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肅清王善耆釋放被捕的刺客汪精衛是段非常有趣的歷史,原因在當時善耆已經說得很清楚,首先是惜才,最本質的用意在於緩和矛盾。

汪精衛被捕發生在1910年,當時汪精衛擔任同盟會評議部部長,屬於同盟會領導層的人物,當時同盟會中正出現對領導人物光說不練的評價,認為孫中山等都是「遠距離革命家」,汪精衛為此想要親自動手殺一二清王朝的大員,以破除大家的譏諷。

當時汪精衛和同盟會員黃復生、喻培倫,以及苦戀汪精衛的陳璧君等潛入北京,幾經選擇後,決定刺殺攝政王載灃,他們在北京訂做了一個鐵桶,滿裝炸藥,在1910年3月31日深夜偷偷運到什剎海銀錠橋附近埋設,因為此處是攝政王從府邸外出的必經之路,汪精衛等決定用炸藥來幹掉載灃。不過就在埋設過程中,附近出現了一個因老婆和人私奔而惱火不已在後海邊轉悠的居民,剛巧看見汪精衛等,以為是在埋藏財寶,後來發現情形不對,就立刻報了警。

雖然在巡警到來之前汪精衛等就逃跑,但是現場遺留的裝炸藥的鐵桶上有製造商的名稱,警察順藤摸瓜,最終抓到了汪精衛。當時對這一無法無天的重大案件,由肅清王善耆親自預審,據說審判時,汪精衛態度從容,毫不害怕,有問必答,知無不言,「從容陳詞,無幾微露乞恩意」,引起肅清王的惜才惻隱心,認為汪精衛不同於普通的亡命之徒,屬於孺子可教的讀書人,產生了「此書生不曉事,何用殺也」的想法,想要以懷柔政策來拉攏這位革命黨。

下面錄一首汪精衛在牢里寫的詩,從中也不難想像肅親王為什麼會覺得汪精衛才堪憐憫

街石成痴絕,滄波萬里愁;孤飛終不倦,羞逐海浪浮。

奼紫嫣紅色,從知渲染難,他時好花發,認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留得心魂在,殘軀付劫灰,青磷光不滅,夜夜照燕台。

之後肅親王將自己的意見告訴了攝政王載灃,載灃居然也同意對這位準備刺殺自己的刺客寬免,

決定不處死刑,改為終生監禁。善耆將這一消息告知汪精衛時,還特地問問「從此改矣乎?」汪精衛的回答也很有趣,原話是:「不殺之恩不敢忘,若朝政清明,自當效奔走,否則不能為一身撓大計」。

作為花邊新聞,在清廷的判決未出之前,革命黨同志都覺得這回汪精衛肯定要掉腦袋,一直追求汪精衛的陳璧君小姐更是哭成淚人,託人給獄中的汪精衛送信,非要和汪結成夫妻:

「四哥如面:千里重來,固同志之情,亦兒女之情也。妹之愛兄,已非一日,天荒地老,此情不渝。但此生已無望於同衾,但望死後得同穴,於願已足。賜我婚約,以為他年作君家婦之證。忍死須臾以待之,其當字覆許我也。」

汪精衛則作長詩一首為復:

「別後平安否?便相逢,凄涼萬事,不堪回首。國破家亡無窮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離愁萬斗。眼底心頭如昨日,訴心期夜夜常攜手。一腔血,為君剖。淚痕料漬雲箋透,倚寒衾循環細續,殘燈如豆。留此餘生成底事,空令故人潺愁。愧戴卻頭顱如舊。跋涉關河知不易,願孤魂繚護車前後。腸已斷,歌難又。」

汪精衛刺殺攝政王未遂,清政府的法外開恩處置,為正居於立憲改革大潮中的清廷確實博取了不少同情分。


肅親王善耆在宣統一朝身而數任,他任民政部尚書,領全國民政、警政;他又受命籌建海軍,參與軍政。善耆的「肅黨」在當時是一支據有左右政局能力的勢力。

載灃當時極力拖延立憲的時間,無非是怕皇帝失去權力,攝政王也隨之失去權力。而善耆卻極力促成立憲的實行,他和各省的立憲派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繫。為了實現掌握國家權力的夢想,善耆甚至利用手中的權力向革命黨人暗中輸忱。其中最突出的一件事是對謀劃刺殺載灃的革命黨人汪精衛、黃復生、羅世勛的開脫和優待。

