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旭作為一名的扮演過林黛玉的著名女演員,她所扮演的87版電視劇中林黛玉的角色在87版首播時飽受爭議和詬病。

當年陳曉旭本人的演技因為不能得到業界人士的認可,在拍完87版之後,只參演了一部電視劇作品《家春秋》,其後陳曉旭便退出演藝圈成了一位商界精英。

三十年之後,當年遺憾退出演藝圈的陳曉旭被封神為「天堂有了陳曉旭,人間再無林黛玉。」,陳曉旭被譽為「空前絕後」、「轉世投胎」的天生林黛玉。

這當然是喜愛陳曉旭的觀眾們,一種對所謂「明星演員」極其仰慕的心情表達。

然而,陳曉旭迷們的這種表達方式顯然是缺乏理性的,並沒有考慮到「轉世投胎」這種觀念即便是來自於佛教,然而兩百多年前曹翁筆下虛構的文學人物林黛玉怎麼能與現實世界中的陳曉旭相互「轉世投胎」呢?

即便是曹翁筆下「太虛幻境」中的「絳珠仙子」林黛玉真的化為陳曉旭再次下凡歷劫,這種想像也與由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改編的87電視劇風格是完全不符合的呀!

《紅樓夢》原著可以說是中國古典特色的「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現代許多的普通讀者在閱讀這部長篇原著的時候,往往會像87電視劇那樣把原著所有「神鬼仙道佛」的情節都直接跳過去不看了。個人以為,其實原著的「神鬼仙道佛」們都是在表現曹翁本人的宿命人生觀,這些虛構情節或許有作者內心想要表達的許多古老東方的哲學思想意識,但是現代讀者本身就很難對這些內容產生興趣。

87版劇本基本上將《紅樓夢》這部中國古典特色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名著,去掉大部分「神鬼仙道佛」直接簡化成了一部幾乎完全的現實主義影視文化作品,在其中僅僅保留了作法咒詛害死賈瑞、讓鳳姐寶玉差一點就送命的「妖道」跛足道人、馬道婆,和「淫喪天香樓」的「死鬼」秦可卿的人物形象。

在陳曉旭出演的87版電視劇中沒有「太虛幻境」,只有害賈瑞鳳姐寶玉至病至死的「妖道」和淫喪後給鳳姐託夢的「死鬼」。87版電視劇是努力「創新」的「藝術加工、精鍊提升、超越原著」的一部幾乎完全改編為「現實主義風格」的影視作品。

陳迷們的「天堂有了陳曉旭,人間再無林黛玉。」這種追捧方式,是與87版的改編中刪除原著中「封建迷信」內容的意圖完全背道而馳的。


謝謝邀請。

首先不管有多少人對這句話反感,我是不反感的。

《紅樓夢》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國古代乃至現在的文學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林黛玉作為《紅樓夢》中的女主人公,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這個人物形象時也是反覆推敲,乃至整個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形象最鮮明而立體,而扮演林黛玉的演員有很多很多,從汪明荃到毛舜筠再到周璇,大家的表演都各有千秋,不分伯仲,而真正讓大家印象深刻的還是陳曉旭版林黛玉,而最讓人喜歡的也莫過於陳曉旭版的黛玉了。

陳曉旭版的黛玉嬌弱但又個性鮮明,她所塑造的黛玉是很多版本都不能塑造的。而且陳曉旭版的黛玉是和原著最像的,從性格塑造到才情橫溢都是像極了,就連陳曉旭本人都說自己是現實中的黛玉,多情又心細如髮,體弱,執拗,愛寫詩,更有夢想,甚至還有一點點的刻薄,陳曉旭版的跟林黛玉的小肚雞腸是非常吻合的。而且陳曉旭真是演出了黛玉真的靈魂,靈魂已立,那還能有誰超越得了?說天堂多了陳曉旭,人間再無林黛玉真是一點都不過分啊!

純屬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啦!


