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伦捣毁新庄街的故事>专书 先睹为快系列30

 

消失的第三条新庄老街

 

图.文/陈健一

 

第三条老街  

 

新海桥下有一土地公──厚德宫,神龛前墙上刻有简介:「创建于清乾隆年间,迄今两百余年,最初建祠地址在横后街,遭洪水流失,今已变成淡水河河心。由是迁地重建,而后又逢水害,乃三迁于大观街现址……

碑文所提的「淡水河」指的是附近新海桥下的大汉溪;早期为一稳定陆域,水岸有码头,并发展成横后街的街区。当时这个土地公庙就在横后街街区里。后来洪水冲走房舍,也把街区冲失,有些住户搬到现在的新海桥一带,把土地公移到此地,另行建庙供奉,也就是新海桥下的厚德宫。

横后街被冲毁的事件,在日治时期1937(昭和12)日人富田芳郎有调查记录:「新庄镇的范围,原先一直达到现今淡水河河身的半中央」。1980年新耆老陈国治也说:「1898(日治31)台风,暴风雨冲失后街仔一部份及土地公庙,剩余街道即今碧江街的一部份。」 

这个说法及记录,正可映证以前大汉溪的河床和现在不同;有一段期间,近慈祐宫前码头不远的河床上,曾经有过稳定河洲,并发展成街区,当时大汉溪河道偏板桥,范围可能扩及对岸板桥更内陆的板桥国中一带。1898年的一场台风,把河洲冲走,房舍被淹没,大汉溪河道改变,后来几经人为整修,也就有了现在大汉溪河道的样子。

类此临河中沙洲或河边陆域被大水冲失,河道改变的情形,日治时期板桥浮洲段的大汉溪就改变过;日治前大汉溪河道在现在湳仔沟,后来湳仔沟淤积,河道变狭,现在浮洲及新庄间的河道才成为主河道。另外,民国52年噶乐礼台风的大水把接近下街的河滩旱地冲蚀掉,也是另一事例;当时在地地主认为,这次大水是石门水库不当放水造成,要求国家补偿,于是群起争取,后来在地头人意识到政治气氛肃杀,不宜再争取下去,经协调后停止抗争。

这些或可说明,新庄老街前的大汉溪河床水域环境并不稳定,时有淤积及河道改变情形。

 

<小档案>

大汉溪网流与新庄水岸

若更拉宽视角,过去一、二百年前,大汉溪的新庄河段到莺歌河段,都是大汉溪流到台北盆地的网流区。

河流自三千公尺的高山,短短数十公里,流到三峡台北大学一带已呈十五、六公尺的低地,接下来为低平状的平原地形,河流在这里漫流,时间久了,淤沙淤成沙洲,并使河道相互交错,呈网目状形势的河道样貌。

莺歌附近的中寮、南靖厝,以及更下游的隆恩埔、柑园、溪昆、浮洲等都是有名的沙洲岛。后来水域环境改变,水域被填平,渐呈和陆地相连的陆域环境。

是这样的水域环境形势,使大汉溪下游的新庄水岸,也处在淤积及冲失的不稳定环境中。一百年来,即有1898年冲失横后街、1963年冲失国王庙前沙洲被冲失、大汉溪旧河道-湳仔沟淤积缩小河道、三峡隆河恩河等水域被填埋等情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