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姬並不是呂雉的情敵,薄姬是個聰明的女人,她能預料到與呂后為敵的下場,所以對呂后惟恐避之不及,那裡還敢去招惹大魔頭。

如果從表面上看,薄姬確實是那個得利的漁翁,因為他的兒子劉恆當上了大漢天子,其實她並沒想過去做漁翁,只不過是受到老天爺的眷顧罷了。

(呂后劇照)

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女人,很受寵,原因倒不是她有過人的姿色,而是相士說她有天子之母的貴相。古人痴迷相術,因此三歲小孩智商的魏王豹認為自己或是將來的兒子,非出一個人皇帝不可,於是把薄姬捧在手心。

韓信滅魏王豹後,就把薄姬孝敬了劉邦。劉邦有的是美女,也不會把她當一盤菜看待,甚至近兩年時間都沒有正眼瞧過薄姬一眼。再說劉邦滿身都是憑三尺劍而定天下的豪情壯志,只要是她的女人,都有成為天子之母的可能。所以,薄姬那點被魏王豹奉若神明的貴相,劉邦報以嗤之以鼻。於是乎,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個不受待見的薄姬,在織布坊差點就青絲熬成了白髮。

(薄姬劇照)

後來的某一天,嘲笑薄姬的風言風語傳到了劉邦的耳朵里。劉邦覺得再也不能無動於衷了,即便是蜻蜓點水,也算是對一個落沒女人的安慰。於是壯心不已的劉邦搭弓射箭,竟然打出10環的好成績。十月懷胎後,薄姬生愛子劉恆,後賜封為代國諸侯王。

薄姬知道皇帝的後宮就是一潭深不見底的水,如果去靠近,連被誰推進去淹死的都不知道,所以薄姬主動遠離爭鬥的漩渦,謹小慎微地把自己活成一個被所有人遺忘了的女人。正是因為如此,當劉邦眼睛一閉,呂后將被他寵幸過的女人都關了起來,一個個猶如動物園裡的動物,而且既不準遊人觀賞,更不準投食,任憑其不住的哀鳴,而呂后唯獨把只有受到劉邦一次臨幸的薄姬送到了代國兒子身邊。

呂后死後,呂家勢力倒台,滅呂功臣一致認為寬厚仁慈的代王劉恆是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於是派人到代國迎回劉恆。喜從天降,薄姬母子被砸暈了,根本不相信有這樣的好事,還以為是大臣們也想將她們母子剷除。後來薄姬命人占卜一番,結果大吉,但還是疑神疑鬼,一邊與兒子趕往長安,同時還做好了以防不測的準備。結果一切都是真實的,劉恆成為西漢的第五位皇帝,薄姬榮為皇太后。

(戚夫人劇照)

所以,縱觀歷史,薄姬雖是個幸運的女人,但是這一切的結果也與她的智慧是密不可分。她從來沒有去和呂后去爭,呂后也沒有把她視為敵人,所以也避免了呂后的傷害。反觀戚夫人,從劉邦起兵後,兩個人就粘在了一塊兒,致使呂雉與劉邦成了名存實亡的夫妻。這還不算,戚夫人還想讓自己的兒子劉如意取代呂后生的兒子劉盈,以繼承將來的皇位。所以,戚夫人至始至終都在觸碰呂后的底線,剝奪呂后的核心利益。如此一來,意味著呂后不僅失去的是男人,而且還有將來的榮華富貴,甚至連讓她痴迷的權力都將不復存在。因此呂后必須做出歇斯底里的絕地反擊,所以與呂后對立的戚夫人不僅是她的情敵,而且還是她的惡夢與仇人。

最終,那個該殺、那個該留,一目了然。更何況呂后雖能掌控生前,而生後的事情,即便是神仙也是無能為力。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民國著名史學家孟森先生在其《明史講義》里認為,中國歷史上得國最正的就是大漢與大明,實際上說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兩人天賦異稟,以微末之身問鼎九州神器,萬世景仰,兩人的皇后在他們創業階段都是有名的賢內助,但是坊間對兩人的皇后的最終評價卻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朱元璋的馬皇后是歷史上與唐太宗長孫皇后並稱的賢后楷模,而劉邦的呂后則是有名的妒後,毒婦,野心家。呂后為人真的如此不堪么?

