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這是一個有關重情重義的愛情故事。

先說一下劉詢。劉詢原來叫劉病已,是漢武帝劉徹的廢太子劉據的嫡孫。武帝晚年性格乖僻,好忌多疑,偏聽偏信,甚至懷疑太子據要弒君篡位,以至廢掉太子,並闔家入監。劉詢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出生的,從小在監牢里生長,並且生命朝不保夕。幸得好心獄卒的保護,才避開一次又一次的禍事。後武帝臨終前醒悟,下「罪己昭」明示天下,並大赦天下,劉病已從監獄淪落民間。

做為一個平民百姓,劉病已到了適婚年齡自然無法受到王公貴族的青睞,於是就與民間女子許平君結為夫妻。許氏溫淑賢慧,秀外慧中,使得劉病已對她一往情深,夫妻倆感情篤厚,過著平淡而又甜蜜的簡單生活。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事,他們也會白頭偕老,平淡一生。

武帝駕崩劉弗陵即位,可弗陵不幾年也隨父而去。霍光等大臣迎武帝孫劉賀登基,誰知劉賀即位後並未對霍光感恩戴徳,卻提撥一些自己出藩時的舊奴,惹霍光大怒,列劉賀千條罪狀,廢為海昏侯。做為戾太子的嫡孫,劉病已自然被推舉為下仼皇帝的最佳人選,於是乎劉病已一夜之間,從民間百姓登上九五之尊。

許平君隨夫入宮後,依然保持賢淑的性格,不與人爭,不事張揚。劉病已即位後改名劉詢,按慣例應該冊立皇后,追封父母。在封后一事上,遇到了非常棘手的問題。權臣霍光及其追隨者力主冊立霍女成君為後,而劉詢卻對許氏情有獨衷。於是劉詢詔令臣下去民間找尋一把自己當年曾用過的一把劍。大臣們頓時明白,宣帝這是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舊時的一把劍尚且留戀,何況患難夫妻乎?最終許平君被立為後,成就了一段「故劍情深」的愛情故事。


這是個很美也很感人的故事。

劉詢是漢武帝曾孫,是戾太子劉據的孫子,因為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劉詢尚在襁褓之中,便入了獄。那個時候,他還不叫劉詢,叫劉病已。

劉病已的影視形象,十幾年前在電視劇《烏龍闖情關》中呈現過了,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看看。

漢武帝晚年大赦天下,劉病已得以掙脫牢籠,開始生活在民間,在這段期間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摯愛,許平君。

這個時候的劉病已,還是很落魄的,不僅僅是淪為百姓,而且因為身份敏感,隨時有被牽連的風險。許平君毫不在意,一如既往的愛著他,照顧著、鼓勵著他,二人相濡以沫,是十分平凡而真摯的夫妻情愛。

後來漢朝的政局發生了變化,皇帝劉賀在位27天被廢。據傳劉賀荒淫無道,在位27天就做出了一千多件荒唐事,毫無疑問,這個數據是有水分的,從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竹簡等物,也看得出來,他並非史書中說的那般不堪。更多的,也許是少年皇帝不懂得隱忍,為權臣所驅吧。

劉賀被廢,那麼自然需要一位新的皇帝,劉病已就這樣進入了大家的視角,成為了漢宣帝劉詢,他的血統純正,又因為當年的巫蠱之禍,戾太子飽受同情,這種同情轉而成為了對劉詢的支持,他的繼位,順理成章。

劉詢跟劉賀面對的是一個問題,權臣霍光擅政專權,不過有了前車之鑒,劉詢就比較能隱忍,即便霍家被抄家,那也是在霍光死去之後,可見劉詢之沉穩。

不過在這段隱忍期間,他做了唯一一件對抗的事情,那就是立許平君為後。

自己成為了皇帝,當然希望最愛的人可以成為皇后。劉詢不同於一般的皇子皇孫,他們基本都是被賜婚,還沒見到面就訂下了親事,也沒什麼機會去品嘗愛情這種東西。皇后是誰,按程序來就行了。但是劉詢的經歷跟他們不一樣,劉詢跟許平君是一起經歷過風霜,品嘗過人間百味的。這種感情來的純粹,也更加持久。

