興趣。面試前姐姐讓我帶我的一份簡歷,我就帶了我用Naviance(美高學生都知道的)這個軟體做的簡歷。可是Naviance坑的地方就是他的pdf右邊會有一部分顯示不出來,所以我回家發現之後就再email了我的簡歷給那個姐姐,結果那個簡歷其實還是有一部分顯示不出來。然後你知道這個姐姐人有多好嘛,她用自己的email給我發了一封郵件,告訴我那份簡歷還是不完整,但是沒關係,讓我不要擔心,這不會影響她對我的印象。我還很年輕,有很多事情要慢慢學。然後還教我怎麼用文檔做簡歷。簡直天使有沒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