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記者 崔文官)併購跨境電商失敗後,主營建築工程設計的山鼎設計(300492.SZ)又將目光投向了健身行業,4月9日公司公告稱,擬收購新三板公司賽普健身(430747.OC)80.35%股份以及寧波永尚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等持有的北京賽普3.23%股權,交易金額分別爲21.47億元、8806萬元。

前者的支付方式爲發行股份、可轉換債券及支付現金相結合;後者支付方式爲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同時,公司擬募集不超8億元配套資金。交易完成後,公司將直接持有賽普健身80.35%股份,同時直接及通過賽普健身間接控制北京賽普100%股權。

賽普健身及其控制的北京賽普主營爲私人健身教練技能培訓,其淨利潤規模是山鼎設計的10餘倍,不過山鼎設計此次跨界代價也不菲,兩項資產的溢價分別超過14倍和18倍,此外標的方淨利潤過去兩年暴增,未來增長速度是否能保持有待觀察。

業績瓶頸倒逼高溢價收購

公司公告稱由於標的資產的評估工作尚未完成,經初步預估,賽普健身和北京賽普的預估增值率分別達到1497.98%和1845.03%。而公開資料顯示,賽普健身成立於2004年,是一家專注私人健身教練技能培訓的公司,2016年5月借殼長江機電登陸新三板。

財務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前三季度,賽普健身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14億元、3.87億元、4.41億元,同比增長527.69%、240.13%、68.98%;淨利潤871.54萬元、1.05億元、1.23億元,同比增長1182.06%、1109.23%、41.17%。

同期,標的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爲4534.05萬元、1.66億元、1.51億元。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賽普健身總資產4.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1.83%;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資產2.49億元,較上年末增加59.95%。2016年借殼掛牌新三板後,賽普健身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資產規模、營業收入及淨利潤就已分別增長約4.58倍、2.86倍、14倍。

賽普健身的盈利能力正是此次併購的主要因素,信息顯示,山鼎設計1999年成立於新加坡,次年便在成都建立了在中國的第一家設計機構。目前主要向客戶提供建築工程設計及相關諮詢服務,2015年12月在創業板上市。

但上市至今,公司的業績瓶頸開始顯現,2015年-2017年,山鼎設計的營業收入分別爲1.85億元、1.58億元、1.5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爲0.27億元、0.2億元、0.21億元。2018年開始有所回暖,營收和淨利潤分別爲2.16億元、0.26億,不過仍未達到上市第一年的業績。

事實上,爲了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山鼎設計曾在2017年11月擬斥資11億元跨界收購深圳市薩拉摩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100%的股份,不過最終沒有成行。

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是,截至2018年末,山鼎設計總資產4.03億元,較期初上升3.68%;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所有者權益3.15億元,較期初上升0.16%。體量相差巨大,引發市場對於該交易“類借殼”的質疑。

根據現行的重組管理辦法,創業板企業無法借殼。而且,隨着併購潮的落幕,近年來監管層曾多次表態重點防範“跨界併購”風險。監管部門對於跨界併購比較嚴格,除非上市公司以前有過第二主業,現在的監管思路傾向於不跨界,要不然需要做很多解釋性的工作。

有投行人士指出,“創業板是不能賣殼和借殼的,至於山鼎設計此次是否構成借殼,還要看交易方案,一般如果方案設計合理,實控人沒有變化從程序和規則上市可以的,但究竟有沒有‘借殼換莊’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

私教培訓第一股“曲線上市”

實際上,本次公司披露的是交易預案,最終結論如何可能還需要監管部門的最終結論。山鼎設計公告稱,標的公司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通過併購可以增強公司的長期抗風險能力和長期回報股東的能力。

儘管公司對此次併購表現出了信心,但實際上目前健身行業本身的小衆屬性以及收購的不確定性,都給其未來發展帶來很多不確定性,此前也有A股公司收購健身類資產,但是最終結果都不盡如人意。

2016年萊茵體育(000558.SZ)、貴人鳥(603555.SH)也先後發佈公告,欲收購健身服務類資產,但兩次收購都不盡人意。萊茵體育以現金和股權的方式收購飛馬健身100%的股權,但如今飛馬健身卻陷入了虧損泥潭。貴人鳥擬收購威康健身的消息曾引發熱議,但最終因支付方式和對賭條款等沒有談攏而折戟。最終,威爾士健身被LVMH旗下基金收入囊中。

此外,早在2009年,國內知名的健身俱樂部中航時尚(835623.OC)就曾謀求在剛開閘的創業板上市,但最終無疾而終。2014年,中航時尚再次申請上中小板,也因種種原因被終止審查,不得已於2016年1月登陸了新三板。

上述投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健身市場並不成熟,商業模式大多是預收會員制,現金流好,但存在跑路、超賣的風險。不過賽普健身相對於現有的健身房模式是不一樣,它主要業務爲職業私教提供培訓,有點類似於技術職業技術學校,目前也沒有成熟企業可以參考,未來發展如何有待觀察,不過如果沒有外力藉助容易到達天花板。”

此外還有分析指出,跨界併購重組則面臨很大的風險,諸如整合不達預期以及商譽爆雷等等。雖然正式交易方案中會有不少於3年的業績承諾,但是這也僅僅能夠保證未來3年標的公司的利潤,三年之後仍有待觀察。

對於此次跨界併購以及“類借殼”等事宜,記者致電公司董祕辦,相關人士稱一切按照公司的公告爲準。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