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整個經濟低迷,但國內旅遊仍保持每年超過10%增長,去年旅遊總收入達5.97萬億元。通過這些數據,都能看到旅遊前景有多好。近年很多大企業都投身於文旅項目開發,看似前赴後繼,風光無限,但同時傳出很多文旅項目清盤、景點死亡。如何進行景區開發成了一個大家非常關注的問題。

我在知乎看了很多帖子,紙上談兵的多,基本看不到實操案例。於是我想寫我們在景區管理上的親身經歷,打造一個景區的思路和我們研究出的一些辦法。希望能與各文旅企業、旅遊從業人員、旅遊專業學生等進行交流和分享,共同將國內的旅遊景區提升到國際標準。

項目介紹:

我們是2018年11月開始介入木洞古鎮的文旅項目打造的。這個項目在重慶市巴南區,我們來的時候90%的商業是處於停擺狀態。整個項目是以前利用水利局堤防工程的資金,在長江堤岸上修建的2萬方仿古商業古鎮。這個地方離鎮中心不遠,但離市區一個小時左右車程,一直由政府下的文旅平臺進行打造,經歷領導換屆等問題,這個項目運行了兩年,在經營上收效甚微。

第一次來到項目上察看,街上行人寥寥,大部分商鋪關門閉戶。
這一條街上只有純商業,部分商業門面都是當地居民所開。檔次較低。

這個項目我們跟了兩年時間,我接手這個項目的時候,公司還沒有簽任何的合同。我們也是將團隊最好的資源匹配進來做頭腦風暴和思維導圖。開始做項目的第一件事:編寫運營報告。

景區運營分五大板塊:1、景區建設和運營;2、商業招商;3、景區活動;4、景區宣傳。我們要先制定整個旅遊的上層構架,然後制定景區未來五年的各項指標(客流量、旅遊收入、成本投入、各項收益、A級評級等),最後從這五個維度進行規劃,這些都是景區運營的基礎知識,實際上大部分景區運營團隊都是具備這樣的基本素質,但是大多景區做得不好,我認為基本是以下原因(該項目出現的部分問題也是這樣):

一:策劃太差。

一個景區做完要經歷策劃、規劃、投資、建設、運營五個流程。策劃其實是重中之重,這個景區的戰略格局基本上在策劃中就敲定了,打個比方就像農村包圍城市這樣的指導方針,沒有的話抗戰註定失敗。但我看到很多開發商和投資人最不懂的就是策劃,而景區好的策劃團隊國內達標的也基本看不到,大多數策劃團隊是拿多少錢辦多少事(我國很多商人覺得知識是廉價的,策劃收不起費);更多策劃是拿多少錢,不會辦事(策劃硬性指標:起碼一個五人團隊駐紮在項目上進行研究、分析、走訪要兩個月左右。主策劃起碼有兩個成功景區項目策劃,且要做盡調。),很多策劃公司去看一兩次項目現場就拍腦袋這樣修那樣建,結果拿出來的東西不堪入目。我看到過甲方花200萬找公司做的策劃案,裡面貪大求全,不著邊際,可想策劃這行水之深。還有公司直接把策劃給規劃公司做了,像一個附帶產品,做出來的東西也是驚掉我的下巴。規劃是土地的合理使用和價值最大化,策劃是整體定位和戰略方針,規劃要的是規劃專業知識、建築知識,而策劃需要的是:戰略能力、市場分析、行業資源、營銷能力等是一個雜家。專業不同,混為一談是萬萬不可的。

一個項目,沒有好的策劃基本就是失敗。而我們拿到這個景區的時候,沒有任何策劃,完全就是商業一條街。整個建築的基礎和調性擺在這裡,我們重新做整個景區打造,如果不重新做改良性策劃,成功率幾乎為零。

二:項目貪圖高大上,一投發現錢不夠了,最後要不草草收場,要不清盤退出。

今年很多文旅項目都爆出資金問題,包括某名人在玉龍雪山投資失敗也是炒的沸沸揚揚,據說是資金鏈斷裂。我認為問題核心並不是資金鏈問題,而是項目不接地氣,一開始就把盤子規劃太大了。