立許平君為後,霍光當然不答應了,他希望自己的女兒霍成君封后。強立許平君當然不行,劉詢就採取了迂迴之策,下詔求劍。

我在困頓之時,曾使用過一把舊劍,雖然它殘破不堪,不如良劍之精巧,但我很懷念它,希望大家幫我找回來。

大臣們個個人精,哪能聽不出皇上的深意,雖然霍光一手遮天,大家也都為皇上的念舊所觸動,都支持了立許平君為後。

可惜的是,霍光仍然主掌朝政,他有他的辦法達到目標,即毒殺許平君。

許平君沒能逃過一劫,霍光之女霍成君成為了第二任皇后,悲怒不已的劉病已更加韜光養晦起來。

直至霍光去世,霍家終於得到報應,滿門抄斬。

霍光是霍去病的異母弟,霍去病為驃騎將軍,冠軍侯,揚威塞外,為國建功,霍光卻專權擅政,導致族誅,一門兩極,讓人不甚唏噓。


故劍情深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說的是漢武帝的曾孫劉詢,漢宣帝當了皇帝後的一個故事。

漢宣帝是西漢歷史上經歷最曲折的人,他因為受巫蠱之禍的影響從小生活在監獄裡。後來落實政策,從監獄裡出來,雖然有曾孫的名號,但還是生活在民間,直到後來當皇帝。因此,劉詢是一個來自民間的皇帝。

在民間時,劉詢已經結婚生子,他的妻子叫許平君,兩人夫妻恩愛,還有一個兒子劉奭,就是後來的漢元帝。

劉詢當了皇帝後,要封皇后時,出現了一點問題。按說,許平君是劉詢的髮妻,封皇后也是理所當然,不過,當時的人們更看好輔政大臣霍光的女兒霍成君。畢竟,劉詢當皇帝是霍光的建議,劉詢當上皇帝後也是霍光在輔政。基於此,很多人傾向於封霍光的女兒霍成君為皇后。

從個人感情上來說,劉詢更傾向於自己的髮妻許平君。為了讓許平君當上皇后,劉詢採取了迂迴戰術,他下詔讓人替尋找一把他以前用過的劍。有人就明白了,皇帝對一把故劍都這麼有感情,對舊人更是有感情了。這時候大臣們才明白,原來皇帝心目中的皇后是他的髮妻,那個來自民間的許平君。這樣,他們紛紛上書,要求封許平君為皇后。

後來,人們就用「故劍」比喻結髮之妻,用「故劍情深」比喻夫妻感情深厚,不離不棄。

劉詢能做到對妻子一往情深,說明他這個人很不錯。他和許平君的愛情也成為後世帝後愛情的典範之一。


姐姐這是哪裡的話,陛下與姐姐情深恩重,每日里都會到姐姐這兒來!」王氏眉頭豎起眉頭「如果姐姐不是皇后,誰人能是皇后?」許平君又細細看了王氏一眼,這些事情她本不想說的,但在心中憋久了,也確實希望有個傾訴的對象。她示意官女內侍都退下,又來到門前,確認沒有哪個在附近偷聽,然後才回到屋裡坐下:「妹妹可知大將軍霍光有一個小女兒,至今尚未許人?」王氏倒吸了一口冷氣,眼睛睜得老大,臉上原來替許平君憤憤不平的神情也沒有了:「大將軍有這意思?」

許平君又嘆了口氣,霍光有沒有這個意思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恰好有一個適齡的女兒。「這個消息你是哪兒聽來的?」王氏又問道,雖然進宮不久,她也知道在宮內傳播這類消息絕對是大忌,弄不好便要誅殺連坐。許平君搖了搖頭,沒有再回答。這個消息,她還是從宮女的私下議論中聽到的。大將軍霍光的幼女名叫霍成君,深得父親寵愛,如今正是妙齡。朝廷遲遲未決定皇后人選,原因便在於此。不少朝臣已經在議論聯名上奏,迎這位霍成君人宮為後,但大將軍至今沒有表態,似乎是在等更多重臣出面。

至於許平君,當時那個宮女談到她時的口氣,許平君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莫看現在許婕好得寵,等大將軍幼女人宮之後,她必定是第一個倒的,就連她生的小皇子,能封個閑散的王爺便是天幸了。」這句話讓她不寒而慄,更讓她為兒子劉奭擔憂,他還那麼小,便要被卷人這內宮鬥爭的激流里。「陛下應當不會坐視。」見她不開心,王氏只能如此開解,其實王氏也明白,天下大權都掌握在大將軍手中,立誰為後的事情上,皇帝恐怕做不了多少主。

