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鼓手兼攝影愛好者,需要一個相機來拍攝演奏視頻同時作為自己的攝影設備,本來打算買a7m3,但是近期可能會有用錢情況打算給自己省一點預算,關注到了6500(防抖剛需),然後考慮到日後升級全畫幅(6500以後作為副機位)打算買6500配全畫幅鏡頭,請問下這個思路怎麼樣,還是直接咬牙上a7m3?如果思路合適有哪些鏡頭推薦呢(就拍人像和錄視頻兩個需求),先提前謝謝各位。


很多不靠攝影掙錢,只作為業餘興趣的「愛好者」其實根本不需要上全幅,注意,是從創作需求的角度,高端apsc甚至m43, 一寸底,都可以滿足。

但從心理的角度,不用全幅甘不甘心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你始終覺得不上全幅不甘心,有嚮往,那也沒有什麼不對。

說到底,愛好本來就是花錢買個我願意,沒有那麼多絕對客觀的標準。


不知道題主為什麼對全幅這麼心水……

80d入坑兩年,之間也有過對全幅瘋狂信仰,但是現在已經冷靜地攢錢買殘幅牛頭18-35專門拍妹子,以後玩累了換奧巴小m43

推薦一個機器吧,閑魚上買臺a6300,加套機頭,那個傳說中的16-50 f.3.5-5.6(其實是16-50 f8GM,hhh),隨便配一個幾百塊的三腳架,夠你入門用了。那個小套頭好像才幾百塊,入門了之後就可以考慮入手幾顆好一點的小鏡頭了,或者出掉換全幅機,也虧不了多少。主要是怕你對攝影一點都不瞭解就砸錢入手了全幅,然後放家裡喫灰,還不如不買


A6300+適馬18-35F1.8+減焦增光鏡+穩定器、兔籠、支撐系統+採音設備,以上足夠。如果糾結該不該買全幅,那麼多半情況下你並不需要全幅。

買了器材就不要糾結了,專心打鼓專心拍,祝出好作品!

有人@我質疑,怪我沒說清楚,這套設備主要拍視頻。A6300拍攝4k採樣區域有裁切,大約相當於M43畫幅,故可以上適馬18-35和.71x減焦鏡,獲得F1.25變焦的超級視頻頭。當然最廣角端還是有點暗角的。這樣的話推薦買佳能口的適馬頭,如果想拍攝普通靜態照片只需換成普通轉接環即可使用全部CMOS成像。


雖然我拍視頻不多,但是相機也從殘幅到135到中畫幅大畫幅都玩一圈了。不是職業攝影師的話全畫幅沒有必要。

6500挺好的,另外松下有為拍視頻專門優化的機型,雖然畫幅只有M43,但是4k防抖什麼都也是都有的。拍視頻要更多考慮視頻的附件,比如三腳架,穩定器,拾音器,兔籠,乃至LED燈光這些東西,也是要花很多錢的。所以不要買全畫幅,買個小畫幅的機器就能滿足你的需求。


簡單說,你的需求就是,微單(帶防抖),用途:攝像+攝影。其實,攝像可以上穩定器,另外可以後期軟體處理抖動。防抖靠鏡頭解決,也算一個方案。

本人是A73用戶,結合你的需求,我覺得6500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缺點是,換代可能性大,6400不帶防抖但據說色彩好點。

另外可以考慮下尼康z6,價格相對a7m3便宜一點,新手鏡頭羣足夠加上能轉接。

A73的方案,推薦鏡頭騰龍28-75,重量可以上穩定器,人像和錄視頻都行。其次可以考慮16-35F4,35端拍人像也可以接受。

定焦16mm 1.4的適馬是配合aps-c畫幅做vlog,但人像不行。


對於普通的攝影愛好者,不建議直接入全幅,全幅這個坑大得你難以想像,遠遠不是一機一鏡的事,事實上這個坑你用全幅機身10倍20倍的錢也填不滿。我現在是6500轉接適馬18-35和50-100,算是C幅到位了,暫時沒有其它念想,事實上我已經兩年多沒有買過新的設備了,連生活質量都提高不少。當然如果是希望以後靠這個喫飯,或者是狂熱愛好者,自然會去選擇全幅甚至中幅。


作為一個曾經從全幅升級到半幅,最近又在動類似腦子的愛好者表示,半幅幹活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半幅和全幅就差一檔,真的就一檔而已。買全幅,為的是那iso 100時的細膩,為的是iso 6400時噪點只相當於半幅的iso3200,為的是用f1.4鏡頭的小景深。