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呂后是個好幫手,她和劉邦屬於大漢王朝的聯合創始人,和劉邦患難與共,不離不棄,他所代表的呂氏家族為大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勛。

史記里對呂后的描寫,首先說她為人剛毅,這個詞用在女人身上很少見,說明這個女人是個硬脾氣,百折不撓,不好惹,然後說劉邦誅殺大臣大多是呂后出的力,表面是為呂后表功,實際上太史公是在批評呂后狠毒。然後點明她背後的呂氏家族,兩個哥哥呂澤,呂釋之都是劉邦創業時期的重要將領。其中對呂澤的終極評價是「發兵佐高祖定天下」,一個佐字說明呂澤地位極高,最起碼是獨擋一方的方面大將,因為在誅除諸呂之後,對呂家功勞肯定有過一次集體抹殺,因此,呂澤,呂釋之的功勞現在很難說清楚。

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呂后兄二人,皆為將。

劉邦與呂后的姻緣來源於劉邦一次吃白食,呂家從外地遷入沛縣,呂后的父親和沛縣縣令是朋友,所以很多人來捧場,劉邦一分錢沒花,卻耍賴說給一萬錢的賀禮,坐在了上座,對上座里的各位貴賓一頓埋汰,羞辱,結果被呂老漢看上了,要把女兒許配給他,沛縣縣令要為兒子求娶呂后,呂老漢都沒同意,就看上劉邦說他面相貴不可言。吃頓白食,娶了個媳婦,劉邦也算人才,但是我認為呂老漢作為土豪,老油條,僅憑說不清道不明的面相,就把女兒嫁給大齡青年劉邦,實在說不過去。不過一個小小亭長,敢在這種場合折辱縣裡的長吏,土豪,這些人還不敢發作,這種「地頭蛇」正是呂老漢這種外來戶需要的,事實證明呂老漢眼光獨到。

兩人婚後生活應該還是幸福的,老夫少妻,劉邦還沒發跡,能有什麼意見。劉邦當亭長經常請假回家幫呂后種田,估計這種狠角色也很少有領導敢惹,呂后帶著後來的漢惠帝,魯元公主在地里拔草,一副夫唱婦隨的美好景象。

高祖為亭長時,常告歸之田。呂后與兩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過請飲,呂后因餔之。

後來,劉邦放了要去咸陽服徭役的人,自己帶著幾個人也跑到山裡做山賊了,呂后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也沒有帶著孩子回娘家和劉邦劃清界限,還經常給劉邦送吃送喝。

劉邦起兵後,有一次攻擊彭城結果被項羽反殺,跑的狼狽把老婆老爹都留給項羽了。所以當劉邦摟著「小三」戚姬快樂的玩耍時,原配夫人呂氏正在項羽營里做俘虜,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所以說如果呂后早死,劉邦當了皇帝後對呂后一輩子都會充滿歉疚。

可是,感情最經受不住時間考驗,最悲情的小三戚姬,不僅從呂后身邊奪走了他的丈夫,還賺足了後世的眼淚,只是戚姬實在不夠聰明,他應該知道,她的如意就算當了太子也坐不穩。

高祖當了漢王后,得到了山東定陶的美麗小女孩戚姬 ,戚姬年輕漂亮會跳舞,自然讓老漢劉邦高興的不得了。後來生了個兒子,劉邦直接給起名如意,可見有多喜歡。

劉邦請都請不來,被太子劉盈請來的「商山四皓」說得好「愛其母則抱其子。」喜歡他老娘就喜歡抱他的兒子,越抱越喜歡,越喜歡越覺得這孩子像我。實際上,劉邦死的時候,如意才是個八九歲的孩子,怎麼能能看出個忠奸賢愚來。

戚姬錯就錯在沒看清形勢,強要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功臣集團,呂氏外戚都心向太子劉盈,哪個是他能惹得起的。最後連一心修仙,一直中立的留侯張良都被請了出來,發了個大招,請來了「商山四皓」,劉邦才知道如意當不了太子了,連中間派都表態了,劉如意的太子當不成了。

