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頒發諾獎時,一定會出現兩種固定的聲音,一個是感慨中國為什麼還沒有諾獎,另一個是義正言辭地聲稱,諾獎評委戴有色眼鏡,不能正確審視中國的科研成果。在2015年屠呦呦獲獎後,這種聲音有所緩和,但僅過了一年多,在今年諾獎評選時又集中出現。大概屠呦呦青蒿素提純研究畢竟是50年前的成果了,不過癮。

但如果仔細思考這個問題,就會發現,不光是諾獎很少光顧中國的研究,就是中國自己設立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其一等獎在大多數時候也是空缺的,在個別時候,如透明計算等成果獲得一等獎的選題還引發了重大的爭議。這說明我們在最原創領域的優秀學術成果還是比較稀缺的。不能怨諾獎委員會偏見。

為什麼不能說諾獎委員會偏見呢,因為絕大多數優秀科研成果,都是用英文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即便中國這兩年科技期刊在崛起,但崛起的也都是國際上可以看到的英文期刊。也就是說,你有真正重要的成果,人家是看得到的。

其次,我們也要明白,諾獎獎的是引領人類科研方向的基礎科研領域的成果。所以中國的高鐵等技術雖然披靡世界,但不屬於諾獎垂青的領域。自然,這一領域也不需要諾獎衡量。衡量它的,應該是對人民福祉的改善和對國家技術競爭力的增強是否起得促進作用。

第三,諾獎是引領科研發展的方向性成果,而中國眼下能產生方向性成果的畢竟是少數,一個是因為中國走向世界尖端的科研領域的時間尚短,積累不夠,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們的基礎研究投入還比較少。經過科研界多年呼籲,目前勉強維持在全國研發經費的5%以上。比美國和歐洲的20%上下還有很大差距。

所以,不是中國的科研成果是否需要諾獎證明的問題,而是中國突出的科研成果仍然與諾獎存在很大的差距, 水平只是一個方面。


不僅是中國的科技成就不需要諾獎來證明,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科技成就都不需要諾獎來證明,就算得諾獎最多的美國,也是如此。美國的科技成就公認的是在矽谷,休斯頓和NASA,是與他們的成就為標杆。但是,他們的科學家有幾個得諾獎。而且,得諾獎的那些科學家,經濟學家,文學家,還有政治活動家,真正對世界科技,經濟,文學和和平事業有突出貢獻而名垂青史的沒有幾個。大家真的把諾獎看大了。如果按專業歷史影響力來說,諾獎恐怕不一定比奧斯卡獎更有影響。


咱不要被國外的獎綁架!

咱有黑障通信技術,夠格不?

咱有核電池衛星技術,夠格不?

咱有高溫氣冷堆,可以處理核廢料,夠格不?

咱有智商為人類16歲的AI,夠格不?

咱破譯了GPS軍碼,美聯儲安全系統,夠格不?

咱不能公佈出去任何技術細節,咱不稀罕那啥獎!

咱也不要把得過那啥獎的人供起來!


07年後幾個等著諾貝爾獎的發現:

蟲子喫塑料的發現最早是中國人發現的,發的論文。它解決人類一個大問題。有潛力得諾貝爾

還有凝聚態物理,高溫超導的。那個高壓下硫化氫成高溫超導體。有潛力諾貝爾獎

南京理工大學的5氮化合物,也可以。妥妥的諾貝爾的接班人。就是用處是武器,當今社會,政治不正確。


1、科學技術無疑是第一生產力,每年一度的諾貝爾獎只能慶幸落入極少數優秀科學家手中,應該說,更多的優秀科技人口與之失去交臂,但這不代表他們不優秀。其實世界各國科技發展的水平並不一直,諾獎並非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成果的唯一標準,中國的科技人才照樣為國作貢獻。 2、百年樹人,教育為本。美英等世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無疑是世界上最發達的教育與科技強國,中國的清華北大顯然無法與西方一流大學相提並論,中國的清華北大學生絕大多數畢業後到美歐留學深造本身就是最好證明。應該說,中國目前的教育水平與科技實力,客觀上與西方發達國家依然存在著較大差距,我們沒有任何驕傲自滿的理由,正視自己,做好自己,尋找差距與突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與尋夢…


