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之戰,柴榮以他天才的表演,告訴我們:什麼叫果決!

趁他死,要你命,志在滅周的北漢

郭威去世,柴榮即位。北漢劉崇大喜,立刻聯絡契丹,「叔,侄兒和後周那些反賊不共戴天,以前郭威善於用兵,我們還忌憚三分,現在蒼天有眼,郭威死了!請叔叔幫侄兒一起出兵,滅了後周,恢復我漢家天下!」

隨後,契丹、北漢合軍,一起南下!

這次南下,北漢的意圖很明顯,不是為了攻城略地,而是為了直奔開封,滅周復漢!

他在潞州擊敗了北周名將李筠,卻不貪攻城,直奔澤州而去,試圖出天井關,直入中原,一舉滅後周!

被看輕的柴榮

後漢的國力遠遠弱於後周,此時如此囂張,不是沒有理由的。他確實看不起柴榮。

柴榮,在即位之前,雖然也擔任過節度使、樞密使之內的職務,本人也是善於騎射,但卻長期以治政、參謀聞名,放在五代十國這個老兵油子滿天飛的時代,確實欠軍事經驗。

果然,不但劉崇看不起他,連後周自己的臣子也不怎麼看好柴榮的軍事能力。

當柴榮決定親自出征時,五代的不倒翁、活化石、老混子馮道就直接懟了上去。

馮道:持重,陛下就不要去親征啦!

柴榮:親征怎麼了?唐太宗李世民不就以屢次親自出戰,平定天下的嗎?

馮道:你是唐太宗嗎?

馮道作為五代的不倒翁、老混子,可不是說話不知輕重的愣頭青,都敢這麼懟柴榮,可見群臣對柴榮的軍事能力是有多看輕!

而在柴榮出兵後,也聽到過一些將領私下嘰嘰歪歪!

胸有成竹的「冒失鬼」

柴榮是個有主見的人。擼了馮道的官職,斬了幾個嘰嘰歪歪的將領,從大梁出兵,一鼓作氣,直奔山西!

可是,進軍時,柴榮至少有兩個決策在別人看來是有些冒失的。

此時,後周的國力、軍力是佔據優勢的。可是,前提是要集合各地軍隊。但柴榮的兩個決策卻使自己看起來浪費了兵力優勢,導致在決戰戰場上兵力不足。

1、柴榮並未集結各路大軍,就直接衝過了天井關,接近戰場!

2、隨後,在初步與後漢軍接觸後,又在後軍劉詞還沒有到達時,就率領前軍猛進,提前展開決戰!不僅如此,在決戰前,又分兵埋伏到北漢軍後路,準備截斷北漢軍,一舉殲敵。

果然是冒險嗎?

這似乎更是柴榮的深謀遠慮。他的兩次冒險,使自己在開戰前,就立於不敗之地。

1、河東戰場的地形我們不多說了。但天井關卻是當時北漢進軍中原必須經過的孔道。

柴榮的快速進軍,過天井關,即使在高平作戰不利,又能從容退守險要,隨時監視敵軍。

而如果柴榮集結大軍在進軍,北漢不敢與後周決戰,或許據險而守,分兵攻取澤、潞。而澤、潞是中原之屏,丟失這兩地,北漢對後周的威脅將接近當初李存勖前期的晉軍對後梁軍的威脅!

2、正如擔憂者所說,世宗初即位,人心不穩。此時,如果不阻擊北漢於邊境地區,放敵深入,後果不堪設想!而如果委派將領去抵抗呢?柴榮對義父郭威怎麼當的皇帝印象還是很深刻的。

3、劉詞軍確實還未抵達戰場,但此時如果他不積極進取,放北漢軍後退,則周軍將進退兩難,或者無功而返,或者在敵軍主力尚存時進入太原一帶作戰!戰局將更加複雜。

一句話,柴榮,要的就是決戰於邊境!

致命的列陣

北漢軍初與後周前鋒交戰時,一度退了一段。

可劉崇見柴榮兵少,又來了精神,列陣迎敵!

此戰中,雙方的列陣,對後來戰事的發展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聯軍的列陣:契丹叔叔領右軍、劉侄兒領中軍,猛將張元徽領左軍。

後周軍的列陣:李重進、白重贊領左軍,史彥超領精騎居中,樊愛能、何徽居右,柴榮自己帶著張永德的禁軍在後。

預備隊在此戰中的作用,將顯得淋漓盡致!

