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是部值得看的電影,最不被生活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

說不清為什麼,我特別喜歡看片中的演員們穿軍裝,特酷。

影片一開始,一場大雨,何小萍(苗苗扮演)在劉峯(黃軒扮演)的帶領下走進夢寐以求的文工團,眼前的劉峯為人熱情,笑聲爽朗,也引得她不斷把目光停留在他身上。只不過,在何小萍剛剛加入文工團的時候,或許有些事情已經註定,她註定融入不了這個集體。

卑微的出身,以及那一身淳樸氣息,夾雜著洗不下去的汗味,讓她成為被其他人嫌棄的對象,更無法擁有一個專屬的舞伴。一系列的偷穿軍裝事件,以及那次洗衣服事件,都讓她顏面盡失。而她成為了所有女兵孤立的對象,以及所有男兵不願意擁有的舞伴。

但是,劉峯是個例外。劉峯帶著她一遍遍的練習舞蹈動作,旋轉、迴旋,好像世界上就存在這樣兩個人一般。我相信,何小萍在劉峯接她來的第一天,應該就是對劉峯有好感的,劉峯善良、熱情、更擁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他悄悄的告訴她,家庭成分的事情不要對別人說,二他也不會對別人說。那時候的何小萍,相信心裡一定對劉峯充滿了感激。

何小萍從來都不是閃閃發光的人,她沒有林丁丁(楊採鈺)的美貌,也沒有郝淑雯(李曉峯)殷實的家境,更沒有穗子(鍾楚曦)那般人見人愛。在剛來文工團的時候,她的內心閃爍著想要成為主角,出人頭地的火焰,卻一次又一次在現實的蒼白中熄滅了熱情。就好像淋了一場傾盆大雨,那明亮的火焰也慢慢消失殆盡。

她對劉峯的情感日益加深,想必是因為在所有人嫌棄她,不願意做她的舞伴時,劉峯挺身而出,勇敢的站出來做了她的舞伴。但是她忽略了,那個用電爐子給林丁丁煮麵的劉峯,那個在排練時永遠無法將一往情深的目光從林丁丁身上移開的劉峯。以及那個腰受傷也要把名額讓給別人的劉峯。劉峯對她的好,只是出於戰友之間的情誼,對林丁丁的好,才無法複製。

在劉峯被林丁丁誣告的時候,他那平日裏的英雄形象毀於一旦,在所有人都唾棄、看不起劉峯的時候,是何小萍站出來主動為派去前線的劉峯送行。她心裡是有多捨不得劉峯離開啊,而現實卻無法扭轉乾坤。「最不被生活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她和劉峯都是不被生活善待的淪落人。那個工於心計又嫌貧愛富的林丁丁辜負了劉峯的一腔熱忱。何小萍也開始對這個集體漸漸失望。

面對近在咫尺的B角機會,她可以說不要就不要,任憑分隊長怎麼勸。她對文工團徹底失望,也申請去了前線戰地做了一名醫護人員。我相信她就是想要距離劉峯近一些,再近一些。在面對無數生離死別與鮮血淋漓的戰爭場面之後,她原本就脆弱的心漸漸麻木。

此時的劉峯也在前線奮勇前進,他甚至幻想著自己成為一位真正的英雄,這樣他的故事就能被寫成歌詞,被一位叫林丁丁的女高音歌唱家歌頌。在看到這裡我實在是有頂無法理解林丁丁究竟哪裡好才能讓劉峯如此癡迷,但是換個角度想想有時候喜歡和迷戀一個人或許是沒有理由的,更何況林丁丁聰慧、有野心,成天想著如何入黨、如何進步,而且長得非常漂亮,想必這些都是讓劉峯喜歡的。

此時在前線的何小萍想必內心也是備受煎熬吧,她的生活如同一潭死水般平靜。但是我相信,她對待劉峯的感情依然如同當初,而在每天面對不同的生離死別,也讓她的心靈感受不到一點溫情。

因此,她終於在巨大的壓力下精神崩潰,甚至發瘋,在與文工團成員重逢的時候,她已經徹底認不出人來,也如同發瘋般的跑到操場上面跳舞,但是,我卻覺得她的舞蹈跳得格外唯美,又夾雜著一點悽涼,也算是終於實現了所謂的主角夢想。

劉峯是個好人,他最後依然來看望了已經顛狂到連他都認不出的何小萍。「小萍,我是劉峯,你還記得我嗎」,看到這裡的時候我突然很想哭,劉峯和小萍的結局終究是被畫上了一個既老套又悲傷的註腳。

