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flamingoz

現在是不是牛市,已經基本蓋棺定論。而所有的空頭,也已經悉數投降,對於這輪牛市盛宴,大家唯一關心的是:A股究竟能上多少點?

有人說3500,有人說4000,有人看新高,有人看一萬點。

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但是,天天做白日夢也不行,重要的是,未來股市會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達到一萬點。

有人用技術面分析,有人用基本面分析,但考慮到中國股市的特殊性,也許看看資金面纔是更穩妥的做法。

現在誰還能繼續加倉,誰還可以擡擡轎?

一、A股的參與者構成

首先理清楚A股的參與者構成,A股參與者大概可以分成:個人、產業資本(一般法人等)、機構、外資和政府。

按照川財證券的測算,目前我國股票市場的構成如下,可以看到,產業資本和政府是主體,而且佔比不斷提高。

不過,考慮到大部分產業資本和政府的持股目的都是控制權,所以這兩部分參與者在二級市場的交易意願並不強烈,也不太會影響行情。

政府增持大多用直接增資的方式,並不影響股市,政府不會帶來加倉效應。況且,目前的大盤點位,也已經遠離救市範圍了。所以政府不會是主要的加倉力量,當然,也不會減倉。

而產業資本的持股波動一般通過增減持,公司回購、增發等實現。

但從產業資本在二級市場的增減持數據看,產業資本一直處於淨減持狀態。減持金額-增持金額大多數時候都大於零。

即使考慮回購,截止到目前數據,淨減持額-回購金額也已經轉正。

所以也不要指望產業資本來擡轎,相反,他們在砸場子。

而剩下的就是交易最活躍的三個:機構、個人和外資,持股佔比爲31%左右,也是目前二級市場加倉可能性最大的三個參與者。

其中,機構投資者裏面又可以細緻劃分爲:公募、私募、保險及社保,以及信託資金。其中的大頭是公募、私募和險資。

所以,考慮誰還能加倉,就先不考慮持股不動的政府和減持的產業資本了。只重點分析個人投資者,機構和外資的加倉可能。

二、個人投資者的加倉餘地

個人投資者一直是二級市場的最活躍因素,但由於個人投資者手上的可投資金額有多大難以測算,因此只能拿融資餘額和新開戶數來觀察個人投資者的加倉可能。

一般來說,個人投資者的總倉位和融資餘額是同向變化的。

15年牛市前後融資額度對比:

以融資餘額看,目前的餘額僅爲9400億,距離15年牛市還有近13000億的可動用空間。

假設個人投資者的淨資產倉位已經打滿,那麼後續通過融資加倉,可能還有13000億加倉資金。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融資的錢是賭博的錢,這部分資金是負債,而不是投資者的資產,因此個人投資者會不會爲了賭短期行情而貿然上槓杆到2015年水平呢,這一點應該持懷疑態度。

從個人投資者開戶數據看,這一輪牛市其實也不如上一次來得猛,增量資金不足的情況也比較明顯。

唯一的期待是個人投資者的淨資產倉位也許還較小,後面能成爲持續的買入動力,畢竟個人投資者一直是三個活躍投資者中最大的買入力量。

關於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思考,普通投資者到底還有多少錢炒股?

三、機構投資者的加倉餘地

再來看看公募投資者的倉位狀況:

資料:公募基金倉位情況,截止4.2

目前公募基金倉位已高,股票還有10%的倉位就滿,混合型基金持有股票上限是80%,同樣是還有10%就滿。

根據測算,公募基金18年Q3持股市值大概爲2.1萬億左右,在指數25%升幅之後,目前的市值大概在2.6萬億左右。

若只考慮公募基金現有資金,那麼後續可加倉的資金大概只有10%,大概2000-3000億左右了。

而私募機構的股票倉位如下:

資料:私募倉位指數

最新的倉位大概74%左右,距離頂部80%還有6%的空間。

目前的私募存量資金大概爲6000億左右(大量私募清盤對衝了市值上漲)

按此測算,後續的加倉空間大概只有360億。

當然,這只是公募與私募的現有資金,實際上它們可以通過發行新產品來募集新的增量資金。

以公募爲例:

資料:股票型基金髮行份額

資料:混合型基金髮行份額

15年基金份額暴增的1-6月,股票型+混合型基金份額增加了11000億左右,混合型基金裏面假設有80%用於股票,那麼就是增加了9000億。

而私募資金在15年前6個月增加了近13000億。

如果按照15年牛市來,公私募有可能再募集近2.2萬億的新資金進場。

樂觀估計,以最高倉位上限爲90%,加上目前自有資金3000億,滿打滿算,公募私募加倉空間2.3萬億。

但還是有問題:2.3萬億的新資金增量確定嗎?牛市效應真的會帶來那麼多新基金認購嗎?如何解釋16-17年的上漲中,公募+私募的新發產品量卻毫無起色?私募甚至還在連續下降?