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後,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還有一個人的態度也很有意思,就是劉邦為劉盈認命的太子太傅叔孫通,叔孫通是個非常滑頭的人,可以說沒什麼節操,先是秦朝的博士,後來投靠項羽,又投靠劉邦,其中還有若干轉折,人稱「面諛十主」,就是認了十個老大,還都拍馬屁把他們拍的很高興。讓這樣一個人當太子太傅,劉邦就是為了換太子方便,結果劉邦想換太子的時候,太子太傅,老滑頭叔孫通一反常態,硬了起來,對劉邦一頓數落「古代君主想換太子都沒有好果子吃,你和呂后是患難夫妻,你好意思背叛她,你要想換太子我死給你看。」劉邦說:「我開玩笑的」,叔孫通說「這件事不能開玩笑。」估計此時劉邦心裡苦笑,一是,連這個老滑頭都一心向著太子了,太子是真的動不了了。二是,這老小子說的很有道理。

漢九年,高帝徙叔孫通為太子太傅。漢十二年,高祖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叔孫通諫上曰:「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原先伏誅,以頸血汙地。」高帝曰:「公罷矣,吾直戲耳。」叔孫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柰何以天下為戲!」高帝曰:「吾聽公言。」及上置酒,見留侯所招客從太子入見,上乃遂無易太子志矣。

所以,最後回答題主的問題,最該殺的就是戚姬,因為她惹了不好惹的人,幹了不該想的事,她作死。


當年劉邦在亂世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一代帝王,咱們都知道古代帝王很少專情於一夫一妻制,劉邦這個草根出生的皇帝自然也不能免俗。呂雉這個糟糠之妻,就算當時再貌若天仙,隨著時間的流逝姿色也隨之敗落。而劉邦隨著地位的攀升,身邊的各種美女就會送上門來,不是有句俗話說帝王后宮佳麗三千嘛!雖然這對於某些皇帝來說有些誇張,但一般帝王有幾十上百個女人很正常,所以當時劉邦身邊的女人並不少。呂雉的情敵並不只有戚夫人和薄姬,人老珠黃的呂雉雖然沒有被劉邦拋棄,但不再受劉邦待見是肯定的了。取得成功後的劉邦高高在上,手中的皇權永遠不會受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在這種絕對權利光環的誘惑下,不同年齡段的美女會在不同的時間接踵而來,所以呂雉的情敵也會以群來計。

你問題當中特意提到了戚夫人,這個戚夫人當時很受劉邦的寵愛,還為劉邦生下了一個兒子如意。劉邦和呂雉的兒子劉盈,已經提前被立為儲君,而如意的出生讓劉邦頓生改立儲君之意。劉邦認為劉盈性情仁柔不堪大任,所以多次有改立如意為儲君的意思,當然這裡面肯定也少不了戚夫人的耳旁風。後來每當劉邦想改立儲君時,都會因朝中大臣守舊思想主導阻撓,加上呂雉從中略施小計,這樣劉盈這個儲君的位置才僥倖得以保存下來。

本來戚夫人的得寵和呂雉被劉邦疏遠,已經讓呂雉懷恨在心,可能當時戚夫人也意識到,如果自己的如意不被立為儲君成為下一代皇帝。日後劉邦去世,呂后的兒子劉盈接盤為帝,自己肯定會受到呂雉毀滅性的報復和打擊。女人們的心本來就不大,加上戚夫人和呂雉二人還有儲君爭奪的過程,呂雉的兒子還差點被廢,戚夫人這個在呂雉眼裡的眼中釘肉中刺,怎能會讓呂雉輕易的放過。

而薄姬就不同了,她曾經是劉邦手下敗將魏王的女人,後來魏王失敗薄姬被收入劉邦宮中做女工,其實也就是皇宮中地位低下的一個織工。偶然一次劉邦在宮中遊玩瞎轉,才發現薄姬這個在一線工作的美女,這樣薄姬才脫離苦海進入劉邦的後宮成為備胎。薄姬成為劉邦的備胎之後,由於後宮優秀女人眾多,薄姬就這樣竟然被劉邦遺忘了,從此再也沒有見過劉邦一面。但薄姬這也算是幸運的了,好歹不用再在宮裡幹活受罪了,平日里就和劉邦後宮的其他備胎一起生活。直到有一天和薄姬關係不錯的兩個姐妹受到劉邦寵愛,她的這個兩個姐妹還挺講義氣,就將薄姬推薦給劉邦,由此可見朋友圈真的是很重要。