叔侄抬杠

看到後周軍的陣容嚴整,契丹楊袞認為:這是強敵,不可輕易出擊!

劉崇則顯示出了勇氣:叔,您不願意打就先不打,就眼前這麼點後周軍,我們自己就夠了!

就在劉崇懟完契丹叔叔後,風向轉變,由東北風轉想南風。

樞密使王得中認為,風向不利,不要進攻!

劉崇笑了笑,回頭對將士們說:兄弟們!這一仗,我們不但要送周軍這些反賊去見郭威,還要讓契丹這些狗日的看看我們漢軍威武!

垃圾後周將領,右軍男兒齊解甲

北漢的自信,不是沒有理由。先出陣的張元徽確實是個猛人!只見這哥們策馬而出,大軍蜂擁而從,聲勢震天,宛如鬼神一般,令人不寒而慄。

受死吧!凡人!我是死神!

接戰不久,後周的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被死神嚇破了膽:我日,還有這樣的死神?算了,柴榮是個垃圾,肯定今天會死在這兒了,不管了,我們先撤!

於是,帶了騎兵逃走了。

將熊熊一窩,主將垃圾,士兵也不幹了。騎兵兄弟跑了,咱步兵還打個毛?紛紛放下武器,跪倒在地,投降了!

決死激戰

看到右軍兄弟這麼奇葩的表演,後周軍一時被雷倒了。

身先士卒,勝過千言萬語。

但柴榮沒有被雷倒,只見他招呼都不打一聲,只帶了少數親兵,徑直衝向張元徽軍!

此時,後來的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此時正在禁軍中擔任宿衛將,他對將士們大聲呼喊:陛下都不懼生死,親自上陣了,我們當大兵的難道還能安安穩穩地混著嗎?

一時,禁軍軍心大振!

接著,趙匡胤對張永德說:敵人前面的勝利太順利,現在軍心驕狂,如果我們奮力反擊,一定能取勝!您的軍隊多擅長左射,我建議您領軍居右,我領軍居左,我們左右並進!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滄海橫流,方見英雄本色。趙匡胤激勵將士!

於是,趙匡胤等人各率兩千軍分路猛擊張元徽側翼。趙匡胤一馬當先,帶隊衝鋒,大聲呼喊,周軍軍心大振,無不奮勇爭先,銳不可當!本欲趁勝鎖定勝局的北漢軍開始陷入苦戰,士氣漸漸低落。

此時,內殿直夏津馬仁瑀也大呼:天子都親自上陣了,還要我們當兵的幹什麼?於是,躍馬大呼,連射數箭,連殺數十人!周軍士氣更振,紛紛不要命地衝殺起來!

而殿前右番行首馬全乂則拉住一頭往前沖的柴榮,陛下, 敵軍已經搖搖欲墜了,您和您的馬兒慢慢走,放鬆地看我們的表演吧!說完,率領數百騎兵徑直殺入敵陣,對搖搖欲墜的北漢軍陣發起了猛略衝擊!

死神的落幕

此時,禁軍勇猛的衝擊,讓劉崇看到了機遇!禁軍這麼猛,柴榮一定在這裡!抓住他,一了百了!

他令人嘉獎張元徽,並對張說:柴榮一定就在你對面。上吧,死神!

張元徽這樣的猛將當然不會放過這種發財的機會!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就能吹一輩子,老子直接取了帝王首級,讓後人敬仰我!

於是,張元徽在搖搖欲墜的北漢軍中逆襲而出。你柴榮親自沖陣能挽回敗局,老子也能!

可是,弓箭如蝗蟲一般密集的戰場上,要建功立業。沒有運氣,什麼也別說!

柴榮吉人有天象,子彈打中他以前會拐彎,你張死神就沒這運氣啦!

張死神衝出來還沒喊兩嗓子就被射下馬來,被殺紅了眼的禁軍將士送去見真死神了!

大追擊

張死神都掛了,還打毛?北漢軍士氣崩潰,接連敗退,劉崇連續揮舞軍旗都無濟於事。無可奈何之下,劉崇往右望去:叔叔,救救···

可是,哪兒有什麼叔叔?契丹叔叔被劉崇摳死了,又覺得後周不好惹,直接撤軍了。好侄兒,你那麼牛逼,自己解決吧!