87版電影紅樓夢應該講是拍得很成功出采,演員個個都很到位,演技都可圈可點。如果再重拍紅樓夢,我看很難超越。就象還珠格格電視劇,後來新版了幾次,結果都未超過第一版。原因是第一版已定型,觀眾認可了。後來重拍的大家只是看看而已,並沒有象第一次那麼轟動,熱議,感嘆,這就足夠說明他們成功了。另外越劇紅樓夢(王文娟,徐玉蘭)版的,到目前為止無人超越是一回事。所以陳曉旭雖然是離開了我們,但在人們的心理她就是永遠的林黛玉,如再版也只是替身而已,超不過的。


陳曉旭只是一名被導演選中的演員之一,參演了《紅樓夢》。林黛玉是《紅樓夢》一書中的重要角色,她性格敏感多疑,多愁善感。在外形上,曹雪芹在書中有對黛玉詳細的描寫。兩彎似蹙非蹙肙煙眉, 一雙似喜非喜含露目。 態生兩靨之愁, 嬌襲一身之病。 淚光點點, 嬌喘微微。 嫻靜時如姣花照水, 行動處似弱柳扶風。 心較比干多一竅, 病如西子勝三分。黛玉很美,眉眼如畫,但她身體羸弱,自有一種不同於別人的病態之美。容易使人產生憐惜之情。

陳曉旭也是一個美女,在眾多人選中脫穎而出。87版電視劇的熱播讓《紅樓夢》中的演員家喻戶曉,人們對陳曉旭的追捧,更是讓她幾乎成為了林黛玉的化身。其實,即便是當初換做另一個演員,成名後同樣會是這個結果。

因此,陳曉旭當時只是作為一個演員,成功扮演了書中林黛玉這個角色。至於自己的私生活,她和林黛玉當然還是完全不同的。更何況她還下海經商,很有商業頭腦,生存能力很強。僅就這一點,就是林黛玉身上所欠缺的東西。至於後來得癌去世,大家也應該用平常心看待,正所謂,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常態,而她恰恰是一個名人而已。

我是小扣柴扉,歡迎關注~


反感的人是少數,認可的人是多數,不信可做一次民調。

首先我不是陳粉,也不是曹粉,更不是什麼粉,而是追求藝術,探索「其中味」的人。

《石頭記》開篇,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

浮生著甚苦奔忙,

盛席華宴終散場。

悲喜千搬如幻渺,

古今一夢盡荒唐。

漫言紅袖啼痕重,

更有情痴抱恨長。

字字看來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尋常。

曹雪芹寫作《石頭記》凡幾十年(十年著述十幾年打磨),是他一生的心血,書中人物個個豐滿,有血有肉,有怨有恨,有悲有喜,有貧有富,有貴有賤,主角人物更是鮮靈活現,特別是他精心打磨的林黛玉,更是如夢加幻,光彩照人。

《石頭記》中有關林黛玉的描寫:

眾人見黛玉年貌雖小,其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風流態度,(硃批:為黛玉寫照。眾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眉批:從眾人目中寫黛玉。草胎卉質,豈能勝物耶?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強支持者也。)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細看形容(甲辰本眉批(下甲眉):又從寶玉目中細寫一黛玉,直畫一美人圖。)兩彎似蹙罩煙眉(硃批:奇眉!妙眉!奇想!妙想!)一雙俊目(奇目!妙目!奇想!妙想!)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至此八句是寶玉眼中);行動處,似弱柳扶風。(甲側:此一句在寶玉心中。寫黛玉,也是為下文留地步。此十句定評,直抵一賦。)。心較比干多一竅(硃批:更奇妙之至!多一竅固是好,然則未免偏僻了,所謂過猶不及是也。)(今之人何償不是如此?入戲不深說浮淺,入戲之深說偏激,所謂眾口難調),病如西子勝三分(硃批:此十句定評。不寫衣裙妝物,正是寶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見。黛玉舉止容貌,亦只寶玉眼中看,的中評:若不是寶玉,斷不知黛玉是何等品貌。)……莫若「顰顰」二字極妙。」……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黛玉之淚因寶玉,而早玉贈曰「顰顰」,初見時已定盟矣。)況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這兩個字,豈不兩妙!」