薄姬在姐妹們的介紹下再次走進劉邦的視線,並很快和劉邦在一起住了一晚,說來薄姬的運氣也是極好,和劉邦就這一晚竟然懷孕了,還順利的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劉恆。但薄姬並沒有因此而受到劉邦的待見,劉邦在世之時薄姬極少能和劉邦見面,這樣呂雉對薄姬的嫉妒仇恨自然就很少。所以在劉邦死後,劉邦生前很多受寵的女人都受到了呂后的報復,只有薄姬被呂后放過。後來呂后死去,她苦心經營的娘家派也隨之倒台,薄姬的兒子劉恆稀里糊塗被擁立為帝,這樣母以子貴的薄姬意外有了最完美的結局。


若是從結果論來說,則呂太后該殺的人太多了:齊王劉襄率先起兵,周勃、陳平臨陣倒戈,代王劉恆坐享其成,這些人都與諸呂失勢有著直接的關係,但是他們在呂雉執政時期並沒有對呂雉形成太大的威脅啊。同理,薄姬當年也沒有對呂雉構成威脅,甚至她根本就入不了呂雉的法眼,那又怎麼會受到打擊報復呢?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薄姬的前半生雖然充滿了傳奇,同時也充滿了孤獨與空虛,她不被任何人重視,甚至得到劉邦的臨幸都是劉邦出於劉邦的憐憫。在薄姬懷疑之後,就基本上再也見不到劉邦的面了(一幸生男,是為代王。其後薄姬希見高祖)。

劉邦駕崩之後,呂太后專權,曾經對呂太后產生過威脅的人基本上都遭受了懲罰,其中最著名的就說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了,其餘曾經受劉邦寵幸的姬妾也均遭到了幽禁,只有薄姬因為太不起眼了而被允許隨兒子之國,成了王太后( 高祖崩,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此時的薄姬才算上真正過上了安穩踏實的日子。

我們再來看呂太后之所以對戚夫人等人狠毒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主要是因為戚夫人曾經觸動了呂太后的根本——她想讓劉邦廢掉呂雉所生的太子劉盈,改立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而劉邦也確實產生過動搖。如果劉盈真的被廢了,那麼呂雉母子很有可能也會面臨凄慘的命運。這是命運攸關之事,呂雉處死戚夫人可以說是在報私仇。

薄姬之子劉恆後來成了皇帝(漢文帝),但是呂太后生前卻沒有任何除掉薄姬的理由。


呂雉:為了自己活命三番五次的將老婆和的一雙兒女踹下車去,劉邦虧了呂雉,呂后在後方照顧劉邦的爹娘,在項羽的軍營里苟且求生了兩年,劉邦虧了呂雉!

戚夫人:一位貌美善舞的女子,小人爾!

人物背景:呂雉這個女人可不只是一個簡單女性角色她更多的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她殺戚夫人也不要簡單看成一個主母虐待姬妾的簡單行為,劉邦剛剛去世,少主劉盈繼位,呂雉作為太后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鞏固權利維護兒子的地位,看誰有威脅就殺誰,劉邦在世時多次想要改立趙王為繼承人,最終在呂雉的維護下劉盈保住了皇位,呂雉曾經就替丈夫殺過韓信,劉盈繼位後以他的性格很難下決心做狠事兒,而作為母親呂雉做起這種事情來輕車熟路。

呂雉先是殺了趙王,對劉盈來說不管趙王如何始終是自己的兄弟,而呂后的除掉趙王更多的是從鞏固地位為出發點,而殺戚夫人主要還是為了泄憤,更深層次是為了震懾和警告哪些有不軌之心的人,畢竟沒有除了戚夫人更合適呂雉拿來耍威風的了,畢竟呂雉和戚夫人不合在當時人盡皆知,而且戚夫人沒有人在背後支持,她最大的支持者劉邦已經不在了,於是惡向膽邊生的呂雉做了一件慘無人道的事情!戚夫人之死

