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理論上是可以作為應急反艦魚雷用的,因為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的戰鬥部還是普通魚雷,只要在發射前對魚雷戰鬥部觸發深度標定為敵方艦艇喫水深度線內即可。

上述攻擊方式也間接回答了你第二個問題。就是給普通魚雷加裝火箭助推器,也就變成了反潛導彈。但是現實中是不會這麼做的。假如你要攻擊敵方潛艇,近距離可以用魚雷,遠距離用反潛導彈或直升機發射魚雷。假如你要攻擊敵方水面艦艇,可以反射反艦導彈,最次也可以用防空導彈攻擊敵方水面艦艇。用魚雷或反潛導彈攻擊太慢了,魚雷的最大速度也就時速100公里左右,兩艦之間距離遠的話敵人早跑了。反潛導彈雖然前半段在飛,但是後半段還是魚雷,況且反潛導彈機動性太差,可能敵人的近防炮就攔截了。


「阿斯洛克」是美國海軍主管、杭尼韋爾公司研製、水面艦艇發射的短程彈道式反潛導彈。ASROC是英文Anti-SubmarineRocket的縮寫。它是夜「海燕」(Petrel)、「阿爾法」(ALFA)和「阿斯托爾」(Astor)反潛武器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研製的。該導彈實際仍是一種火箭助推式魚雷。經過多次改進,現已有MK1(攜帶核深彈)、MK2(攜帶MK44和MK46魚雷)等多種彈型。1955年開始研製,1961年開始裝備。研製費用為2.45億美元,1961年每枚導彈的價格為2.2萬美元。至今生產量已超過20000枚。彈長4.64米,直徑325毫米,發射重量435千克,射程大約10千米。戰鬥部可以攜帶1枚聲自導魚雷或1枚核深水炸彈,目前戰鬥部採用的是MK46魚雷。MK46型反潛魚雷是美國研製的第三代輕型反潛魚雷,服役後成為北約標準的反潛武器,該魚雷經過多次改進,現今最新型的是MK46 Mod5型,長2.6米,重量235千克,戰鬥部裝葯44.5千克,最大速度45節,射深750米,射程8千米。

二次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聲納系統的探測距離愈來愈遠;潛艇的航速、航深和續航力也有了很大提高。用於攻擊潛艇的反潛聲自導魚雷由於攜帶的能源有限,其航程受到極大的限制,而且魚雷是在水中航行,其航速的提高也受到極大的限制。為了從根本上提高魚雷的航程和航速,50年代美國首先將火箭助推技術應用到反潛自導魚雷上,由此誕生了第一代反潛導彈。反潛導彈也叫火箭助飛魚雷。有人曾形象地稱反潛導彈「既是空中飛行的快速遠程魚雷,又是水中航行隱蔽攻擊的導彈。它分為艦載反潛導彈和潛射反潛導彈兩類。美國研製的「阿斯洛克」就屬於艦載型反潛導彈。RUR-5A「阿斯洛克」主要由戰鬥部、彈體構架、點火分離裝置和固體導彈助推器等組成。彈長4.6米,彈徑336毫米,翼展845毫米,垂直發射5.05米*0.35米*0.696米。發射重量435公斤、635公斤(垂直發射)。射程2-10公里,垂直發射45公里。速度1.0馬赫。戰鬥部可以攜帶一枚聲自導魚雷或一枚核深水炸彈。早期採用W-44核深彈戰鬥部,後又發展了Mk-44魚雷戰鬥部,20世紀60年代中期經改進裝備了性能更好的Mk-46輕型聲自導魚雷,作戰最大深度由300米增加到400米,航程增至10公里。1975年又發展了Mk-50小型熱動力魚雷。目前「阿斯洛克」多數採用MK46魚雷戰鬥部,並增加了自動駕駛儀和推力矢量控制系統,使其作戰性能得到很大提高,據稱可攻擊航速40節、作戰深度達600米的潛艇。

當艦載聲納系統發現敵方潛艇後,RUR-5A「阿斯洛克」從艦艇甲板上的發射架中以45度仰角發射升空,彈體加速按預定的彈道飛行。當達到預定的射程所必需的速度時,點火分離裝置發出電信號,引爆固體火箭助推器的分離裝置,使火箭助推器分離。由彈體構架和戰鬥部組成的部分繼續沿彈道慣性飛行,到達預定時間(到達目標上空附近時),點火粉離裝置再次發出電信號引爆彈體構架分離裝置,使戰鬥部與彈體構架分離。如果戰鬥部攜帶的是一枚聲自導魚雷,則魚雷後部的降落傘打開,使魚雷減速安全入水,魚雷入水後降落傘解脫,同時魚雷啟動並下潛到預定深度,利用聲自導系統搜索、跟蹤並攻擊敵方潛艇。當戰鬥部攜帶的是一枚核深水炸彈時,核深水炸彈入水後降到一定深度引爆裝葯。

火箭助飛魚雷的魚雷大多是324mm的,對比潛艇上裝備的533mm威力要小好多。而二戰航空魚雷大多也是480mm的,威力有些不足。同時二戰制導系統很成問題,大多為直航魚雷,也裝不了火箭助飛,要不不好瞄準。在現代打個驅逐艦護衛艦什麼的還可以,畢竟現代軍艦沒啥裝甲,可是打重甲的戰列艦問題就很大了。以航母為例,據說當年解放軍模擬,一條美國6w噸的航母要8條以上的533重型魚雷,10w噸的更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