這部電影名為看了兩遍,感觸最深的有幾處,一是何小萍被孤立的悲哀無助。二是她對劉峯那種隱藏在心裡無法傾訴的情感,三是已經瘋了的何小萍在眾目睽睽下翩翩起舞。

如果劉峯能夠讀懂何小萍的心,如果何小萍能夠勇敢一些邁出那一步,該有多好。


《芳華》,雖然不是很懂那個年代,但是挺感動。

這部電影,帶給我很多淚點,眼睛洗的夠徹底。

《芳華》應該也算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怎麼說呢,《芳華》是今年來較少展現文工團的電影,加上年代特殊,能夠拍出這樣的情懷,實屬不易。

影片呈現出來的故事,也不是傳統故事定義的那樣順利。在何小萍的人生中,前半段的不順,後半段的坎坷,僅僅是在結尾與劉峯有一個相對不錯的結尾,故事的真實感很強烈,原著和劇本是嚴歌苓,首先她的經歷為劇本加了很多分,再加上馮小剛曾經也是文工團的一份子,拍攝過程中的真實感就更不用說了。再者,影片中演員的演技還是值得一提的,幾個女演員雖然並不是經驗豐富,但是劉峯的扮演者黃軒的演技一直都很吸引人,觀眾隨著劉峯的視角在走,以這個人物的變化來感知時代的變遷和故事的發展。劉峯這個人物立起來了,就能體會他的內心世界,明白他前後的情緒變化,能懂他在醫院拉著小萍的手默默流淚的那份酸楚,能理解他斷了隻手在聯防隊和人無奈爭執發怒的卑微。最後,影片最後呈現的效果非常不錯,非常能夠打動人。

《芳華》沒有激烈的場面鏡頭,一點小的細節就足以讓人感動。唯一能冠以芳華逝去之名的人,就是我們的何小萍,這種情感很讓人感動。可以看出,馮小剛非常想把故事講好,旁白也是說了一段又一段,生怕別人不明白。場面很宏偉,人物很複雜,線索很多,背景很深,但是主題不夠鮮明,藝術是感性的,是講究情感的,如果所有的一切,只是感慨,只是陳述,只是反映,我覺得還遠遠不夠,我們要的是真情,只有真情纔能夠打動人。

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感的動人,所以,這部《芳華》算是一部優秀的電影。


馮小剛的《芳華》,許多人看完都哭了。哭過之後,拿現代主義批評說,觀眾已經被導演縫合在意識形態當中。你會覺得文革很美好,包容,溫暖,陽關燦爛,充滿女性身體的柔姿和洗澡水的味道。

《芳華》都以悲情為主。

一部電影止於悲情怎樣?

米蘭。昆德拉說過:

「人不能沒有情感,但是,一旦它們本身就是被尊重的價值觀念,真理標準以及各種行為的正當理由時,它們就變得令人恐懼了。最高尚的民族情感隨時可以為最醜陋可怕的東西辯護,而心中充滿了抒情激情的人以愛的神聖名義犯下種種暴行。

當情感取代了理性的思考時,它們就成為缺乏理解和不寬容的基礎,就成為如卡爾。榮格所說的「獸性的上層結構」

《芳華》怎麼改才能稱為好電影? 其實質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怎麼合理化。邏輯化,而不是胡編亂造,第二。怎麼加入理性的思考,更符合文革實際。

改動如下:

1,視覺上一定要調整,不能都是那麼陽光燦爛的日子。連開始的雨天也那

麼溫暖。整個影片色調以暖色調為主,暖光充斥著很多場景。

文革作為中國人的悲劇劇場,但凡有點良知,不能像姜文,馮小剛這樣不負責任。他們個人因為家庭很好,是文革的受益者,他們可以敞開嗓子喊文革好,可對於全體中國人來說不然。

我做出的調整是整部電影只有在劇場,那個虛幻的環境下才有溫暖的光,其餘場景現實生活和劇場外空間,必須以冷光,冷色調為主,氣氛追求安東尼奧尼紀錄片《中國》。這是一點。這等於說,這些人只有在做夢的時候才能看到光明。,

2,何小萍是通過和革委會主任肉體交換,偷改了人事檔案,才來到了部隊。那麼此後她再偷別人軍裝就可以理解,否則,以何小萍現在的身份,唯恐節外生事,纔不敢剛到一個地方就偷穿人家軍裝,她沒那個膽。