而我近年來主要拍鳥,即不需要iso100,一般也不需要iso6400,更不需要f1.4,反倒經常把全幅機開apsc模式換焦距。所以我根本不需要全幅。

樓主的情況應該也是意識到自己不需要全副了,只是器材黨心裡作祟而已。器材路上要花錢的地方還多著呢,理性點,省點花。


如果確定以後一定要上全畫幅,那一步到位A73沒什麼問題,如果錢不夠,還是優先把錢投鏡頭上,以後換了全畫幅,6500掛個適馬56當個人像備機也不錯。


首先呢,攝影水深,人也分很多種,器材也分為三六九等,不說盲目追求哪種畫幅,而是說你用的最多的是那種畫幅,攝影方面先入那種畫幅都無所謂但是你要考慮以後的攝影投資,你可以先買個apsc的試試水如果你趕緊自己真的喜歡攝影那你再上全幅也不遲,如果你是有堅定的信念真心喜歡攝影我還是建議從全幅上手,這樣一來節省了從c幅到全幅的經費,二來全幅的優越性確實要比c幅好一些,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且你耗得神也會比用殘幅拍攝的要少,三來全幅有著更寬的領域和更高素質的器材,你殘幅1.2的光圈還要乘以1.6纔等於全幅的光圈,你看看殘幅哪家有很多0.85的光圈鏡頭大多都是給一般的愛好者用的,想要深入相機還是要從全幅入手,雖然市場上有很多堪比全幅的殘幅機像xt3這種的殘幅性能怪獸但是終究是堪比,或許他的視頻錄製能力比全幅eosr強但是他依舊是個殘幅機只是資深玩家用來當備機用的,殘幅與全幅還有中畫幅的定位一開始早就被定格了,沒有一個廠家會打破這個平衡至少現在沒有,這三個畫幅的價位也是各不相同,雖然好的殘幅現在都賣到九千多隨著老全幅相機漸漸退出第一線或許沒有好殘幅那麼貴但是這沒有可比性,相機只能說在同一時段而言誰好誰壞,所謂的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器材的定律一向如此。總之全幅依舊是站著殘幅之上,定位總是高於全幅,新手如果沒有對攝影由衷的喜愛那麼,殘幅和手機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話說錄視頻的話,a6500那個防抖不夠啊,不如a6400加穩定器或者三腳架。

拍照的話,機身防抖確實有用。

另外如果選擇索尼半幅,還是別轉接18-35了,機身和鏡頭極度不協調,還會喪失索尼優異的自動對焦性能(視頻)

拍人像,適馬16 30 56三劍客,拍視頻16-50 18-105f4,旅遊18-135。

未來購入a7插上就用(切換到半幅模式)

至於a7系列,有更好的畫質,耐候性,續航,雙卡等等(三代機哈)有條件就買呀(趁著還沒有結婚)

我可以理解題主的心態,我當年也是這麼過來的。全畫幅是一個心結,不買心結打不開。量力而行就行


白天的區別肉眼看不出來的。

但是到了晚上,高感好的全畫幅比如a7m3,真是強得像夜視儀。

所以我搞了個x100f白天隨便拍,建議普通愛好者可以弄個gr2便宜三千多備機,然後主力機全力上全畫幅吧。

玩相機就是為了上限!你極限不高,該秀肌肉的時候不行,那我還不如用手機呢。


這個思路……很小白……

作為5年的攝影愛好者+攝影協會骨幹,不推薦你這麼買。

1,熱情與時間

這兩點絕對是攝影技術進步最重要的因素,缺一不可。看題主的描述,買了大概率喫灰。

我理解的——其實你想要的只是一個比手機畫質好的錄製器材而已。

但是有了好器材並不一定能拍好。器材只有在有技術的人手中才能發揮作用,而技術是熱情和時間的累積出來的。所以按題主的需求,不如不買器材,而是花錢請人拍。

2,單論器材

我們先說保值率,正常使用磨損,無功能問題的二手APSC相機一般是原價的一半以下,而全畫幅是七五折。鏡頭不管全副殘幅,大部分是七五折。

所以,半畫幅機身+全副鏡頭,後期換機身,是最不經濟的玩法。賠錢多,還沒廣角。

再說性能,我認為6500完全能滿足滿足題主要求。和適馬art系列鏡頭絕配。

至於全畫幅相機,肯定是攝影愛好者的歸宿,但很多人在買了殘幅機器玩一段時間之後就退燒了……我覺得題主大概率是這種。所以,能省一點是一點吧。


我是從1/2.7英寸一步步折騰到全畫幅的。

這麼說吧,你如果是發自肺腑的想要全畫幅,而且財力又允許,那就別走彎路,一步到位的好。

我不同意「業餘愛好者不需要全畫幅」這樣的言論,既然是愛好,就想要更高畫質,為什麼就不能「需要」全畫幅呢。就好比對一個改裝車愛好者說「300馬力是多餘的,150馬力就夠了」是一個道理。相反我倒認為某些攝影工作者只是出於工作目的才拍照的,纔不需要全畫幅。

