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7年再出長篇 被譽為轉型之作

  

善於描摹青春情懷、以小資情調著稱的村上春樹,在中國擁有大批文學擁躉,最為知名的代表作包括《挪威的森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等等。而2017年最新出版的《刺殺騎士團長》被各界公譽為他的轉型之作。

  

村上時隔7年推出的這部長篇小說以一位遭遇中年危機的36歲肖像畫家偶然得到二戰時期日本畫家雨田具彥的遺世畫作《刺殺騎士團長》展開故事。與畫作相關的二戰史實影影綽綽、逐漸浮出水面。村上春樹在作品中譴責了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入侵奧地利、殘害地下學生組織的行徑,更直接點出「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這些備受日本右翼攻訐的真實歷史事件。

  

村上春樹在這部小說中尤其詳細敘述了畫家雨田具彥的弟弟、一位年輕的音樂家,參戰後在南京被要求以極其殘忍的方式砍殺中國俘虜,退役後受到戰爭心理創傷而自殺。作家由此反思戰爭與人性之惡,認為戰爭對於人們內心的摧殘足以擊垮一個本性純真的年輕人對於生活的所有嚮往。

  

上海譯文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黃昱寧告訴新華社記者,《刺殺騎士團長》中譯本廣受關注,首印達70萬冊,2月5日開始在國內線上線下同步啟動預售,預計3月10日前後該書將與中國讀者見面。

用講故事來對抗「歪曲歷史」

  

從沉浸在個人世界中的敘述者,到入世的思考者,村上的轉變並非突如其來,而是一種自然的延續。去年4月,極少在媒體露面的村上春樹站到聚光燈下,就新作《刺殺騎士團長》接受日本媒體聯合採訪。

  

新書中提到日本侵華戰爭等歷史事件,並因「承認南京大屠殺」遭到右翼勢力和極端網民圍攻,右翼攻擊村上撰寫該作品「是為了討好中國」「為了得諾貝爾文學獎」。對此,村上在採訪中強調,他希望用講故事來對抗「歪曲歷史」。「歷史對於國家來說是集體性記憶,將其視為過去的東西試圖忘記,或者塗改,都是錯誤的,必須與之對抗。小說家可以用『講故事』這一形式來對抗。我相信故事的力量。」

 

 

村上究竟是在怎樣的語境下提及南京大屠殺的?記者閱讀原文發現,書中主人公「我」在探尋一幅藏在閣樓里的畫中隱藏的真相過程中,與鄰居談起該畫作者雨田具彥及其弟弟在20世紀30年代的經歷。對話中,村上借鄰居之口寫到,1938年前後,發生了幾件對日本而言是「致命的,導致崩潰的、無法回頭的事」,包括盧溝橋事件和南京大屠殺。「是的。就是世間所說的南京大屠殺。日本在激戰之後佔領南京城,並在那裡殺害了很多人。既有交戰中的殺人,也有戰鬥結束之後的殺戮。日軍無暇管理俘虜,殺害了大部分投降的士兵和平民。」書中說。

  

村上借小說中人物的對話表達了對南京大屠殺的看法,指出除了戰爭傷亡,日軍還大量屠殺了平民,這就是問題的本質。

  

研究日本文學的武漢大學學者李聖傑認為,村上作品中對社會和歷史問題的關注是一個發展和延續的過程。在早期作品中,村上基本沉浸在個人世界中,但1995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令他大為震動。此後的作品更注重社會性。這在《1Q84》等近年作品中都有體現,也觸碰了日本社會一些禁區。村上這部新作提到歷史問題,是這種關注和思考的延續,而絕不像日本右翼所說的那樣,是突然轉型或為了得諾貝爾文學獎。

(來源 | 北京青年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