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芯”在路上:芯片之城南京江北的新移民一代)

産業集聚是打造“芯片之城”的重要前提。為瞭打造更強“中國芯”,新一代技術移民們從上海、北京甚至海外來到南京

繆琦

一大早從北京到南京,再在當天返迴北京,對南京九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吾立峯來說,這樣的奔波即將結束——等這傢公司在南京江北新區的辦公室今年年底裝修完成,就可以正式入駐,開始當地的研發和技術服務。

吾立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颱積電(TMSC)12寸晶圓廠在江北新區的落地,不管是技術還是規模都開始齣現集聚效應,正吸引大量的各種半導體公司逐漸形成集成電路的産業生態。九芯科技落戶於江北新區,“可以隨時和客戶串門聊兩句,即時相互反饋,在工具使用中有問題也能快速解決,對雙方來說都是好事”。

看中江北新區未來芯片産業集聚的不隻有吾立峯。

作為國內芯片設計領域的龍頭,於2013年被清華紫光集團收購的展訊通信有限公司(現為“紫光展銳”)也在江北新區設立瞭子公司,總投資約50億元人民幣,主要承擔以CPU、5G、移動智能終端係統及軟件為核心內容的研發工作,計劃5年內人員規模逐步達到1000人以上,實現總銷售額約30億元。紫光展銳南京公司負責人錶示,南京是國內首批5G試點城市,這也是其落戶江北新區的重要原因。

目前整個江北新區已經吸引瞭集成電路企業約200傢,包括颱積電、紫光存儲、安謀科技(ARM)、新思科技(Synopsys)、中感微、華大九天、晶門科技等國內外龍頭和引領性企業。從芯片設計到晶圓製造,再到芯片封裝、成品測試和終端製造,上下遊的企業正在加速集聚。僅在去年,就新增各類集成電路企業100餘傢,國內排名前10位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已有半數在新區集聚,全産業鏈逐漸形成。

毋庸置疑,産業集聚是打造“芯片之城”的重要前提,而要讓新區持續吸引人纔並且留住人纔,還需要醫療、教育等全方麵配套設施的完善。作為對資本、人纔和技術都有極高要求的高科技産業,芯片産業尤其依賴人纔。除瞭和當地高校一起培育基礎人纔,吸引資深的芯片技術“移民”則是更快捷的方式。那些已經或即將在新區安頓的第一代移民們,懷揣夢想卻也麵臨著現實的挑戰。

人氣升溫

劉雨是江北新區一傢芯片企業的科研人員。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自己團隊裏的多數同事都是從上海的公司離職來到南京的。由於更低的生活成本,一些年輕人果斷在江北新區買瞭房,決定在當地安傢。還有一些在南京雨花颱區工作的同行,也在考慮把傢遷到江北。

“一些在崑山外企工作的技術人員,也來找我幫忙推介,看能不能迴到南京來工作。”劉雨說,迴流南京並選擇到江北新區的人纔正在快速增加,“以前在園區的食堂喫飯,飯點左右去都有飯喫,現在晚幾分鍾到的話可能就沒飯喫瞭,發展特彆快。”

江北新區研創園企業服務部部長葉玲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隨著入駐新區的企業迅速增加,載體的建設進度已經跟不上瞭。他們正在想辦法把周邊的民用科研載體租下來,供給不斷入駐的創新企業。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海外歸國的高端人纔也開始關注江北新區。

博流智能科技創始人兼CEO宋永華就是來自全球領先半導體廠商、矽榖公司Marvell的創業者。

2016年,已經通過內部創業組建瞭研發團隊的宋永華成立瞭自己的公司,並在江北新區設立瞭研發及運營總部,同時在上海張江、美國矽榖和中國颱灣的新竹設立瞭研發中心。

吾立峯是通過國傢“韆人計劃”從美國迴到國內的高端研發人纔。作為本土最大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提供商——華大九天的全資子公司,南京九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承擔各種先進EDA工具的開發工作。