3,蕭穗子父親是 蕭穗子當兵過程中被打成右派的,文工團領導知道消息後, 蕭穗子面臨被開除的命運, 蕭穗子找到領導,說我什麼臟活都能幹,我可以掃廁所。 我已經和爸爸劃清了界線,千萬別開除我, 蕭穗子給部隊領導跪下,然後遞出和父親劃清界限的書。是咬破手指頭寫的血書,上寫「打倒打倒反動分子 蕭某某( 蕭穗子爸爸的名字)」

4, 蕭穗子聽到父親平反,那麼歡快的表演一定要改:只是一驚,然後木然,到個沒人的地方再哭

5, 何小萍的照片換成小的,別你媽弄成清華紫光印表機出來的大照片,那個年代,何小萍不可能有經濟能力買那麼大的照片,何況是寄給勞改農場的,一定是小照片。

6文工團成員接到通知,說要陪領導跳舞,跳完舞有魚有肉喫。領導鄭重其事的說:黨考驗你們的時刻到來了,組織考驗你們的時刻到來了。大家爭先恐後抹口紅,然後讓隊友看好不好看。回來後,有人得到了勛功章。

7,聽鄧麗君歌曲的場景要改。我查了下資料,鄧麗君起初是民間走私進來的,開始在一些地方流行,但是官方對鄧麗君歌曲的定義是:黃色歌曲。所以大大方方在部隊那麼聽鄧麗君純粹扯淡,一定是偷偷摸摸的聽,既然是偷偷摸摸聽,那麼作為出身不好偷改檔案的何小萍,為了立功,肯定偷偷向上級彙報有人偷聽鄧麗君。為此她立功,而劉峯被處分。罪名是深受資產階級精神污染,享受靡靡之音。鄧麗君歌曲裏沒有戰鬥聲,革命的警惕性在哪裡?

8,既然反對鄧麗君,那麼文工團的演出內容裏,一定有個壞蛋,因為那樣纔有鬥爭有革命的煽動性。這樣可以把鬥志昂揚的革命劇和人間煙火鄧麗君做個對比,說明那個年代人性的泯滅。這樣舞臺和現實的不同表現,儀式感的突出和強調,以及荒誕氣氛的營造。是好導演都最喜歡做的。你看賈科長的《站臺〉開始,多棒!

9。加入年長的舞蹈隊隊長跳舞的戲。哪怕跳不起來,也有藝術的衝擊力,誰沒有過青春?這是對比寫法。給她設計一個看門老頭當愛人。老頭沒事就來看她們排練,還動不動就哭,可是毛死,他居然沒哭,還笑。舞蹈隊長嚇得再也不敢讓他來排練場。

10。越戰戲全部取消。這種買殘很惡劣,無助於人物刻畫,人性的描繪。

直接寫若干年後。文工團撤銷,拍幾個文工團演員自尋出路的戲。比如有的去了街頭戲院野班子什麼的。從正式舞蹈到只會扭扭屁股就能掙錢。

11。開始近乎4分鐘都是鍾楚曦的舞蹈,我以為導演用錯了地方,這應該是林丁丁跳舞的戲,然後是劉峯的各種眼光追隨。如此,後面 劉峯抱林丁丁纔有依據。 電影裏交代人物關係最省事的辦法就是拍目光。拍視線交流。林丁丁為什麼拒絕劉峯,一是劉峯受到過處分,二是家裡沒當官的,乃一介平民。 林丁丁喜歡有高幹背景的陳燦,但礙於隊長也喜歡他,無法下手。所以追求者多成了她煩心的事。 ( 林丁丁動機必須說明,否則無法服人)

12,取消何小萍洗澡戲,別調戲男觀眾,如果拍就來個全裸,哪怕背影都成。遮遮掩掩沒有依據,難道 蕭穗子是近視眼才那麼模糊?尼瑪,乾脆學日本A片打馬賽克得了。還有何小萍那種出身,進了洗澡間還使勁轉圈?讓誰看?這是老男人的意淫!