「這事情千萬不要和陛下提起。」許平君忍不住露了口風,心中覺得極不安,又叮囑了一句。「姐放心。」王氏低下頭,「小皇子今日可好,能讓我見見么?」許平君正要說話,卻聽到外頭有內侍的聲音響了起來:「陛下駕到」許平君與王氏對望了眼, 從對方的眼神中都看到了 一絲恐懼。如果陛下早來一步,聽到她們的私下議論,即使不大發雷霆,心情只怕也會變得極差。

劉詢進來時神情自然,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只是淡淡地與王氏說了兩句話,便讓她退下,自己和許平君兩人一起逗弄起劉奭。不到一歲的處兒自然是憨態可掬,初為父母的劉詢與許平君都忘了眼前的煩惱,天倫之樂使他們彷彿又回到了尚冠里的小院。許平君並不知道, 在她與王氏屏退宮女內侍不久,劉詢便來到宮殿外頭,聽得二人密語,他才停下腳步。

第二日上朝,不等朝臣們奏事,劉詢便開口道:「朕有一事要煩勞諸卿。」這還是他第一次主動開口議事,大將軍霍光不動聲 色地向田延年投去一個詢問的目光。田延年悄悄擺了擺手,表示自己也不知皇帝要說什麼。霍光又向杜延年望去,杜延年目不斜視,從他的神情來看,他也不知道登基以來對於國事一直不發表意見的皇帝,今天為什麼會有興緻主動開口。霍光心中微有些不快,這位新帝雖然不像昌邑王那樣急於插手朝政,可也不像孝昭皇帝那樣安分。

在霍光心中想來,劉詢起自民間,對於處置國家大事沒有絲毫經驗,如果擅作主張,必然會惹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經過孝武皇帝時連年征戰的大漢帝國,像是一個失血過多的武士,必須安安靜靜地休養生息。一位總惹麻煩的皇帝,必然會危及整個帝國的穩定。這也是霍光廢黜昌邑王的根本原因。「朕起自寒微,現在雖是身登大寶,後宮金銀滿堂、珠玉羅列,可是朕心裡卻時常想念些舊物。」劉詢微笑了一下,像是在自嘲,「朕是窮慣了的,在民間時朕有一柄劍,這劍雖然不是什麼名貴之物,,但終究是用久了的,還請眾卿設法替朕將這劍尋回來,大將軍意下如何?」

霍光長長鬆了口氣,皇帝並不是要染指權柄,而不過是要尋找一柄舊劍,這根本算不了什麼大事,拿到朝堂上來議論,簡直有些可笑。不過只要皇帝不是急於惹事那就好.....「臣以為,陛下只要擬下詔旨,得到陛下寶劍的人自然會將之獻出。霍光頓了一頓,皇帝這種戀舊的心思很對他的脾性,因此他又贊了一句,「陛下真是故劍情深。讓他驚訝的是,他的話說完,大殿里先是安靜了好一會兒,然後才有別的大臣附和。霍光心中一動,突然想起,新帝登基之後便謹慎小心,怎麼會突然在朝堂上求劍?他在這兒思村的時候,那邊已經擬好了詔書,霍光皺了一下眉頭,皇帝對一柄舊劍竟然如此上心,怎麼給人一種迫不及待的感覺?

田延年向他使了一個眼色, 他微微怔,緊接著,他終於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皇帝下詔求的雖是故劍,實際上卻是在向群臣表明,他是個戀舊的人。對於貧賤時的舊物尚且念念不忘,何況是當時的髮妻?他不由想到家中妻子近來屢次三番對他說,要將幼女成君送人宮中為皇后之事。成君一向與上官太皇太后交好,兩人又是至親,如果她人宮,皇后之位確實非她莫屬。可如今皇帝已經表明了心意,自己又一時不察說出那番話來,殿中群臣個個都是精明的人物,誰還會出頭忤逆皇帝的意願?

這個想法讓霍光有些懊惱,他又看了皇帝一眼,皇帝臉上的神情依然從容,彷彿剛才他說的只是隨口一提的無心之語。果然,很快就有大臣出列,奏請立許平君為皇后,接著一個又一個的重臣站出附議。霍光看著這一幕, 心中懊惱又增添了幾分。皇帝念舊固然很合他的脾氣,可是立許平君為後,卻根本不合他的心意。霍光向田延年使了個眼色,這時如果有重臣出面勸止,事情或許還可以挽回,可是向來對他俯首帖耳的田延年,這次似乎不明白他的意思,竟然也站出班列表示支持。到這個時候,霍光明白,許平君被立為皇后,已經無法改變了。