只有滿足以下條件,我覺得你才應該考慮截幅:

  1. 對畫質沒有那麼高的要求
  2. 手頭確實拮据,或者真不打算在器材上砸太多錢
  3. 即便想換全幅,那也是N年以後的事情了


如果確定會換a7m3,那就直接a7m3


所謂鐵打的鏡頭,流水的機身。個人建議,預算不夠的話,先買臺二手的全幅微單,哪怕A7一代。這樣鏡頭就可以放心攢了,也可以以全幅的視角去培養鏡頭感(對某一焦段的習慣)。啥時候有錢,再把機身換了,也不用擔心鏡頭兼不兼容。


錄像可以選擇A63/4/500+18105電動變焦鏡頭。拍照沒有太廉價的鏡頭,不過還是建議買一顆全幅頭,畢竟萬一將來有上全幅的機會,省著因為鏡頭鬧心,上全幅就用全幅拍照,apsc錄視頻。全幅頭索蔡55 1.8放到apsc等效85。


防抖是不是剛需取決於你的胳膊有多抖

買不買全副,是你的經濟水平覺得

不是技術

但是全副可以在一定區間提生你的技術水平

因為,好用


作為apsc,全畫幅,甚至探索中畫幅膠片的玩家表示.. 先買什麼,後買什麼,不過是消費心理的問題.

能都買就都買了.

旅遊,街拍,找靈感用apsc,不累贅.

一個人出門拍景拍妹子,用全幅.

裝大師,就用中畫幅膠片.

其實,不管用什麼,也就參加個朋友圈攝影大賽而已....什麼畫幅和你獲得的點贊數量沒啥關係. 至於要參加更高大上的攝影比賽,到時候你只會發愁相機櫃不夠大.

最後,用啥畫幅相機,都不如花花心思請漂亮小姐姐喫工作餐……對於拍人的攝影師而言,沒有漂亮模特,你端著徠卡,哈蘇,也不過是堆螺絲釘和鐵片.


反對這裡的大部分答案。真的煩現在的唯全幅論。

(本段是本人的謬誤,向被我提到的答主道歉)首先,@亦明 同學的回答中提到,用適馬18 35配減焦增光鏡,是錯誤的搭配。適馬18 35f1.8是apsc畫幅的鏡頭,如果是佳能口,直接適馬轉接環就行。這個鏡頭與適馬50 100 f1.8確實是低光下的殘幅絕配。

其次,鼓吹全畫幅優越性、apsc早晚要「升級」的,在我看來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麼就一定要升級到全畫幅?a73和a6500的視頻、拍照性能真的差距這麼大麼?個人認為差距沒到一檔(這裡的檔不是曝光量,是檔次),還不如買6500配一些適馬apsc鏡頭,真需要視頻畫質還可以租fs5、fs7,鏡頭通用美滋滋。

全畫幅和apsc的最大區別在哪裡?

1.可用iso差一檔,但是如果對畫質真有需求,兩臺機子都不會開到超過800,如果對畫質沒有需求,那麼兩臺的6400也未必都不能用。曝光量不足時,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開大光圈、增加曝光時間、加燈補光,這纔是對畫質無損的辦法。

2.虛化也差了1.5倍,但其實用於storytelling的虛化足夠了,畢竟電影機也是最近才上的全幅;用於拍糖水片的虛化,拍幾次以後就厭煩了,過於追求虛化其實挺沒意思的。你不說,一般人看不出是全幅還是半幅。

3.鏡頭焦距,缺廣角是實打實的,只能說用適馬16 1.4之類的鏡頭、或者上減焦增光,但是相應地多了長焦。鏡頭羣方面,非要糾結於有沒有85、有沒有35,何必呢?什麼樣的鏡頭裝上去不都是有相對應的視角,在全幅上經典只是因為習慣了,在apsc上也能有自己的視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罷了。況且適馬的16 30 56三劍客等效24 45 84,也能讓多數人習慣。

這些區別其實都不是問題,更多的是使用者的習慣,以及相機廠商從推出全幅以後使用的營銷方式,在消費者心中搭建起的偏見壁壘。畢竟佳能先出的全幅,這樣宣傳能吊打尼康一輪呢;然後索尼的全幅微單,又吊打別家好久。


回到題主的問題,我還是建議6500,防抖我還是不明白為啥是剛需,不可能手持攝像吧?索尼家的防抖,運動鏡頭都不太OK,靜止鏡頭就上腳架好了。運動鏡頭還是穩定器吧,或者上兔籠用手拎也還行。建議是a6400加適馬三劍客,額外的錢上監視器、燈、穩定器、腳架。


我就是直接上了全幅,幾年之後換了半幅,機身鏡頭都輕了太多了,也願意拿出去玩了

全幅半幅無所謂,只要願意拿出去,就是適合自己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