諾貝爾獎有什麼用?只能證明你過去做出了一些科學上的發現而已!跟工業科技的發展沒多大關係,要不然要那麼多工程師幹嘛?證明瞭一個科學定理得了諾獎有什麼用呢?能修路造橋嗎?能開發晶元造高鐵嗎?能研發手機電腦汽車嗎?能造核潛艇隱身戰鬥機嗎?能建空間站發射載人飛船嗎?現在的人類社會是靠巨量的先進工程科技來支撐著的,工程技術對人類智力的挑戰比純粹的理學要大的多!如果諾貝爾獎也給工程技術頒獎的話那中國人早把其他國家碾壓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只是在科學某領域的最先發現者,要知道我們中國真正做科學研究的時間不超過30年,而國外呢至少有130年了,而現在的中國科技已經在主要領域摸到了世界的頂端!馬偉明團隊 的中壓直流綜合全電系統,電磁彈射系統,J-20領先世界的隱身材料人工智慧技術,還有最先進的3D列印、核能、量子衛星等等,西方那麼牛逼發展了那麼長時間,得了那麼多諾貝爾獎,中國人喫完饃了擦擦嘴剛開始幹了30年就把你們撂倒了,到底是你們太菜還是中國人太強了呢?你們不是有那麼多諾貝爾獎嗎?哦,你們諾貝爾獎的數量就是中國所幹翻你們的體量。你們那些點綴在工業科學之樹上的諾獎就是對中國人能力的最好的衡量。


諾貝爾獎可以說是對科技成果的最大表彰,為什麼中國科技成就需要用諾貝爾獎來證明?在個人看來這並不是簡單的是與否的問題,任何問題都應該有兩面性。

為什麼不需要諾貝爾獎來證明?我們都說中國有多少年的歷史,之前如何如何輝煌,但最近一兩百年的歷史就是一個落後捱打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可以說是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這一切都是來之不易的。中國的科技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是一無所有發展起來的。諾貝爾獎是幹嘛的?它是為了說明在某些領域裡面有著重大貢獻而設立的,雖然這個獎份量很重,但還遠遠不夠說明中國最近幾十年取得的成就,所以只用諾貝爾獎來證明這些成就顯然是沒有意義的。

為什麼很多人期待諾貝爾獎?只不過是為了證明中國的科技水平不會比別人的差,中國科研人員也不會比別國的弱。但凡事不要太過於功利化,只要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該得到的榮譽早晚會得到,你期待獲獎但你做到了麼?當時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並沒有因為自己看重的兩個理論: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但這兩個理論早已是獲得了大家的「諾貝爾獎」。如果事事都追求回報,你早晚會忘記你最初是為什麼選擇前行。諾貝爾獎可以帶給你金錢和名譽,但你的人生不能止於此處。

總結:大家都想要諾貝爾獎來證明中國取得的成就,這是沒有必要的。無論你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忘了最初為何選擇這條道路。如果只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而選擇前行,那麼你的人生註定會失敗。諾貝爾獎說白了不過是一個獎項而已,它再如何都無法與千千萬萬為了中國美好的將來奮鬥一生的英雄們相提並論。所以諾貝爾獎得到了固然好,得不到也沒什麼。


屠呦呦獲得諾獎,從青蒿素髮現到得獎用了多少年?

諾獎的獲得是要得到時間驗證的,除個別發現,10年時間不算多,20也就是個平均年限,而中國可以說從改革開放才開始在科學技術上開始追擊國外,80年代,我們大多數在學習國外,可以說是給國外做重複驗證實驗,那時我們可以說和國外最前沿科技有這10年的差距,90年代,我們不在複製國外最新研究,國家才富裕點,但是能有多少錢投入到基礎科學研究?進入2000年後,才開始不斷有之前出國的人回來,這些人為啥回來,是因為國家在給錢了,985,211,這些學校每年可以拿到更多錢,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可以做多費錢的實驗了,但真正國家大把花錢在科研上,還是10年以來,天眼,天宮,雙一流建設等等

從時間看,按照15年時間來驗證成果,現在還不是時候,你等10年,20年,在看諾獎,就怕到時候每年都有中國人,諾獎輪著得,到時候中國科學技術一等獎和諾獎比美都有可能


這個是明顯的酸葡萄心理。諾獎目前還是全世界最權威的獎項。那我們應該有什麼樣的心態才正常呢?

第一,正視差距。毋庸諱言 ,我們現在跟西方在科技水平上還有不小的差距。這是事實,不承認就是自欺欺人。我們唯有奮起直追,迎頭趕上。

第二,諾獎是以西方主流價值觀為導向的,難免對中國有所偏見,這也是客觀事實。

第三,諾獎對科學成果的跟蹤有很長的時間要求。所以我們最近幾年突飛猛進的科技成果可能在10年20後獲得諾獎。

第四,我們是否可以自己設立一個獎金超過諾獎的全球性獎項,我們制定規則,我們帶領大家完。本人認為不靠譜。雖然在財力上沒得任何問題。但諾獎本身不重要,誰獲獎才重要。即使我們設立了獎金是諾獎數倍,影響力遠超諾獎的獎項,也不能直接提高中國的科技水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