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事件引發五大質疑

2013年8月16日,中國股市出現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奇觀。當天11時5分左右,滬指突發性大漲近6%,中國石油、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超級權重股票出現集體漲停的走勢。隨後,受到光大證券烏龍指等消息的衝擊,股市呈現出逐步回落的格局。截至當天收盤,滬指下跌13.43點,跌幅為0.65%,全天的震幅超過6%!

回顧週末各大主要媒體的版面,光大烏龍指事件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而隨著管理層對光大證券展開了立案調查,光大事件將成為短期中國股市走向的重要指標。於是,筆者郭施亮對此事件提出五大質疑。

第一、光大為何僅用20億就能夠撬動具有14萬億流通市值的股市。在8月16日上午11時5分至7分,光大僅用20億就能夠撬動71隻超級權重股票漲停,對指數起到巨大的刺激作用。從各權重股票的撬動數據分析,中國石油5318萬、浦發銀行1.06億、中國石化4822萬、民生銀行2.21億、工商銀行1.28億等。通過上述數據推測,未來大機構大資金也可以利用一定量的資金就能夠起到撬動中國資本市場的目的,這也可以看出當前中國存在較大的金融安全問題。同時,也可以認為,當前中國股市的結構設計非常不合理。以工行、中石油、中行為主的超級權重品種佔比整個市場的流通市值超過一半,大資金大機構往往可以利用權重佔比就可以撬動整個股市。

第二、當天股市為何會出現第二波大幅上漲的行情呢?如果說週五光大的策略交易屬於意外事件,那麼在出現瞬間的拉昇行情後,股市理應回歸常態。然而,從週五的盤面不難發現,指數經歷了第一波上漲行情後,隨後再度出現上漲的走勢,該如何理解所謂的二次上漲走勢呢?筆者認為可以分為三種解釋,其一是盤面上的跟風資金,即誤以為市場有重大消息出臺的資金;其二是程序化的大資金進場。當短期市場出現明顯的趨勢逆轉時,就會促發其他程序化的交易資金進場,從而促使股市做多力量的集聚;其三是ETF的T+0申購模式引發的套利機會。針對日內波動操作ETF的T+0申購模式,當時的行情就會對大資金產生極佳的套利機會。綜合上述三點,就能夠解釋當天股市的二次上漲走勢。

第三、光大的策略交易意在配置中國重工的股份?從公告中可以發現,今年8月15日中國重工擬以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募集資金,用於收購控股股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旗下軍工重大裝備總裝業務資產,支持相關子公司軍工軍貿、能源裝備等業務項目建設,從而進一步優化公司產業結構,促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並在公告中提示延期復牌,但復牌時間不晚於今年的9月30日。通過分析,中國重工擬注入裝備總裝的業務將會對公司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空間,相應的估值也需要重新衡量。因此,光大擬申購ETF,從而得到中國重工的股份配置也成為市場的猜測點,當然目前也僅屬於質疑的階段,未來仍需關注事態的發展。

第四、光大期貨空單激增,該如何解釋?從上週五股指期貨主力合約數據分析,當天光大期貨的空單量大幅增加了7023手,持倉量高達10194手,創出了歷史之最。根據機構測算,當天新增空單對應市值為48.2億元,而保證金總額達到5.76億元。當天上午光大的程序調用與額度控制錯誤導致其在現貨市場中虧損巨大,下午卻利用股指期貨彌補虧損,不禁讓市場感到可疑。筆者認為,光大期貨當天的空單激增存在幾個看點,其一是該操作是否屬於內幕交易。筆者認為,光大期貨當屬光大證券的全資子公司,而在中午光大實行臨時停牌後,至14:25分才確認烏龍指,中間的兩個小時就屬於明顯的消息漏洞期。在當天的13時至14:25分,公司利用信息優勢與時間優勢埋下空單,明顯違反了市場公平與信息披露透明等規則,不排除存在內幕交易的可能。同時,通過這一現象,我們也發現了一個致命的問題,即國內市場的交易機制極不對稱。上午大資金大機構在現貨市場交易失誤,可以通過股指期貨等套期保值工具彌補損失。相反,中小股民由於交易門檻的限制,只能通過做多交易才能實現盈利。當股民操作失誤或者遇到突發性事件時,由於缺乏套期保值等配套措施,因此虧損就不可避免了。筆者認為,恢復T+0交易模式或者在維持T+1交易模式的基礎上,將股指期貨等做空工具的交易模式設置為T+1,這樣纔能夠保證市場的公平性。

第五、500億海外資金借道光大的傳聞猜想。有消息稱,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對其內部臺灣團隊開發的投資模型進行測試。由於忽視了測試環境為實盤交易系統,加之測試時,把擬買入3000萬股誤變成3000萬手。因此,不少市場人士懷疑,會否存在海外資金借道光大自營流入國內股市的可能。筆者認為,從不同版本的解釋依據也可以發現不少的漏洞。當前國內券商自營業務中有大部分參與高頻的套利交易,若嚴格實行風險控制,則將會影響到套利交易的整體收益。因此,當前券商自營業務的風險控制不會過於嚴格。其實,光大的自營資金在整個券商行業中不算多,海通佔有資金量達到150億元,而中信的自營更是超過300億元。因此,在這一條自營路線上,部分券商存在明顯的風控漏洞,而光大的烏龍事件更是為券商行業拉響了警鐘。當然,目前光大烏龍事件的最終結局依然是個謎,也不排除存在海外資金借道入市的可能。

光大事件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是巨大的,而這一事件或許會對管理層的發展思路產生較大的影響。通過分析,筆者郭施亮認為,未來管理層或將出臺幾項措施,其一是延遲國債期貨的上市時間。1995年的「327國債事件」雖然已成歷史,但是當時壯觀的情景卻令人無法忘卻。在短短的7分鐘內,空方主力瘋狂拋出1056萬口賣單,從而導致當天滿倉做多的機構集體爆倉!如今,雖然配套的措施有所完善,但是經歷了光大烏龍事件後,國債期貨的上市或許會對市場產生更嚴峻的考驗。顯然,當前國內的準備工作還不夠到位;其二是暫緩券商的創新業務。經過光大烏龍事件的考驗,券商的風控系統存在較大的漏洞,而過往盲目的開拓創新也直接降低券商對風控等程序的重視程度;其三是進一步加強監管,將對違規的機構採取更嚴厲的處罰,對相關的從業人員實行市場終身禁入等措施。

在全球的證券市場史上,也曾經發生過類似的烏龍事件。但是在發達的資本市場中,其後的補救措施也是做得相當到位的。中國的證券市場畢竟還是年輕,而透過光大的烏龍事件也可以揭露出當前國內市場的脆弱性。光大烏龍事件是國內的首例,同時也希望是最後一例。

郭施亮

財富講壇特邀講師,《京華時報》特約評論員,中證內參、千牛網、融資網財經欄目特約作家。國內權威刊物《中國風險投資》特邀評論人,大連電臺財經廣播《今日證券》節目嘉賓。《中證內參》等雜誌特約撰稿人,筆者文章和評論刊登於《廣州日報》《信息時報》《中國證券報》《第一財經日報》《京華時報》《經濟參考報》《上海證券報》等報刊。同時被《法人》《證券市場紅週刊》等雜誌刊登。多次被《廣州日報》《證券時報》《第一財經日報》《每日經濟新聞報》《京華時報》等多家媒體採訪報道。郵箱:[email protected]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