13,有人問,那洗澡戲取消了,青春有關的性意識怎麼寫。A杯墊乳罩是種寫法,但鏡頭太多,一兩個無言的即可,馮小剛不知道簡約,此外還可以讓他們翻閱男明星畫報,牆上貼男明星畫報,以前牆上貼戰士拿槍保衛「前門毛」,現在換成了男明星。

14,影片運動攝影光顧著敘事,忘了情感氣氛的營造,比如,開始 蕭穗子送餃子的戲,這場戲的任務還有一個是把劉峯和林丁丁示好也聯繫在一起,這是兩種情感,不能用一種運動速度來寫。這種速度也不對,光記著敘事,結果感情效果打了折扣,按 蕭穗子那種人,家庭背景不好,做人壓抑,送餃子肯定經歷掙扎的心理過程,這和劉峯向林丁丁示好不一樣。是兩種感情速度,那你一種攝影機速度不是削減了人物的複雜心理?與此類似,後面 蕭穗子要聽陳燦吹號,產燦說撒尿那一個長鏡頭也存在這個毛病。把複雜人物心理全部扁平化了。長鏡頭要會用,它不能勻速使用,該慢則慢,該快則快,該停則停。這個鏡頭不能一鏡到底,必須切斷,才能準確表現 蕭穗子 的尷尬和惆悵。

15,劉峯並不知道當年正是何小萍向上級告狀,說自己聽鄧麗君才受到處分,而何小萍自己是知道的,她要隱瞞這個祕密,因為她愧疚,她愛?上了劉峯(我在愛後面用了問號,我是在反思什麼是愛,我的這個主意哲學化吧?我寫出了人性的複雜)。

以上的修改,儘可能讓現在的劇情合理,也儘可能還原文革的瘋狂與傷痕。

寫人,既要寫人的心靈,又要寫人的處境。現代藝術更講究寫人的處境,因為我們都不由自主。

限於嚴歌苓原著的不合理,博主的修改只能是就米下鍋。


小佳在看完《芳華》後,馮小剛在喜劇領域上,張弛有度、力道精準;也對馮小剛的智慧和野心確實服氣,卻對他的才華產生了懷疑。才華無法駕馭野心,這是我看到的問題。一旦脫離喜劇語境,他節奏不佳、無法剋制抒情衝動的問題,便全部暴露出來。

影片穿插太多人物,加了很多無必要的細節;譬如那位攝影幹事等,脫離主線,譬如穗子的戀愛,時斷時續,了斷突如其來,甚至穗子這個人物,其實也可以刪掉。電影如果不從她的視角講故事,節奏會更加明快。

《芳華》想說的主題、想抒發的情感太濫,缺乏一根強韌、搖曳生姿的主線貫穿始終。集體主義的罪惡,戰爭的殘酷,禁慾時代的壓抑,種種悲劇,最後竟然落在一句輕飄飄的「芳華」。「芳華」兩字,能包裝一部普通青春片,託不住馮小剛試圖表達的內容。

在近十年來,馮小剛給人的感覺,是他累積了很多的財富後,開始追求藝術的成就,涉足更多題材,拍正劇,拍能表達自我的電影。但作品給人的感覺,是他非常努力,但一直差一口氣,《芳華》也是如此。


芳華,芳即芬芳的氣息,華是繽紛的色彩,給人以青春和美好的感覺,因為這兩個字很符合記憶中美的印象,才讓馮小剛導演在嚴歌苓提供的幾個名稱《好兒好女》、《青春作伴》、《芳華》等中最終選中了《芳華》為影片名,也吸引了我在電影一上映就走進了電影院。

影片是根據嚴歌苓的同名小說改編,主要講述了在滿懷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裏,一羣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旅途中的愛情和充滿變數的人生故事。從導演的選角、場景的佈置到每一位演員的演繹,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整部影片下來,淚點還是挺多的。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懷舊類型的電影,是值得一看的。

像「異類」一樣的何小萍所受到的排斥和如空氣般的老好人劉峯對別人的好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引人思考,何小萍之所以會生活在這樣一個的環境下與她的出身和個性是分不開的,而劉峯的「活雷鋒」也讓他遭受到了多重的不幸。觀看的過程中有好幾次熱淚盈眶,比如劉峯負傷,指揮戰友送彈藥,自己卻堅持陪傷員留在戰場時的旁白:劉峯是不想活了,因為這樣他就可以被載入史冊,英雄留名,事蹟被傳唱進林丁丁的歌聲裏。在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情去想什麼名聲之類的事呢,看到這不免有些心痛。還有那個叫石林峯的十六歲戰士,在戰爭中他全身燒焦,最後沒有挺過去,在最好的年紀,什麼都沒有來得及做就這樣如落花般消失了。何小萍後面的獨舞也很戳淚點,那時的她已經精神失常了,但被文工團的舞蹈喚起了身體的記憶,在柔和的燈光下、熟悉的音樂裏,她翩翩舞蹈,而屬於她的芳華已經不在了。