目前我國在關鍵芯片從設計到製造過程中嚴重依賴國外EDA技術,急需提升完善自主知識産權的芯片設計全流程EDA工具係統。由於EDA的技術標準需要在市場的應用中不斷提升,因此和企業保持密切技術互動十分重要。

正因如此,對於國內的市場和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企業來說,本土EDA企業凸顯齣瞭優勢。和壟斷瞭80%以上全球市場的美國三大巨頭相比,九芯科技可以針對企業實現更貼近需求的定製化服務,並且把中國客戶放在高優先級上,與用戶磨閤探討最閤理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刀切。

另外,當地政府給予有力的政策支持及南京的優秀高校院所人纔,對於企業而言也頗具吸引力。“國傢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的建設在南京高校尤為活躍,也為我們建設閤理人纔梯隊提供瞭助力。”吾立峯說。

上海靈動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最早一批入駐江北新區的企業。該公司是少數推齣國産32位微控製單元(MCU)芯片的本土企業之一,也是國內首次實現MCU産品定製化的企業。

靈動集成電路南京有限公司研發總監蔣醒元對第一財經記者錶示,除瞭隨著颱積電入駐而形成的産業集聚,公司還看中江蘇應用MCU的市場基礎。和上海的公司把重點放在芯片設計本身不同,南京的公司更多將麵對應用商。為瞭幫助企業招聘人纔,江北新區政府給予人纔每人每月800元左右的補助。在靈動南京公司去年招聘的人纔中,90%來自於南京當地的高校。

作為中國高校分佈密集的城市之一,南京擁有豐富的人纔資源,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院校均開設有微電子相關的專業。為瞭給入駐江北新區的企業和人纔提供盡可能專業、係統的服務,當地還專門成立瞭全國首個涵蓋人纔、技術、資金、市場等全方位産業要素的集成電路公共服務平颱——南京集成電路産業服務中心(ICisC)。

“政府在政策、配套環境和土地等方麵提供服務,而具體與企業對接,深入瞭解每個企業的需求提供精準服務,就需要由我們的專業團隊來做。”南京集成電路産業服務中心綜閤管理部總監呂會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兩年在招聘的時候,收到瞭越來越多在上海工作的人纔簡曆。

雙城記和人纔缺口

和吾立峯往返於北京南京一樣,已在上海安瞭傢的蔣醒元也頻繁地奔波於上海和南京之間。

“小孩都在上海上學。再加上新區這邊教育、醫療還沒有完善,上海很多人纔可能無法安心過來,畢竟舉傢換一座城市還是挺難的。”劉雨說,因此,公司接下來的人員擴充都將以本地招聘為主。

宋永華錶示,在矽榖和新竹的團隊成員會定期來江北新區與南京的團隊交流,幫助他們快速成長。在適當的條件下,公司也會引進海外人纔。但目前來看,住房、待遇、交通和整體環境都還麵臨挑戰。

2018年伊始,南京市陸續齣颱瞭市委1號文件《關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名城的若乾政策措施》和《市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人纔安居工作的實施意見》,提齣十大政策措施,打造綜閤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産業創新中心;從2016年開始,江北新區齣颱的《促進創新創業十條政策措施》、靈雀計劃和“創業江北”人纔十策,也分彆針對研發機構、知識産權促進、創新型中小企業以及年輕人纔等多方麵給予瞭支持。

據葉玲說,研創園提供瞭約500套人纔公寓,目前基本飽和。劉雨就以每月1000多元的租金住著一室一廳,而他的大部分同事也都住在人纔公寓中。

東南大學國傢專用集成電路係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授楊軍錶示,計劃把實驗室的老師和學生都搬到江北新區,就近和園區的企業進行互動。

紫光展銳南京分公司的負責人錶示,在2016年落戶江北新區時,就在人纔引進和生活配套上遇到瞭睏難。隨著當地人纔政策、生活配套等整體環境的提升,一年多以來,公司已經吸引瞭近百名集成電路相關人纔的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