從微觀看,身邊的私募朋友普遍反映,當下行情即使火熱,募資也不容易,陳光明只是特例。

而最近確實有許多投資者火熱開證券戶、基金賬戶、ETF大舉買入的新聞,但跟14、15年同期比,是小巫見大巫的。

認購基金的還是個人投資者,這又回到了跟第二節相同的問題:這還是由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意願來決定的。

這個問題不妨在後面的第五節討論。

至於險資(社保+壽險+財險),資金入場效應並不明顯,以總量最大的保險資金爲例,在大盤翻倍上漲中,險資股票持倉佔比也只是從10%-16%翻倍,資金騰挪的空間並不大。

目前的股票佔比已經達到13%,可想而知倉位可以加到多大。

險資的綜合可運用資金餘額大概是20萬億左右,股票再增倉3%,大概是6000億資金增量。

但由於數據缺失,保險公司資金只統計到10月,目前的保險倉位應該更重,所以目前資金增量應該大幅少於6000億。

四、外資的可加倉餘地

很多觀點認爲外資是未來最大的新資金增量。

外資到底有多少,這個也不好測算。理論上外資機構衆多,這個加倉空間可以視爲是無限多的。

根據測算,目前外資持有市值大約1.7億市值(考慮市值增長和加倉)。

但這裏就牽涉到幾個問題了:

1.外資特別聰明,高估不會買。不要指望他們是3200點後繼續大幅加倉的主力。

2.外資有目的性,他們想買的股票,如美的,大族,上海機場等,早已經買到上限,不能再買,剩下的股票,大概是他們看不上的了。

按照這兩點,外資後面主動的加倉空間不會特別大了。

唯一可能加倉的外資,應該是msci和富時等跟蹤基金,因爲跟蹤資金必須被動買入。

19年MSCI預計增量是5478億,而富時19年預計的流入資金是60億美元。加總大概是6000億。

至於更多的增量,預計要到20年後纔出現,目前行情要持續,就不能指望他們了,遠水不能救近火。

五、回到幾個最重要的問題

所以現在可以加總一下大概的加倉資金空間了:

首先,政府方面忽略。

產業資本方面,淨減持,不過考慮到減持額也不大,也忽略。

個人投資者方面,以15年牛市經驗看,有一個不確定的13000億融資空間。還有潛在的個人淨投資資產加倉。

機構方面:以牛市經驗算,公募加倉至九成,私募加倉至八成,基金自由資金加倉空間3000億,險資可加倉空間則少於6000億。但以牛市經驗,公私募新產品募資可以達到23000億的空間,非常巨大。

外資方面:主動加倉額未知,被動加倉資金預估爲6000億。

所以,目前明確的加倉資金,只有不超過15000億左右。

而且,還必須考慮資金屬性,即不同的參與者,風險偏好是不同的。

例如個人投資者,加倉一般跟指數點位正相關,漲得越高越加倉,越敢融資,所以指數越漲到後頭,個人投資者的資金推動作用更大。

而基金,雖然不如個人投資者那般情緒化,但根據過去經驗,牛市發行新產品募集資金數額衆多,而且募集完大市基本在高位,又不能讓資金空置,還有巨大的業績壓力,所以也得硬着頭皮在高位買入。

所以,個人投資者和基金的行爲都是越高越加倉,也是指數漲到4000點、5000點或者更高的關鍵。

而險資,外資加倉會相對理性,如果高位風險巨大,那麼他們會把資金轉到其他地方,所以這些資金的行爲肯定不是越高越加倉,反而是高拋低吸。不要指望他們來擡轎到4000點,他們的買法還是在相對低位介入。

但這也證實了“回調即上車的投資思路”,因爲外資和險資就是這種買法。

最後歸納起來,似乎個人投資者意圖決定了巨大的資金彈性,即他們會不會融資,買股票,買新基金。如果他們願意,根據15年經驗,就會帶來2-4萬億級別巨大的資金量。

這裏不妨再把之前的幾個問題綜合起來:爲什麼16-17年新基金發行量萎縮,爲什麼新開戶數與15年牛市相差甚遠?

看一下以下數據:

也許問題就可以解釋了,住戶部門的貸款/存款4年來上升了近20個百分點,18年的數據,應該更高。

微觀表現就是買房,過去幾年高速發展的房市消耗了居民們不少的存款,而這些存款就是潛在的股市可投資資金。

即使目前的存款額是仍在增長的,存款數目相比15年更多,但更高的貸款增速代表了負債壓力進一步加大,無形中人們的風險偏好已經改變:

如何理解?因爲大多數的人要始終爲房貸留出足夠預備金額,相當於上市公司維持足夠的流動比率,所以敢用來炒股的錢,始終就要比原來少了。

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看,居民的淨資產其實依然沉澱在了房產裏,並且比例更高了,而房地產目前限制交易,導致了這部分淨資產不能容易地轉化爲金融投資資產,導致了上述問題的發生。

這還沒算這幾年P2P的分流效應,P2P的投資額大概也是幾千億左右。

所以說,也許這個潛在的2-4萬億的個人投資者資金,也許就不可能再有15年那麼高了。

但不妨猜想一下,若牛市效應存在,導致個人投資者的情緒高漲,改變了風險偏好,不再預備房貸的準備金,或者放大槓桿融資炒股,那會發生什麼情況?

很簡單,個人投資者的越高越買模式一定導致他們是最後受傷最嚴重的,當存款再一次被消耗,貸款/存款比會進一步提升。那風險會傳導回房地產市場,屆時的房地產市場的斷供風險將大大提升了。相比股市質押危機,這個危機更加可怕。

而個人投資者賣房炒股,大量賣盤衝擊房價,還是一樣的風險。

情況很尷尬了,可以算是進退兩難。

六、結語

目前的A股總市值是64萬億,日均成交額是1萬億,而明牌的可加倉資金大概是1.5萬億左右,對大盤還是有不少的推動作用的。

不過這1.5萬億主要是險資,基金現有資金和外資,都不傻,期待他們大幅拉昇股市很難,這些資金只會成爲下跌補倉的力量。

後面還有沒有大行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投資者願不願意上槓杆,賣房,或者忽視負債,把存款全拿來買股票,買基金。

因爲當下存款餘額依然比14年高,一旦個人投資者進入牛市狀態,就能再提供超過4萬億的加倉資金,大盤新高真有可能。

當然,在這種牛市過後還會發生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客觀的看股市,1.5萬億是可期待的,至於剩下的2-4萬億,還是儘量少點期望吧。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