無可奈何,劉崇撤了!

可是,劉崇也是個狠人,他組織了手中剩下的萬餘人,阻澗而陣,試圖壓住陣腳,收攏散兵,再圖後舉!

此時,後周也是激戰一日,疲勞不堪,要過澗決戰,有些吃力。正好,劉詞的後軍趕到了!

原來,劉詞軍緊趕慢趕,沒有趕上決戰,還遇到了樊愛能的敗軍,老樊親切地慰問了後軍,告訴劉詞,撤吧,柴榮垃圾,干不過劉崇!

劉詞沒搭理他,快馬加鞭,總算追上了!

人馬齊了,那還說什麼?沖吧!

他們一舉擊潰了北漢的殘軍,一路追殺到了太原城才返回!

此戰中,柴榮向我們展示了果決的力量!

即使自己經驗不豐富,別人也都不看好他,他卻自信地依賴自己的勇氣和判斷,果毅迅捷。

同時,他近乎瘋狂的舉動,卻都穩妥得當。

柴榮搶出澤州以北,使自己進退有據;而北漢只能一敗回到太原城。

柴榮列陣時自領預備軍,使得後周軍在危急時刻能側擊敵軍,反敗為勝;而北漢軍則在被逆轉後只能迅速崩潰!

用兵果決,果決到近乎冒險,除了柴榮心心念念的李世民,就是柴榮本人了!

果決的柴榮,生命短暫,宛如流星。但是,他給趙匡胤留下了一個充滿盛世希望的帝國,也深深地激勵著我們:自信率直、果決而行,不論別人看好或看壞!

願君如柴榮一般,不糾結過去,不擔憂未來。果決而行,開創未來!


柴榮,是五代時後周皇帝。他本為郭威養子,後來郭威建立後周,當郭威駕崩後,柴榮繼位為帝。柴榮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可謂是國強民富。曾打敗後蜀,取得秦州、鳳州等地。又敗南唐,取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又曾北破契丹。柴榮可謂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然而他卻在三十九歲時就離開了人世。

在柴榮在世時,他和別的勢力發生的戰爭有很多,其中著名的就是高平之戰。高平之戰時後周和北漢、契丹之間的戰爭。當然結果是柴榮的後周大獲全勝。

後周在此戰的勝利,也當時是有很大影響的。之後柴榮就任用賢能、南征北戰,消滅割據勢力,這為以後趙匡胤建立北宋時統一割據勢力奠定你基礎。

那柴榮在高平之戰中,是如何把北漢和契丹打敗的呢?

在後周太祖郭威去世後,柴榮繼位為帝。當時北漢認為後周天子剛繼位,又值喪期,是最好的滅周時機,於是北漢就聯合契丹一起攻打後周。之後北漢和契丹聯軍士氣很高,並還想一舉消滅後周。

柴榮接到戰報後,根據當時的時局,他知道此戰的重要性,為了鼓舞士氣,於是他就親征,率大軍抵抗北漢和契丹的聯軍。

因為柴榮的親征,所以他受到將士的愛戴和歡迎。後來因為柴榮部署得當,而北漢又覺得後周兵少,故而有輕敵之心,最終後周軍在柴榮的帶領下,浴血奮戰下,取得了高平之戰的勝利。

高平之戰後周的勝利,也是五代十國時期,中原王朝由弱變強的開始。故而此戰也是五代十國時期非常重要的一戰。


周世宗柴榮繼位不久,北漢開國君主劉崇聯合契丹乘機南下,意圖打擊後周的力量。高平之戰,就是北漢、契丹聯軍與後周在高平一帶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

戰前據說契丹原本準備出兵六萬,詐稱十萬,其實只來了一萬多騎兵。而劉崇也謊稱傾國出動七萬人,實際只來了三萬。聯軍來勢兇猛,後周邊城將士阻擋不住,向南撤退,固守潞州。 此時周世宗御駕親征,劉崇不想在潞州糾纏過久,就繞過潞州繼續向南挺進,迅速來到澤州附近。在澤州東北的高平縣,雙方軍隊相遇。

