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究」這個詞有幾層意思,判斷是褒義還是貶義要看具體的語境。

我們先來看看「學究」的本意。學究一開始是指科舉中的科目名。

古語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考取明經很容易,三十歲考上都算老;考進士則很難,五十歲考上都算早。明經基本考背,進士則要理解有自己的觀點,學究就是明經里的一科,宋代的時候稱為「學究」,而且根據《含山筆塵》裡面的記載,宋神宗還將考取進士的分為了五等,第一等和第二等叫賜進士及第,第三等叫賜進士出身,第四等叫賜同進士出身,最後一等叫賜同學究出身。

所以你看在這裡,學究其實是個褒義詞。只有有功名的人才有資格被稱為學究。《水滸傳》里的吳用被人稱為學究,就有可能是他曾經考取過功名,別人對他的尊稱。

其實吳用還有一個稱號叫吳教學。注意的是這裡的教讀第一聲而不是讀第四聲,這同樣也是一種稱呼,代表教書先生,其實也是學究的第二層意思,指鄉村教學老師。也是吳用剛出場時的職業或者說身份吧。

不管是學究還是教學,在《水滸傳》里,大家這麼喊吳用,其實說明這裡並不是貶義,相反還是褒義。

「學究」一詞演變到後面,就漸漸成了貶義,也就是第三層意思。指那些頑固不化、窮酸迂腐的讀書人了。

其實說起來這還是和它的本意有關。

在第一段我就簡單的說過了,學究是明經的一科,而明經基本上就是死記硬背,沒有發揮的餘地,選擇考明經而不考進士的人大多是沒什麼才氣的,所以才會對靠進士缺乏信心,畢竟進士出身的人前程要光明的多,放著出路多的不選選出路少的,那必然是自身條件有限,就像北大的蔣夢麟和陳獨秀同是清末的秀才,但是蔣夢麟是策論秀才,陳獨秀是八股秀才,所以蔣夢麟自覺比陳獨秀矮一頭,就是因為八股秀才比策論秀才難考,明經和進士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說類似「學究」這樣有歷史淵源的詞,沒有什麼絕對的貶義和褒義,關鍵還是得看語境。很簡單,我們現在常用的「粉墨登場」一詞常見於貶義,但是當它回歸他的本意時就無所謂褒貶了。「京劇演員們粉墨登場。」這一句就是用的本意,這不能說是貶義吧。

以上。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回到這個問題之前,還是先說說學究這個詞的來歷吧。

在學究這個詞剛出現的時候,其實他是作為一種專門名稱行業術語的,雖然和讀書有關係,但並不是指的讀書人。

學究一詞出於唐代科舉。大家知道,唐朝科舉分為進士科和明經科。而明經科又細分為五經、三經、二經和學究一經這幾種,區別就是弄懂弄透了五經中的幾經。至於不知道五經是指什麼的,可以百度查一查。單純從字義上來說,學究一經指的就是學通了一部經書。

當了宋朝,學究就開始跟讀書人的身份掛鉤了。宋神宗時期改革科舉制度,取中的進士分為五等,第一等和第二等賜進士及第,第三等賜進士出身,第四等賜同進士出身,第五等也是最後一等賜同學究出身。

和進士一樣,學究也開始作為書生的一種稱呼在民間廣泛流傳起來。不過和進士始終作為非常優秀的讀書人的代稱不一樣的是,學究逐漸開始有了貶義。大家逐漸把那種讀死書食古不化的人稱為老學究,就像李白詩里提到的「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那種人一樣。另外,一般被稱為學究的人,文化水平都不會太高,這些從村學究這詞可以看出來。

其實,在水滸傳這本書中,我也確實沒感受到吳用智慧如何高明,感覺這人老出簍子的,和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簡直沒法比。

所以,對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貶義多餘褒義。

感謝閱讀,敬請關注!


吳用,取邪音,無用,這個人除了奸詐,好象不起大作用,施耐庵將他安位天罡星第三,天機星吳用,又稱吳學究,學究是現在博士研究生級別,通觀了水滸傳,吳用好象不夠學究資格,宋江被毒死,吳用沒想為宋江報仇造反,竟無能地弔死在宋江墳前,根據這一點,學究是施耐庵貶低吳用。


學,文化,究,研究,對高端文化的創新。

各位師友,不知什麼原因,最近幾天為師友們的點贊都失效了。


這應該是個職業稱謂吧?就好像現在的中小學教師,我們都稱其為老師,個人見解,不值一提。望各位高人指點!


教書匠,有點學識的書生。而我們卻看到了吳用陰險小人的嘴臉。


學究,有迂腐書獃子的意思,當然是貶義,事實上吳用在梁山無發揮什麼作用,宋江接受招安他附和著,一個隨波逐流、毫無主見的傢伙


學究是出自唐朝時期科舉的一種稱號,學究是其中學習五經的一種學子,能稱謂學究者則是精神一經之士,但通常來說學究是指那些迂腐淺陋眼光短淺的讀書人,《水滸》中的無用就是其中一位了。


學究說白了就是教書先生,也就是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學生。


「學究」指迂腐淺陋的讀書人,是貶義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