1:殘忍程度:那就是殘忍血腥程度讓人髮指的人彘事件。所謂彘的意思,就是指豬的意思,呂雉對戚夫人辦的這個事情可以說讓人慘不忍睹的,她三人把戚夫人的兩隻手臂全部砍斷,兩支腿也齊根砍掉,又挖掉了她的雙眼,戚夫人太難受喉嚨發出了類似豬吼的叫聲,呂雉覺得煩就派人給她又灌了一壺啞葯,一不做二不休呂雉又用藥葯把她熏聾。

2:背後深意: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呂雉把戚夫人玩兒夠了放到了廁所,這個廁所是劉盈用的,呂雉這個行為可是解釋為,她對戚夫人的所作所為更深的原因震懾敢於反抗她的人,自己的兒子她也沒有放過,劉盈突然看到一個血肉模糊的人在廁所蠕動的,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對於一個19歲的少年來說是非常恐怖的,呂雉這種作為是中國歷史上也是從無有過的殘忍舉動,等劉盈被嚇壞了後,呂后告訴他:「兒子這個女人就是那個可惡的是戚夫人」!

3:意料之外:劉盈得知後被嚇得是嚎啕大哭,再想到這個人居然是父親的妾室,看看母親扭曲的表情心裡更增加了一分寒意,於是劉盈回去後就大病一場,因為對他來說,呂雉是他的母親,母親做了這樣的事情兒子也應該承擔責任,劉盈是難得的孝子,他不敢責怪自己的母親,又覺得自己已經沒有資格治理國家,從此鬱鬱寡歡,我作為太后的兒子,可以說呂雉的深層目的已經達到,可是呂后始料不及的是劉盈太過善良,心中無比自責乾脆縱情聲樂逃避現實,過了幾年就死了,對呂雉來說這出乎意料了!

薄姬

薄姬這個人首先識時務,作為文帝生母的薄姬有一個能忍的性格,又懂得時機的把握,在後宮中也從來沒有衝撞過呂雉,最關鍵的是劉邦一死,她非常懂得進退,向呂雉請求自己和兒子一起去兒子封地,退出了權利中心,文帝也一直沒有表現過反對呂雉的想法,在封地也是年年上貢給呂雉,加上她們兩母子名聲非常好,呂雉做事兒也要考慮天下悠悠之口,怎麼可能拿這對母子下手!


薄姬根本沒資格,在呂雉眼裡估計還沒有功臣集團威脅大,即便後來又劉恆繼位為漢文帝,但也是劉襄及周勃等人肅清呂氏後的事情,所以呂雉活著的時候,薄姬無論從權勢還是嫉妒方面講都威脅不到呂雉。

薄姬對呂雉產生不了威脅

呂雉與戚夫人的衝突,根本點在於劉如意威脅到了劉盈的太子之位,甚至影響到到呂氏集團的利益。

作為劉邦的嫡長子,劉盈是名正言順的太子,但是劉邦嫌棄劉盈仁弱,不如劉如意更像自己,所以有了廢太子的念頭,而呂雉因為留守的原因無法經常見到劉邦,戚夫人卻能時常伴隨左右,「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雖然司馬遷說的是劉邦覺得劉盈「不類我」,但是考慮到呂雉及呂雉兄弟在劉邦建功立業中的巨大功勞(佐高祖定天下),廢太子的想法也許是為了防範呂氏勢力。

無論是否如此,戚夫人想爭太子之位無疑動了呂氏集團最大的一塊蛋糕。

相反,薄姬對於呂雉來說幾乎產生不了任何威脅。

第一、薄姬不受寵愛。

薄姬入宮一年多都沒有受到寵幸,在管夫人與趙子兒的幫助下才被劉邦寵幸一次,之後薄姬就懷孕,生下劉恆之後,薄姬就與劉邦再也沒有見過。不像戚夫人能經常陪伴在劉邦左右。所以劉邦死後,受過寵幸的嬪妃都被呂后囚禁在宮中,唯有薄姬能去代國,可見其地位之地與不受寵愛的程度。

第二、劉恆也威脅不到劉盈的地位

劉恆八歲被封為代王,次年入代,年齡小,地位不顯赫,分封地方遠,根本不足以產生對太子位置的威脅,加上劉恆的低調,讓劉恆躲過了呂雉的迫害,而而薄姬因為隨劉恆到代國,更不會對呂雉產生威脅。

