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地質系教授張伯林(Rollin Thomas Chamberlin)來中國進行長途考察,考察的同時用自帶的照相機拍攝了當地的社會風貌和自然景觀。這些影像已成爲研究清末歷史的重要資料。

1909年4月,船主和他的女婿。

1909年3月,四川一條河流的岸邊。

本文選取的是張伯林在四川(含今天的重慶)及其附近地區拍攝的老照片。1909年3月,張伯林沿長江過巫峽到達萬州,然後上岸從陸地穿越四川,最後回到萬州,順原路沿長江於5月返回武漢。

1909年3月,水牛耕田。

四川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沃野千里,物產富饒。一個可以量化的治標是糧食單產:據學者統計,1776年四川糧食單產爲59-75.5千克(每市畝);到宣統年間,四川糧食單產已增長到107.5千克(每市畝),超過蘇州松江等江南地區的單產。

1909年3月,露天鑄造犁頭。

清朝四川的富足,到民國時期仍有人懷念,如《渠縣誌》雲:“回想滿清盛世,錢銀兩貨皆極充盈,百物低廉,生計饒足,實有豫大豐亨之象。”歷史研究也表明,四川大部分年景都有剩餘糧食。

1909年3月,搬運柴草的農民。

我們通過這些照片直觀感覺到,四川百姓的生活水平談不上有多高,但很少見到衣不蔽體的情況,這就超越了大部分北方農村。

1909年4月,圍觀張伯林的人羣。

1909年4月,成都郊區,運送糞便的農民。

1909年3月,激流邊的民居。

清末四川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就是社會秩序逐漸紊亂,嘓嚕、哥老會等會黨活動頻繁,尤其是後者,甚至與官府分庭抗禮,滲入社會各個方面,勢力很大。這些人聚則打家劫舍,散則爲農爲工。

1909年3月,船主和他的家庭。

清末四川還存在着一個重要矛盾,那就是百姓期待近代化程度能不斷提高,但是官府在這方面的推進緩慢,甚至開歷史倒車,致使官民矛盾加劇。比如說1911年的鐵路建設問題,民間希望以集股的方式自辦,朝廷卻要收歸國有,這導致四川發生保路運動。

1909年3月,四川灌縣的一座石橋。

溥儀朝廷以鐵血手段處理四川保路運動,製造了“成都血案”,使得官民矛盾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並進而引發了武昌起義。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