然而周世宗也只帶了兩、三萬人馬。戰鬥剛剛開始,後周的右軍統帥撒腿就跑,一千多步兵當場投降。情勢萬分危急,親兵將領趙匡胤振臂一呼,率領兩千步兵,奮不顧身地殺入了敵陣。碰巧風向翻轉,塵土飛揚,聯軍兵士視線受阻,周兵士氣大振,一鼓作氣大敗北漢兵,契丹隊伍見形勢不對,轉身就逃跑了。

這場戰役周世宗大獲全勝,中原王朝從此由弱轉強。

------------------------------------------------------------

本人原創,侵權必究。圖片來自網路,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柴榮繼位後不久,北漢皇帝劉旻聯合遼國乘機南下,打算乘後周內部未穩定,打擊後周的力量。二月,遼國派耶律敵祿率騎兵萬餘及步兵五萬餘人,到達晉陽城(在今太原市境),兩軍會師晉陽,一路攻上潞州(今長治)。北漢主劉旻親領中軍,張元徽領左軍,耶律敵祿為右軍,陣容嚴整。後周昭寧節度使李筠派部將穆令均率領兩千人馬迎擊。穆令均中伏被殺,損失千餘人。李筠退回潞州。

柴榮決定親自領兵抵抗北漢的進攻。耶律敵祿觀察了後周軍的陣勢和軍容,認為後周軍強,不可貿然進攻。劉旻卻不以為然,命張元徽率領東軍先進攻。後周的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怯敵,一戰即潰,有上千步兵投降。在高平之戰中柴榮冒著矢石親臨戰場,一開始戰事不利,後周軍右翼潰退的情況下扭轉戰勢,擊潰了北漢軍隊。張元徽的戰馬被射倒,被後周軍斬殺。戰後後周軍隊乘勝追擊,一直攻到太原。三月二十三日,周世宗率軍暫屯潞州(今山西長治)。

戰後,周世宗將樊愛能、何徽等七十餘名將校斬首,以正軍法。此役趙匡胤表現出色,升殿前都虞侯,得以迅速崛起,成為柴榮日後倚重的大將。


高平之戰是柴榮繼位以來第一次大戰,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大戰。此戰之後他的權威在後周便建立起來。

此戰使柴榮在之後的施政、整軍之時,少了很多阻礙。讓柴榮成為五代第一名君,有了第塊墊腳石。那柴榮到底是如何在高平之戰中把契丹和北漢打到沒脾氣的?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組成:

①實力差距

②皇帝格局

③決心與勇氣

一、實力差距

1.北漢地小人口也少,支持不了太大的軍事開銷。每一次的大戰都是,在拿北漢國的命運做賭注。有一次大敗就有可能,會產生被滅國的危險。

2.再說契丹雖然是為北漢助戰,其實就是撈便宜的。撈不到就走了,不會為北漢出大力的。畢竟北漢才是戰事發起的一方,若契丹出大力的話,直接契丹自己就發起戰爭了。哪還要北漢分利。

3.而後周不同,後周雖然倉促出兵,但實力與北漢的舉國大軍,實力相差並不大。並且後周所擁有的,是中原的半壁江山,地大物博人口也多。敗一次兩次也不傷根本。

總結:由此可見北漢與契丹聯軍,被打的沒脾氣,是非常正常的事。

二、皇帝格局差距

1、北漢皇帝劉崇的格局,從內政、用人、發動高平之戰就可看出。

①內政是實力的源泉,但北漢並沒有突出成績。

②用人方面劉崇手下有提意見的大臣,他說的話不合劉崇胃口,就被直接殺了。

③發動高平之戰他認為是機會,而真正的機會應該是治國理政。比如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