薄姬對於呂雉的威脅程度,甚至比不上漢初的功臣集團。

《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張良的兒子張辟疆就明確說道,漢惠帝死後,呂雉哭卻不落淚,直到呂祿等人被拜為將,「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後,呂雉才「哭乃哀」,原因就是功臣集團對於皇位的威脅程度。

所以呂后掌權,主要威脅並不是薄姬而是功臣集團。

第四、劉恆繼位全賴功臣集團的擁戴,而薄姬才得以成為太后

如果以劉恆最終繼位,來解釋薄姬對呂雉的威脅程度的話,根本行不通。

呂雉死後,率先發難的是齊王,之後周勃等人響應誅除諸呂后,因為齊王勢力太強,所以周勃等人才擁護比較仁慈寬厚而勢力又弱的劉恆為王,所以劉恆從始至終對於劉盈以及呂后的權勢都沒有產生過威脅。

只是撿漏得到一個王位,薄姬順便成為太后,在呂雉活著的時候,薄姬連當對手的資格都沒有。


呂后將戚夫人做成人彘的歷史事件一直傳到了今日,從呂后的這個做法中就可以了解到她有多狠辣,以及呂后對於戚夫人的仇恨有多深。當時呂后和戚夫人雖然地位上有差距,但是同為後宮中人的戚夫人卻不將呂后放在眼裡,種種事件疊加在一起,以及利益的紛爭,讓戚夫人成為了呂后心目中的仇恨。但是通過歷史的發展來看,呂后似乎殺錯了人,因為戚夫人根本就沒有對她構成任何威脅,反而是薄姬才是呂后應該除掉的,那麼呂后究竟是怎麼想的呢?

我們可以通過歷史資料去品讀這段歷史,但是身在其中的歷史人物怎麼會知道將來發生什麼,而且按照當時的形勢來看,呂后報復戚夫人是合情合理的發展,除非她能預知未來,否則是不可能會動殺死薄姬的心思的。那麼戚夫人究竟做了什麼讓呂后如此記恨?首先戚夫人爭奪了呂后的心愛之人,戚夫人在和劉邦相識後,很快得到了劉邦的專寵,而呂后已經被劉邦忘在了腦後,呂后雖然貴為皇后,但是卻不是劉邦心目中寵愛的女子,劉邦疏遠呂后而親近戚夫人,所以呂后對戚夫人早已記恨在心。

其次戚夫人給劉邦生下了一個兒子,叫做劉如意,劉如意成為了呂后兒子劉盈的威脅。這個兒子十分討劉邦的歡心,所以戚夫人就想要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當時戚夫人經常和劉邦說起劉如意的種種好處,以及太子劉盈的壞話,後來還真的動搖了劉邦的心意。作為皇后,呂后的兒子繼承大統是理所應當的,她不能讓任何人擋了她們母子的路,所以日後對戚夫人的打擊報復才會那麼殘忍。

在劉邦離世之後,呂后開始專權,起初呂后只是讓戚夫人去舂米,而戚夫人在舂米的時候十分委屈憋悶,就唱著歌,將自己的委屈和不滿通過歌詞唱出來,後來呂后知道了這件事,就將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再來看薄姬,其實薄姬原本是魏豹的女人,後來因為劉邦大勝所以薄姬被帶入到漢宮中生活。入宮後一年多的時間劉邦都沒有見過薄姬,後來一次臨幸才有了兒子劉恆。呂后之所以沒有除掉薄姬,是因為薄姬在宮中不得劉邦的寵愛,其次薄姬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平日里十分的低調,所以呂后根本就沒有將她放在眼裡,後來還讓薄姬跟隨劉恆去了代地生活,呂后怎麼也沒有想到,在她去世後,薄姬和劉恆後來居然會成為她的政治敵人。


題目的意思很明顯,既然最終上位的是薄姬的兒子劉恆,那麼,呂雉為何不殺掉薄姬母子,反而去殺戚夫人,其實這是一個誤會。

↑薄姬妥妥是一個人生贏家↑  

呂后直到死那一天,也不知道未來會演變成什麼樣子,她不可能扶植一個姓呂的當皇帝,而她的兒子漢惠帝劉盈又早早過世,劉盈的皇后張皇后沒有子嗣,呂后找了一個後宮美人的孩子,冒充張皇后的兒子,並立為新帝,但她又不讓張皇后升格為皇太后,老老實實當個傀儡就行。