嚴歌苓說:「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得善良,也能珍視善良。」這就是何小萍對劉峯的感覺吧。在影片的最後,劉峯用僅存的左手摟著何小萍,那個畫面是那麼的寧靜美好。他們都是不幸的,受盡了磨難,他們又都是幸運的,兜兜轉轉了一大圈還能相依為命,共度餘生。

這是一代人的芳華,有美好,也有殘酷,那一代人一看便會陷入對過往的追憶,而我們,則見證了他們的芳華,真實的芳華。


《芳華》看了兩遍也沒有看懂,好像自己把自己看丟了似的!這不是馮小剛的風格,但是,確實是馮小剛導演的。馮小剛的電影通俗易懂,還夾帶少許幽默。而《芳華》沉重的支離破碎,總覺得這部電影敘述的故事不完整,像是丟了魂似的。

後來,覺得這是為了能公映,肆意剪裁的結果。就像中國電視臺播放的商品廣告一樣,千篇一律,沒頭沒尾。而華為手機有一成功廣告,獨領風騷,讓你在動人的歌聲中,感受到溫暖,傳承,立志,付出,堅守,最後成功。

過分剪輯的電影《芳華》讓我無語了。


《芳華》觀影感

憶不起多少年前曾走進影院,時至今日與吾女觀影《芳華》,感觸頗多。記一段觀感,與女銘記那個年代的芳華,溫暖一段即將馨香的歲月。

「一個長期不被人善待的人,最會識別善良,也最懂得珍視善良。」最銘心的一段文字。

「請喝,可口可樂!」鮮紅的背景,流淌的字體,卻折射出改革的氣息,時代的變遷。最質感的一幀畫面。

那個時代的芳華,是無悔的青蔥。即使命運充斥著無奈,不公;那時的風仍然充盈著生命激情!多年以後,「你,可以抱抱我嗎?」感動的熱淚盈眶,淚流滿面。最暖心的一句話語。

芳華,物慾橫流的時代,沒落的英雄震撼了多少人的靈魂?!時代的精神,時代的英雄,時代的文化,只需迸濺的火花燎原!平淡裏見真知,平凡裏是英雄!

芳華,風之離歌裏留念我們無可言喻的生之歡喜和命運蒼涼;芳華,逐陽流逝裏懷念我們坎坷艱辛的煙雨人生和純粹青春。

《芳華》!歲月荏苒!我們仍需風雨無阻地前進,惟善不變!惟情不褪!


這是一部懷舊情節的藝術品,它喚醒了一大批五、六零年代人們的記憶,也提醒了這些人的後代們去關注父母一輩的生活以及她們的青春歲月。影片很有藝術性也很寫實,真實!感染力非常強!儘管影片整體的調子有點灰色,與馮小剛導演的青春記憶有差距,但主要原因還是源於小說原著及編劇的灰色調更加濃烈,同時也與對文革年代的整體評價保持同步調有關。然而也要承認,無論是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總是存在的,是不可悲掩蓋的。可一旦國家需要,他們都可以忘記自我,勇敢地走向戰場。這是影片主題最可貴之處,而是人們喜歡這部影片的根本原因!何小萍(苗苗飾演)的故事雖然有許多舞蹈和感人的鏡頭被剪了,主角人物地位被嚴重弱化,但她的表演依然大放異彩,引起觀眾的巨大同情和認可。有多少人在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往事回憶呀!


對馮某剛來說,《芳華》是他個人最好的作品。

對中國電影來說,《芳華》就是一部極其普通的作品。

除了展示馮某個人眼裡曾經的「芳華」,看不到任何可以引起共鳴的地方,無「情」可「感」,無「美」可「審」,只是馮某的「媚」勁倒是無處不在。

評論《芳華》浪費時間!


我去電影院??看了,沒有被美好舞蹈打動,沒有被文工團的愛恨糾葛打動。

被戰場上過去清晰的細節所震撼,在男主角寧死守護戰友遺體的大氣決絕所感動。

不考慮歷史背景和史實記載,作為一部電影能打動人心,就值得看。

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通過文字及其他資料看來,那個年代應該是比較艱苦的,這部電影??拍了那個艱苦年代不怎麼艱苦的人,好似高考是辛苦壓抑的,一個電影拍的卻是高考時情竇初開和開心郊遊,這個??旋律不那麼融洽吧。

且,彼時因為手機2??馮導和崔公開叫板,最後扯出一串事情,這個大概也是不獲獎??原因之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