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吐槽」國內稅率太高而赴美建廠的曹德旺嗎?

曹德旺的福耀玻璃跑到美國俄州,花了10億美金,將通用汽車的一個廢棄工廠加以改造,雇了一幫子美國人,然後轟轟烈烈地生產起了玻璃......

雖然曹德旺曾對美國的稅費成本讚譽有加,但最近日子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好過。!

《紐約時報》近日刊文《中國工廠遇到了美國工會》,報道在福耀的車間里,出現了很大的文化衝突,一些工人質疑該公司是否真的想按照美式監督和美國標準來經營。福耀正面臨著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發起的激烈工會運動,以及一名前經理提起的訴訟,他稱自己因為不是中國人而被解僱。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觀察者網)

對此,曹德旺表示自己太「冤」了,他在北京接受採訪時表示,他解僱兩名美國高管是因為「他們不盡職,浪費我的錢」!

他還嘆息稱,該工廠的生產力「沒有我們在中國的工廠高」,還說「有些工人是在消磨時間」。

今年4月份,福耀工廠才剛剛宣布對代頓工廠員工了集體漲薪,漲幅約為14%-15%,此前福耀美國工人的時薪為17美元。

但是即便如此,美國的工人們仍然心懷不滿...

中企出海被美國工會「潑冷水」

福耀不是唯一一家在美國受挫的企業。2014年,金龍精密銅管集團在阿拉巴馬州開設工廠,在當地受到熱烈歡迎,因為公司投資了1億多美元,有望創造300個工作機會。但到了年底,工人們抱怨安全措施鬆懈,工資低,以微弱多數同意組織工會。

近年來,中企加快走出去,海外併購逐步升溫。尤其是2016年,中企海外併購經歷了「瘋狂」的一年。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對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的7961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1701.1億美元,同比增長44.1%。2016年中國內地首次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

2012-2016年中企出境併購交易額(來源:Wind製圖:網易研究局)

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在美國投資了近1200億美元,其中將近一半是2016年初開始的。

除了部分中企從投資的角度收購企業謀求財富增值,絕大多數併購方是為了獲得企業的經營權,當然也有中企直接到美國去建廠。但是,中企的爆炸式投資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煩——由於文化和管理理念上的衝突,中企在美國運營企業之路走得並不順暢。

以曹德旺在美國的玻璃製造廠為例,這座工廠是在對一座廢棄的通用汽車廠進行整修的基礎上建成的,最終花費逾5億美元,在當地創造了1500多個工作崗位。之所以在這裡建廠,是因為靠近它的主要客戶,美國大型汽車製造商每年都會購買數以百萬計的擋風玻璃。

但最近這座工廠卻麻煩纏身,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UAW)發起激烈的工會運動,工會從2015年開始與工人會面,今年4月,他們加大了公開活動的力度,強調該工廠在規則的執行上相當隨意,直言不諱者遭到報復。

以UAW為代表的美國工會可謂「威名遠揚」,企業一旦被他們盯上,日子可能不會好過。

美國工會兵強馬壯

工會是美國社會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UAW則被稱為「世界上最具戰鬥力的工會」,一定程度上間接造成底特律的破產,可謂威力無邊。

2008年經濟危機席捲全球,美國汽車三巨頭: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陷入破產危機,不得不向美國政府請求援助。雖然汽車三巨頭的沒落有很多原因,但最引人注意的是三巨頭高昂的人力成本。

(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組織工人罷工 )

通過與三大汽車公司談判,UAW為工人爭取了一系列權利,如加班工資、帶薪假期、醫療保險等。通用汽車工人的時薪(包括福利在內)為70-78美元,比豐田和本田等日企美國工廠的人力成本高出近30美元。美國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通用每輛車上分擔的醫療保險成本為1500美元,大眾為418美元,豐田只有97美元。工人每年的薪資有固定漲幅,享受著優厚的退休金和醫療福利,僱員的家屬也包括在公司的醫療福利範圍之內。

美國工會對中企出海有何影響?

隨著中國加入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試圖走進美國,無論是商品出口還是海外直接投資,都不可避免會受到美國工會的影響。

美國工會不但為中國商品進口美國設置種種障礙,頻發的工人罷工也給中國企業帶來巨大影響。比如,2006年美國西海岸港口工人長達10多天的罷工就給中企帶來巨大損失。中遠集團的7艘船滯留在西海岸,每條船每天的費用約24000美元,而船隻滯留又延誤了下一班貨物的運輸,不但影響了運輸收入,大量貨物積壓也增加了保管費用。受影響的不單是航運公司,外貿企業由於貨物無法運出蒙受損失,國內企業也因為原材料無法運達而停工。

對於併購或直接投資美國公司的中國企業來說,更要考慮美國工會這一重要的利益相關人,工會成為影響併購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2007年3月,中國一汽曾意欲收購處於困境中的克萊斯勒公司,然而這個計劃最終未能實施,主要原因並不在錢上,而在於缺乏應對強大的全美汽車工人聯合會的經驗。

處理勞資關係是企業出海必修課

專家認為,中企出海首先要了解美國的法律框架,關注和研究美國工會的知識和運行模式,沿用看待中國工會的慣用思維對待美國工會必然會水土不服。中國企業的前期調研往往很草率,而日、美公司在進入境外市場之前,會組織人力、邀請學者對市場趨勢、投資國文化和政治環境進行深入分析,甚至邀請國際問題專家諮詢或全程參與,這值得中國企業學習借鑒。

其次,對於已在外設廠的中國企業,當遭遇勞工麻煩時要採取策略性的應對方式,而不是「硬碰硬」。當年首鋼秘魯公司的勞資糾紛讓首鋼痛苦不堪。由於缺乏對秘魯工會狀況的了解,中方沿用了國內工會思維對待秘魯工人,使得秘魯工人要求不斷升級。而面對工人罷工,剛開始派去的中方管理層處理方式「特彆強硬」,與工會水火不容,不但激化了矛盾,而且給工廠造成了巨大損失。首鋼於2006年才最終結束了這項不堪回首的合作。

對於尋求國際化的中國企業來說,國外勞資關係早已成為他們前行的一個重要障礙。對於要走進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中國公司來講,僅僅在資金、技術方面準備好是不夠的,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東道國的工會打交道也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

文章綜合自:小易研究局(ID:hccyjj163)、FX168(ID:fx168caijing)、中國企業家雜誌(ID:iceo-com-cn)等

今日推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