大權完全落入呂后之手。  

因此,呂后在她接下來大權在握的八年時間裡,基本上就是抱著過把癮再說的態度,維持自己的權力,封諸呂為王。在公元前188年到公元前180年期間,她在詔書里自稱是「朕」,和皇帝基本沒什麼區別了。  

↑劉邦無心插柳柳成蔭,劉恆繼承了他的事業↑

也就是說,呂后並沒有先知先覺的能力,去預先認定劉恆威脅最大,繼而剷除薄姬和劉恆。那麼呂后要重點打擊的是誰?是那些當年得寵後宮妃嬪,尤其是戚夫人,她不但得寵,還一度想唆使劉邦廢掉劉盈的太子之位,並且幾乎得逞,這可都是你死我活的深仇大恨啊!  

那麼薄姬呢?她其實並不得寵。  

如果說人一生的運氣是玄妙的,笑到最後的人才會是贏家,那麼薄姬的一生可謂完美的詮釋了這個道理。  

薄姬從小就運氣不好,出身是個私生女,長大後被母親送到魏王豹的後宮裡當妾室,後來魏王豹反覆無常,背叛漢軍,結果被打敗俘虜,薄姬因此被送到織室,天天干苦力活。  

漢王劉邦有一天到織室,見到薄姬,把她帶入後宮,但一年多時間都沒有寵幸,毫無性趣。  這時候薄姬的塑料花姐妹管夫人,趙子兒幫了她一把。三人早先一起在魏王豹的後宮之中,感情很不錯,並且約定將來誰富貴了,別忘記其他兩人。

↑薄姬前半生很苦命↑

漢王四年,管夫人和趙子兒一起服侍劉邦時,調侃起這段往事,劉邦對薄姬產生了同情心,當晚就召幸了。  

召幸的時候,薄姬很聰明的說了一番話,說是昨晚夢到蒼龍盤踞在她的腹部,漢王劉邦大笑,說:「這是顯貴的徵兆啊,我就為你成全它吧!」如此刺激男人雄心的誘惑誰抵得住啊?當晚劉邦就寵幸了薄姬,不久後薄姬懷孕。  

但自從劉恆出生後,劉邦幾乎沒有再和薄姬相見,可見薄姬容貌身姿並無過人之處,而後宮當時大多數姬妾都站到了戚夫人的陣營里,薄姬不夠這個資格,也沒有攙和此事。

等到劉邦駕崩,呂后迅速掌握了後宮實權,她幽禁了戚夫人及其所有同黨,慢慢折磨,唯獨薄姬低調如塵埃,呂后准許她出宮,去自己兒子代王劉恆的屬地,和兒子團聚。薄姬的弟弟薄昭也獲准同行。  

↑薄姬的低調,最終成全了她和兒子漢文帝↑

這時候的薄姬,絕對不敢去想以後自己兒子能夠登上帝位,她能夠活著出宮,能夠和弟弟以及兒子一家團圓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如此看來,薄姬的「壞運氣」反而幫助了她,所以人如果處於低谷期,切莫輕易放棄,只要平靜頑強的堅持下去,將來說不定能夠翻身出頭天也未可知!  

但做人一定要低調,這也是薄姬的人生告訴我們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薄姬一生心態極佳,甘於平凡,她也因此極為長壽,甚至比她的兒子漢文帝劉恆還多活了兩年才去世。

↑戚夫人先贏後輸,輸的一塌糊塗,成為後世的「廁神」↑  

而戚夫人呢?遭遇了歷史上空前慘烈的「人彘事件」,至於管夫人和趙子兒呢?在呂后把她們全部幽禁在宮中之後,再也沒有了她們的記錄,但從呂后一貫的手段來看,她們幾乎不可能得到善終。