求故劍(劍諧音賤),自己當了皇帝卻不忘貧賤夫妻,故而下昭書求故劍。

漢宣帝即位之初,朝政基本上全部掌握在霍光手裡,霍氏可謂是權傾朝野,而霍光又擁立宣帝有功,所以終霍光一生,宣帝都對他言聽計從,恭敬有加。然而在一件事情上,宣帝卻很罕見地堅持了自己的意見,沒有受霍光的擺布,這件事就是冊立皇后。 新皇帝一登基,冊立皇后的事情就被提上了日程。

當時眾公卿都唯霍光之命是從,皆認為霍光之女霍成君是最理想的皇后人選,甚至還集體上書請立霍氏為皇后。 沒想到此時皇帝卻下了一道奇怪的詔書,「詔求微時故劍(下詔尋找做平民時用過的一把舊寶劍)」,群臣體察聖意,明白這是皇帝想要立貧賤的髮妻許平君為後啊!

於是,他們又紛紛上書請立許平君為皇后。 至此,宣帝終於如願以償地接妻子許平君入宮,並立其為後。對此,霍光自然恨得牙根痒痒,但又無計可施。依照漢例,皇后的父親都會被封為侯爵,但許皇后父親受封一事,霍光卻始終不允,直至後來許父才被封了個「昌成君」。 後來,人們感動於漢宣帝的不忘貧賤、一往情深,「故劍情深」的典故遂一直流傳,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許平君入宮為後只有三年,在這三年中,她始終端莊恭謹,恪守婦道,與以往的皇后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宮中人人都很喜歡這個出身微賤的許皇后。 自己的女兒無法當上皇后,霍光只能認命,可是有一個人卻坐不住了,這個人就是霍光的繼室、霍成君的生母霍顯。在她心裡,丈夫霍光為當朝權臣,又擁立有功,皇帝應該感激涕零地立自己的女兒為後,怎麼會殺出來個卑微的許平君呢?怨毒的種子一旦種下,就會很快生根發芽,霍顯日思夜想,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置許平君於死地。

本始三年(前71),許平君再度懷孕,霍顯看到機會來了,便暗暗買通了女醫淳于衍(掖廷護衛淳于賞的妻子),讓她伺機害死許平君。後來,許平君誕下一女,淳于衍趁機在許平君所用的進補湯藥中加入產婦禁用的生附子。許平君服用加了生附子的補藥後不久就逝世了。宣帝得知皇后暴亡,立即前來詢問死因。諸御醫也覺得事有不妥,都不知所措。宣帝心中疑竇叢生,下令將所有御醫及侍奉皇后的人都投入監獄,細細審問。看到淳于衍被抓,霍顯害怕了,於是將此事原原本本告訴了霍光。霍光聽了又驚又怕,為了保全霍氏一族,他硬著頭皮入宮勸解皇帝,希望皇帝不要太悲傷,一切應以國事為重,並提議讓自己的女兒成君入宮,以慰皇帝思 念皇后之心。

皇帝聽到這個提議,愈發懷疑皇后之死另有內情,但礙於霍氏一族的權勢,不得不委曲求全,將眾人釋放,還下詔立霍成君為後。 對於許平君之死,漢宣帝當然非常悲痛,但也只能追封她為「恭哀皇后」,並將她葬於杜陵南園(也稱少陵,杜陵也是宣帝自己的埋葬地)。 許平君死後不久,霍成君就得償所願地當上了皇后。她為人蠻橫驕矜,揮霍無度,這與許皇后的節儉自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宣帝對她也只能千般忍讓。

地節二年(前68),霍光去世,宣帝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地節三年(前67),漢宣帝封許平君的父親許廣漢為平恩侯,並立自己與許平君在民間時所生的劉爽為太子。這些舉動令霍顯異常憤怒,甚至「憤怒不食,嘔血」。她暗自授意霍成君找機會將太子劉爽毒死。但因為劉爽身邊的侍從總是防範得緊,所以霍成君幾次下手都失敗了。

地節四年(前66)七月,被逼急了的霍氏發動政變未遂,被族滅,霍光之子霍禹、霍雲,侄子霍山,妻子霍顯都被殺或者自殺。同年八月,宣帝以霍成君密謀毒害太子為由,廢其後位,命其遷居上林苑的昭台宮。十二年後,也就是五鳳四年(前54),宣帝又將霍成君遷往雲林館,後霍成君自殺。

當然,宣帝滅霍氏更多是出於政治上的考量,但也不能說他沒有動起過為髮妻許平君報仇的念頭。


故劍情深出自這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