上圖善耆

宣統二年(1910)春,汪精衛等人潛人北京,埋置地雷於載灃上朝必經之甘水橋橋下,企圖炸死攝政王,但被禁衛軍發覺,汪、黃、羅先後被捕。當時法部尚書廷傑主張立即判處死刑,而善耆反對重判汪、黃、羅,主張採取「懷柔」政策。這樣,汪精衛、黃復生被判為終身監禁,羅世勛被判有期徒刑十年。

在汪、黃被監禁期間,善耆還一再探監,常饋送食品,贈以錢款。武昌起義後,汪精衛等人在善耆的竭力促成下,得以出獄,並得到清廷頒發的川資三百元。汪精衛出獄之後,親至肅王府致謝,感激其救命之恩。

上圖善耆

善耆保全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甚至還派專人與革命黨人保持聯繫並非出於對資產階級革命的支持或同情。當民國元年(1912)二月,袁世凱逼宮時,在反對清帝退位的宗室成員中,善耆是最堅決的一個。辛亥革命後又參預了多起複辟的活動,可見其立場的頑固。

上圖載灃

善耆在宣統年間之所以贊成立憲甚至暗助革命黨人,除了企圖藉此另樹一幟,謀篡大權而外,為自己留一條退路,未嘗不是善耆的另一重考慮。然而,善耆腳踩兩條船的行為,浙漸地被載灃兄弟看破了,他們開始採取防範措施。這樣,善耆雖參與建軍活動,但終於沒有能得到軍權。到了宣統三年(1911),載灃把他的民政部大臣也給取消了。


關於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載灃的事情,反反覆復縱橫已經講了很多遍了,今天,就從肅親王善耆為什麼建議清政府不要殺汪精衛這個角度來講講這件事,使大家能夠更加了解汪精衛,以及晚清的時局。

對於肅親王善耆救汪精衛這個事,汪精衛自己後來說過「救我命的是肅親王,我每當回憶這個時候的事,總想到清朝末期的偉大政治家。」可見,汪精衛是認為善耆救了他的性命。

肅親王善耆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川島芳子想必大家都知道,川島芳子原名叫做愛新覺羅顯玙,是善耆的女兒,肅親王是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祖上是皇太極長子豪格,到晚清的時候,善耆已經成為晚清貴族重臣,屬於清朝內部比較核心的人物,辛亥革命後,極為反對清帝退位的人。

後成為宗社黨骨幹,也就是典型的滿清遺老,讓自己的女兒顯玙認川島浪速為養父到日本接受軍國主義教育,以便將來複國。

汪精衛刺殺攝政王被捕後,就讓善耆來擔任主審,你想想,汪精衛落到這種滿清鐵杆的手上還能好,很多人可能會想,什麼滿清十大酷刑的就往上招呼吧!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善耆見汪精衛青年才俊,竟然起了惻隱之心,並且說「若革命黨來一個殺一個,冤冤相報,何時可了,不如從輕發落。」

到底是什麼讓善耆對汪精衛高看一眼呢?

實際上汪精衛是書香門第,祖上就出過舉人,1902年汪精衛參加廣州府試還得了第一名秀才,這可比現在的中考狀元強多了,1904年考上留日官費生,以汪精衛的能力如果以後走科舉的路,肯定會有一定發展的,結果呢,清朝科舉制度廢了,汪精衛正好那一年加入了同盟會,你說巧合不巧合?

除此之外,汪精衛在同盟會主要的工作並不是負責行動,而是負責拿筆寫文章,這種看不見的刀才是最有傷害力的。

正是基於背景和履歷這兩點,善耆認為,殺了還不如拉攏,因此才建議清廷從輕發落,實際上並不是釋放,而是不殺頭。

實際上真正救汪精衛性命的並不是善耆而是載灃,善耆雖然是鐵帽子王,再厲害的鐵帽子他也硬不過攝政王啊!而且汪精衛要殺的不是善耆,而是攝政王載灃,所以能決定汪精衛生死的是載灃。

載灃最後拍板「我國正預備立憲,該生等系與政府意見不合,實不知朝廷軫念民庶情形,宜以漸進,徐圖改良國政。該生等躁急過甚,至陷不軌之誅,日後當知自誤也。此與常罪不同,為國罹罪,宜從寬典」。

為國罹罪的意思,就是為國為民而不小心誤入歧途,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最終改判為終身監禁。

清廷此舉的確收攏的汪精衛,後來汪精衛對清室也有了感恩的心裡,辛亥革命中,汪精衛與楊度組織「國事共進會」革命目標不再是跟清廷鬥爭,轉向調和,在清帝退位後,汪精衛有一陣子革命意志極為消沉,直到袁世凱死後,在護法運動中才重新加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洪流。


緩解革命黨與清政府的武裝鬥爭形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