文旅項目最好的做法是:小投入,小景點成型,開始有人流,項目有收入;再投入,裝內容,加大宣傳力度;再投入,裝文化,加強品牌和各種造節活動;再投入,升級,迭代。

我在文旅行業是非常佩服一位大佬,做拈花灣的吳國平先生。大家有時間去看他在吳曉波頻道里的訪談節目。裡面做靈山的思路給我很多啟發。其中談到文旅行業的產品迭代思維我非常認可:很多景區錢一下投進去就不管了,過了三五年還是以前那個樣子,遊客也不來了,景區就死了。所以景區要像互聯網產品一樣迭代、更新。這是很多景區面臨的現實問題。也代表著景區打造不要貪圖高大上,先做項目1.0,然後2.0,3.0不斷更新,一步一步來通過迭代更新持續吸引遊客纔是正確的做法。吳國平先生做的靈山大佛,1.0版就是依託靈山的名氣做了大佛,這個版本遊客去看看遊覽兩個小時就完了,2.0版開始做文化內容,造節和各種佛文化活動,吸引大量的朝聖者;3.0版升級成聲光電一體的現代化佛堂,還打造出靈山.梵宮這樣的集文化、藝術、旅遊、會議等功能於一身的佛教殿堂。據說靈山就成了世界佛教論壇永久會址。

這就是旅遊產品的迭代思維。

三:沒有政府支持的景區,做不活。

一個景區最好的投資方式,是政府投入,企業運營;實在不行,政府也一定要持股。政府不參與,靠民間資本很難玩得轉。我們就拿故宮來說。前兩天故宮單院長說故宮的預算是先報明年的預算,比如預算20億,其中10億自己掙,10億國家撥。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投入產出比算旅遊項目永遠就是虧損的,連故宮都是如此。

以前的旅遊項目是怎麼做的,房地產商是為了拿土地指標。比如一個開發商想低價拿某塊地,就給政府報批說:我要在這裡做一個景區什麼巴拉巴拉,做景區是不盈利的,所以要給我配套商業指標如何巴拉巴拉。結果都知道,這些人目的都是修房子,不是做景區。

當然也不能指責他們是奸商,多數企業家是很有責任感的,但實際上一個景區靠門票收入甚微,投入產出比根本不夠,單純靠旅遊項目公司賺錢是天方夜譚,但旅遊拉動的喫出行遊購娛的消費,一個中型城市可能因為旅遊經濟崛起,人民致富奔小康,所以做旅遊是真正意義上的藏富於民, 人民富裕了則稅收高了,帶動就業了,人民口碑好了,所以獲益的是政府。投資景區這個賬,企業家算不過來,但是政府算得過來。

未來所有景區都應該學習故宮的模式,一半景區自己掙,一半政府投(景區迭代升級);你運營、盈利不行,政府就少投,你做的好,政府就多投。這樣滾動發展一定會帶來景區的全面提升。

(注意:我是針對景區說的,景區配套的商業地產不算,像萬達很多有實力的開發商,又做景區又做商業地產這種模式,純商業化運營也是可能的。但是大多數沒有這樣龐大體系運作的公司,只能與政府這樣合作。)

我們這個項目的好處就是政府已經完成基礎建設了,並願意投入部分資金進行景區打造。我們不需要投資,只需要運營就行。所以這個景區算是我們與政府共同進行開發。

三:沒有專業運營企業參與的景區,做不活。

政府在文旅項目中,最好的角色就是LP:有限合夥人。做投資就行了,專業的事情要交給專業的文旅公司做。做旅遊最怕出現的問題就是活動審批問題,一個景區人多了,打擠了,出現踩踏事件怎麼辦?出現安全事故怎麼辦?而做旅遊,不做活動,不造節日根本做不起來的。看日本、臺灣也一樣,日本的煙花祭,萬人空巷,政府承擔巨大的安保壓力。這就成了一個政府悖論:做了景區,沒人來,政府急;來了人,政府怕。

而且文旅項目政府不適合參與最大的因素,除了政府做不到極高的專業度,也是因為政府各種審批流程過於複雜,文旅項目很難考覈做的好和不好,前兩天有上海做企業管理諮詢的朋友問我文旅項目KPI如何制定,我說你看人流量和帶動消費呀,而實際這些數據統計都很虛,很難量化,不好考覈指標,政府就很難承擔這個責任,而且景區投入列項太多,一次次審批費用都是問題。這些都需要專業的運營公司進行覈算,進行統一規劃佈局。

當然,我也看到過一些很差的運營公司來參與,景區招商就是包租公,景區運營就是收門票,景區宣傳就是定期發公眾號推文,景區活動,恩?還要做活動?給多少錢?

後面我會專門講述我們在這幾個方面是如何創新,根據現實環境做的改變,希望與同行和想涉足這個行業的朋友進行分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