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週年。「一帶一路」是一個宏闊的合作框架,既包含一個個具體的工程項目,也包含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動,既會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也會產生間接的社會效益。隨著建設進程的推進,「一帶一路」的綜合溢出效應正日益顯現,為世界發展提供了新理念,開創了新模式,注入了新動力。

過去5年,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認識和理解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在開始階段,國外人士對「一帶一路」的瞭解較為有限,有的認為「一帶一路」是一個具體的工程項目,有的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的一項對外援助計劃,有的甚至認為「一帶一路」是一項地緣戰略。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國外人士表示,「一帶一路」是強調基礎設施的經濟學,是強調陸海聯動的經濟學,是強調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良性互動的經濟學,是探索國際合作模式創新的經濟學,是推動後發國家合作發展的經濟學,是強調經濟合作與人文交流相互促進的經濟社會學。尤為可貴的是,這其中有許多新提法、新概括和新表述是由國外人士首創的。

這一重要變化表明,無論從務實合作的角度還是理論和話語建設的角度,「一帶一路」建設均已體現出中國與合作夥伴共同推動的特徵,充分印證了「一帶一路」是大家共同的事業,不是中國一家的「獨角戲」,而是相關各方的「大合唱」。

「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是正常的

「一帶一路」建設是創新國際合作模式和全球治理模式的重要實踐。作為一項肩負重要國際責任和歷史使命的實踐探索,「一帶一路」在建設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是正常的,對此應客觀認識,辯證對待。

近段時期以來,「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合作過程遇到了一些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西方一些國家的政治人物針對「一帶一路」發表了一些不太積極的言論,詆毀「一帶一路」的初衷和理念;

二是出現了針對「一帶一路」的「債務陷阱論」「地緣戰略論」「環境污染論」「規則替代論」「新殖民主義論」「新朝貢體系論」「經濟滲透論」等經不住推敲的負面言論,給「一帶一路」的國際形象造成一定消極影響;

三是一些國家和組織推出新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倡議,被國際輿論界認為有針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意味;

四是個別「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國取消了部分合作項目,或對原有合作規劃作了一些調整,給中國企業造成一些暫時性的影響。

這些問題的產生有其必然性:

一是一些國家不願看到「一帶一路」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千方百計對「一帶一路」進行制約,阻撓建設進程;

二是一些國家慣於對立式思維方式,疑惑「一帶一路」建設背後有什麼「陰謀」;

三是一些國家國內政局出現重大變化,存在一定程度的「為反對而反對」的現象;

四是「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創新探索的過程,相關方在合作中需要不斷磨合,難免會出現制度對接、利益分配、習俗融合等方面的問題。

總體來看,上述問題和困難並未給「一帶一路」建設造成實質性影響,國際社會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仍然是主流;不少發展中國家政要站出來公開反駁針對「一帶一路」的不實言論;部分國家因政局變化給雙方「一帶一路」建設造成一些波折,但並未影響合作大局;中國與相關國家加強協調合作,較好解決了合作中出現的問題,並積累了寶貴經驗。可以說,這些問題或許會給「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一些麻煩,但不會造成實質性破壞。

當然,堅定信心、保持定力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問題、迴避矛盾。「一帶一路」建設意味著中國與合作夥伴更全方位、更深層次的合作。這一過程不僅需要有強烈的意願和熱情,更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耐力。因此,如何推動經濟合作與民心相通良性互動,如何提高中國「走出去」企業的國際交往能力,如何切實改善當地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如何以當地經濟發展可持續確保雙方合作可持續,如何與發達國家更好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如何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良好國際環境,這些都是需要根據形勢發展和合作進展不斷解答的問題。

「一帶一路」建設前景光明

「一帶一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穩步起航,取得一系列顯著成果,展現出廣闊合作前景。2019年4月,中國將舉辦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峯會必將凝聚更加強大的合作動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朝著更高質量、更高標準、更高水平的方向邁進,為人類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鋪陳道路。

「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綜合效益將進一步顯現。

「一帶一路」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產能合作為重要切入點,此類項目建設週期長、見效慢,但長期性、綜合性效益突出,有助於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經過5年多的探索,中國與合作夥伴在「一帶一路」項目建設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在未來合作中,中國企業可著力從以下幾方面繼續提升:

一是更加註重與當地各類法律、制度的對接,依法合規經營,主動融入當地社會,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二是通過資助留學、職業培訓等方式,提升當地勞動者技能,不斷提高用工當地化水平;

三是開展更多符合當地特點、有助於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項目,讓老百姓在工程項目中切實受益,培育當地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自我造血功能」;

四是樹立紮根當地、長期經營的意識,處理好各類「第三方因素」,營造良好綜合環境。

以「對接」為突出特點的「一帶一路」合作機制將進一步發展完善,增進全方位「對接」將成為「一帶一路」合作機制發展完善的重要目標。

首先,「對接」將是多層次的。「一帶一路」建設將與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全球層面的合作機制進一步對接,與東盟、非盟、歐盟、阿盟、歐亞經濟聯盟等區域和次區域合作機制深入對接,與各國發展戰略和合作倡議更具體對接。

其次,「對接」將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發展思路、發展規劃、具體工程項目方面的對接,也包括經濟社會制度、國際規則和標準方面的對接,還包括價值體系和社會習俗方面的對接,「一帶一路」將以「全要素對接」促進「全要素合作」,進而推動各方實現「全要素髮展」。

最後,「對接」將是動態發展的。「一帶一路」建設初期的對接目標主要是既有的國家發展戰略和國際合作機制。隨著合作的推進,有的國家更新了發展規劃,提出新的基礎設施項目,有的國家推出新的區域和次區域合作構想,「一帶一路」需要根據這些變化,「滾動式」地開展對接,在變化發展中尋找彼此「最大公約數」,最大程度凝聚共識、激發動力。

「一帶一路」的共同精神家園將更加生動和豐富。「一帶一路」是借用古絲綢之路這一文化符號,倡導各國以合作對接謀求聯動發展的創新構想。隨著「一帶一路」由願景轉化為行動,隨著一個個具體合作項目的紮實推進,「一帶一路」的共同精神家園將逐步呈現「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景象。

(本文轉自《當代世界》總第446期,作者為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永亮,有刪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