曹雪芹己為我們畫出一個林黛玉。

87版《紅樓夢》歷時五年精心打磨,舉全國紅學之精,集全國藝術之力,收全國各路英雄,歷盡千辛萬苦,創造出一個精品,這是《紅樓夢》之幸,也是中華民族之幸,這是在非常時期,產生的非常作品,時過境遷,再回首已是三十年。

無論好也罷,差也罷,都已成為歷史,逝去的人,再難回來,再找編劇導演寫曲服裝道具配音配唱演員顧問等也創作不出當年的味道了。

陳曉旭可以說一生入戲,終身不醒,她為自己人生已定了角色,她不願走出這個夢境,在經歷了人生短暫的輝煌後,她選擇了平靜謝幕,抱著一個唯美之心,回到了她的靈河河畔,做她的絳珠仙草了。命運竟是這樣神奇的相似。

可以說陳曉旭懂的了林黛玉,她也讀懂了曹雪芹,所以她無怨無悔,為藝術走完了自己輝煌的一生。雖平凡,卻不平凡,雖是小草,卻含絳珠,這是今人難以做到的,她和87版群英創造的《紅樓夢》無論從那個角度都是玲籠寶塔,雖有暇疵,難掩其瑜,因此我們應用包容心看待這些為寶玉而創作的人們。

他們為我們描寫了一條亮麗的風景線!


不知道別人是什麼感覺,反正我不反感,我認同這句話。

87版的《紅樓夢》,在演員選擇上下了很大功夫,演員進組以後,又統一學習,學習戲劇,學習服飾,深讀《紅樓夢》,細讀《紅樓夢》,細緻入微揣摩角色。沒聽見過哪個劇組願意花錢這樣培養演員。演員入戲之深,非別劇可比。不光黛玉演的好,鳳姐、寶釵、寶玉都演的好。那些配角像丫頭、各位夫人也都很到位,甚至於大觀園的婆子都很生動,不像現在很多劇的群眾演員沒有表情,只是背景。

陳曉旭入戲太深,已經沒有表演痕迹,一顰一笑,一個眼神,那就是林黛玉。陳曉旭不是最漂亮的,但卻是最傳神的,她演出了「仙」味兒。他走路時那種嬌嬌怯怯,弱柳扶風的感覺,別的林黛玉都沒演出來。

87版《紅樓夢》演員的人生好多人跟劇中人物差不多,大家注意到了林妹妹(陳曉旭)早逝,沒有注意到寶姐姐(張莉)擁資巨萬孤獨一生嗎?沒有注意到鳳姐(鄧婕)一生無子(抱養一個女孩)嗎?還有扮演賈瑞的那個演員,為情所困,早早夭亡了。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陳曉旭就是為林黛玉而生的吧。不管怎樣,她都為我們貢獻了一個永久的經典,願陳曉旭在天堂安好!


林黛玉是絳珠仙草下凡後的俗名,而陳曉旭是回歸人間後林黛玉的俗稱。陳曉旭回到了《紅樓夢》里就是林黛玉,林黛玉回到了西方靈河岸邊的三生石畔就是絳珠仙草。

曹雪芹創作了《石頭記》。

《石頭記》里就有了林黛玉。

林黛玉是什麼樣兒?於是有了陳曉旭。

陳曉旭幫助曹雪芹讓林黛玉從《石頭記》里走向人間,世人從此見過了林黛玉。

陳曉旭在世界文學史上為人類做出了偉大貢獻!曹雪芹應該感謝她,所有喜歡《紅樓夢》的人都應該感謝她。

陳曉旭就是活生生的林黛玉。


目前為止,還無人超越她


同意這個觀點


我們只欣賞越劇泰斗王文娟老師的林黛玉,陳曉旭當初演林黛玉的時候專程登門拜訪王文娟老師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