2、後周世宗柴榮的格局,從內政、用人、應對高平之戰也可看出。

①內政方面他在繼位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新政,使國家富強。

②用人方面,馮道曾經三次當面對柴榮,說柴榮這個不如唐太宗,那個不如唐太宗。最後柴榮氣極敗壞之下,只是去後宮消消氣,這事兒就不了了之啦。

③高平之戰對柴榮而言,是很好的機會。柴榮藉此戰建立了皇室的威望,改革內政、整治軍隊,最後成為五代第一名君。

總結:由此可見北漢劉崇,與後周柴榮的差距。柴榮能打的他沒脾氣,是自然而然的事兒。

三、決心與勇氣的差距

1.北漢劉崇在眼看要吃敗仗時,劉崇的第一反應,就是逃命。並且還迷了路,可見都慌成了什麼樣子。

2.契丹在看到北漢要吃敗仗時,直接撤退了。

3.後周柴榮在看到後周軍,要吃敗仗時,不退反進。他以皇帝之尊,直接衝上前線,最後還反敗為勝啦。

總結:打仗沒決心與勇氣必吃敗仗,而北漢劉崇被打的沒脾氣,是應該的。

綜上所述:北漢皇帝劉崇,在實力方面、皇帝格局方面、決心與勇氣方面,都不如後周皇帝柴榮。所以柴榮在高平之戰中,把契丹和北漢打到沒脾氣,是理所當然的事兒。


柴榮親征,他全身披掛冒著矢石催馬在陣前督戰。北漢劉崇輕敵,自以為有兇悍的遼軍相助,沒把後周軍隊放在眼中。柴榮斬殺了怯敵不前的後周右路軍兩個統帥樊愛能、何徽及其他們手下七十餘名將校,而趙匡胤、張永德等後周將領奮勇殺敵。當時戰場上還突然出現了有利於後周軍隊的南風。

此戰關係後周的存亡,趙匡胤與趙光義憑著柴榮打下的堅實基礎,才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天妒英才!如果再讓柴榮活二十年,那麼不可能有宋朝出現了!中國歷史必將被改寫!


高平之戰

發生於後周顯德元年,即公元954年。是後周與北漢和契丹聯軍之間,進行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同時也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為重要的一次決戰。高平之戰以後周的大獲全勝告終,是中原王朝對草原民族,由弱轉強,反敗為勝的里程碑。

唐末李唐皇權衰微,朝庭歷經動亂,終於轟然倒下。隨後進入五代十國,天下紛擾。後梁、後唐、後晉相繼通過各種手段,得到天下。要說最無恥的,當屬後晉太祖石敬唐,為了取得天下,竟認契丹為父,割讓幽雲十六州土地給契丹,從此以後,中原王朝失去了天然屏障,草原鐵騎可以縱橫馳騁,中原百姓飽受其害。

後周顯德元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去世,柴榮繼位稱帝,史稱周世宗。柴榮起于軍武,熟于軍事,雄才大略,欲結束五代動蕩局面,一統天下。

北漢主劉崇聞郭威崩逝,大喜過望。他以周有喪事,天子新立,無力征戰,正是興兵滅周的好時機。隨遣使契丹,自稱「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後周。

顯德元年二月,契丹大將楊袞率軍十萬,抵達晉陽。北漢以大將張元徽為將,領兵三萬,進逼後周澤洲、潞州。擊敗澤潞節度使李筠,聯軍圍困潞州,大部隊長驅南下澤州,企圖一舉滅亡後周。周世宗得警,決定御駕親征,北上迎擊契丹北漢聯軍。

三月十日,後周軍出大梁。分左右兩翼,騎兵局中,周世宗親領禁軍與聯軍對峙。

後周先與北漢契丹聯軍,在巴公原發生激戰,後周旗開得勝,北漢兵受挫。然而後周兵少,處於劣勢。北漢劉崇見周兵不多,驕矜輕敵。命張元徽進攻後周,交戰未幾,契丹軍退出戰場,觀望不前,欲收漁翁之利。

後周右軍指揮樊愛能、何徽一戰即潰,倉皇逃跑,陣腳大亂。周世宗柴榮見情勢危急,領親兵督戰於後。後周勢氣大振,宿衛將軍趙匡胤,禁兵將領張永德二將齊出,各率精兵,左右夾擊,以死拼殺。世宗親臨督戰,士氣大振,人人奮勇爭先,局面很快轉危為安。戰陣之上,斬殺後漢先鋒張元徽。北漢士兵見主將陣亡,陣腳大亂,大敗後退。契丹楊袞軍按兵不動,後周亦不追,全軍而還。後漢主劉崇狼狽逃竄,次年憂病而死。

高平大戰,後周軍取得全勝。此戰關係後周存亡。在右軍已潰的危機時刻,世宗親自出陣督戰,極大的鼓舞了周軍的士氣。若非如此,戰局必將無法挽回,歷史都將會改寫。

此戰之後,後漢式微,契丹暫退,北方短暫安定,為後周安定繁榮贏得寶貴時間。此後,周世宗選賢任能,南征北戰,掃平割據,為北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