呂雉,漢高祖劉邦的結髮妻子呂后,於公於私最該殺的都是戚夫人,呂雉和公公婆婆被項羽俘虜,期間劉邦和年輕貌美的戚夫人甜甜蜜蜜恩恩愛愛過的正爽。而呂后嫁給劉邦後操持家庭生兒育女侍奉公婆,非常辛酸,特別是劉邦起兵後,一家人提心弔膽,因為造反是要滅族的。呂雉為劉邦付出了最好的年華,到頭來卻被戚夫人奪走了丈夫的寵愛。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戚夫人必死的原因是戚夫人慫恿劉邦立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當太子,而呂雉的兒子劉盈(漢惠帝)是嫡長子已經被立了太子了,涉及到兒子的前程權力利益那就是你死我活了,呂雉有機會必須除掉戚夫人和劉如意母子。薄姬並不得劉邦寵愛,激發不了女人之間的妒火,而且薄姬和兒子劉恆(漢文帝)向來低調,母不爭寵子不爭權存在感很低,對呂雉又恭敬,於公於私都沒有任何威脅,呂雉缺乏足夠的動力對薄姬母子下毒手,後來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躲過了呂雉的屠刀


認為呂雉該殺薄姬,而不是戚夫人這樣的理論應該是完全建立在「唯結果論」的基礎上的,因為最後坐江山的是薄姬的兒子漢文帝劉恆,而不是戚夫人的寶貝兒子劉如意。然而,把歷史的指針拔回到西漢初年的話,我們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何為情敵?

情敵,指的是因為愛慕同一個對象而彼此發生矛盾的人

那麼呂雉和戚夫人是情敵么?顯然是,戚夫人恃寵生驕,幾次三番地吹枕頭風,打算把劉盈從太子位置上推下去,而換上自己的兒子劉如意,而美其名曰為了保護她們母子的安全,怕他朝有一日,劉邦不在,沒人給她們娘倆作主。此種行為,已經不僅僅是情敵了,而是政敵了。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的一方下場有幾個好的呢?

再來看薄姬與呂雉,他們是情敵么?很明顯不是。

薄姬不過是靠著兩個「發小兒」管夫人、趙子兒的引薦,才得以與劉邦有那一夜歡娛,只能說薄姬運氣好,一晚上就留下了龍種,生下了劉恆。而在呂雉的心中,薄姬不過是一個不受寵的妃子,連管夫人、趙子兒這些人都趕不上。劉邦不但不喜歡薄姬,連薄姬的兒子劉恆都從來沒看上眼過,要不然又怎麼會把劉恆封去代國這種邊塞之地,從來沒換過地方。對於這種娘倆都不受寵的,而且還老實巴交不惹事的,呂雉又怎麼會把她看做情敵?

殺薄姬是沒道理的

「唯結果論」地認為薄姬該殺,是因為最後薄姬的兒子劉恆做了皇帝。然而,薄姬的兒子能做皇帝卻是帶有偶然成份的,更主要的是,劉恆既沒在誅殺諸呂時有所表現,更沒有奪呂氏的權,不過是在群臣的利益驅使下,被推舉為皇帝的。

換句話說,如果呂后的兒子漢惠帝劉盈多活些年頭,壓根兒就沒有劉恆什麼事。如果不是呂雉「揠苗助長」,直接讓兒子去參觀戚夫人製成的「人彘」,受了刺激,總是想不通,借酒澆愁,得了宿疾,劉盈也不會死那麼早。正因為劉盈死得早,使得呂后的心理有些扭曲,為了把持朝政,先後立了兩任小皇帝,等她一死,諸呂的腳跟還沒站穩,就都被誅殺了。

正是在這樣一種情形下,劉恆才在與大哥劉肥的長子劉襄的PK當中獲勝,「贏得」帝位。表面上理由是劉襄有一個舅舅駟鈞為人兇殘暴戾,而劉恆的母親薄姬是正人君子,而實際上的理由不過是群臣覺得劉恆實力弱一些,他們更容易保住自己的位置而已。

殺了薄姬,留下戚夫人會有什麼後果?

假如說呂后開了天眼,知道未來大漢江山會落到薄姬的兒子劉恆的手裡,所以把薄姬殺了,而覺得戚夫人不過是一介弱質女流,形不成什麼大氣侯,所以留下了戚夫人,那麼歷史又會怎麼發展?

很明顯,除了把劉恆換成劉如意,作為大漢江山的繼承人,似乎沒有什麼別的選擇?然後我們今天碰到的題目大概就會變成「同為情敵,呂雉最該殺的人不是薄姬,而是戚夫人嗎?」水一白是想不出其他結果了,不知道各位小夥伴作何感想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