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昌】哲學應塑造民族精神哲學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這是哲學本身的難題。它們曾經困擾並且現在仍困擾著許多人。美國哲學百科全書「哲學」這個條目的作者,著名哲學家C.I.劉易斯寫道:「哲學家們自己從來就沒有一個關於其研究對象的明確定義」,「"哲學是什麼』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劉易斯在這裡陷入了循環論證,因為我們若問「什麼是哲學問題」,我們又必須回答「哲學是什麼」,可見問題有相當難度。反思哲學發展的歷史,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不同哲學家有不同的哲學觀。相應地,對哲學的作用也有不同理解。在西方哲學發源地的古希臘,蘇格拉底認為,哲學是關於人生知識和道德行為的一種學問,學哲學就是學做人;柏拉圖認為哲學是研究理念的一種學問;亞里斯多德認為,哲學要研究「形而上學」問題即經驗之後的實在的問題。「希臘三哲」都非常強調哲學追問人生的意義,注重道德實踐。現代西方哲學家對哲學的理解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新託馬斯主義認為,哲學的任務是幫助建立一種基於信仰的真理,對神學的神祕部分進行解釋,對壞的信仰的謬論進行駁斥,這是一種精緻的神學;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是社會,哲學的真正社會作用在於批判現存的不合理社會,探索一個合理社會,社會問題是哲學的中心問題,哲學是批判的社會理論;存在主義者認為,哲學是人學,是一種關於人的本體論和倫理學;語言哲學家以為,哲學的對象是語言,哲學的作用是藉助邏輯使思想清晰,分析概念和意義,探索科學的基礎和真理的條件;科學哲學家認為,哲學的對象是科學知識,哲學就是結合科學史和認識史研究科學是什麼與科學是怎樣發展的。我們還可以列舉出許多不同的哲學觀,但歸納起來,社會、科學和人始終是西方哲學家關注的問題。中國哲學萌芽於殷代,至今已有三千餘年,它的發展有自己的特點,但與西方哲學不無相似之處,那就是它們都認為,哲學必須研究人生的意義,注意道德實踐。甚至可以說,從一開始,中國哲學就把倫理學置於哲學的中心,無論是談天人關係、身心關係、形神關係、知行關係、名實關係,都是為了人生的目的,規範人的行為。例如《禮記·表記》談到殷人思想時說:「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思而後禮」,這裡的「禮」既有祭禮儀式又含有倫理規範的含義;孔子提倡「正名」,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好像是在談名實相符的邏輯問題,實質是在辨正禮制等級方面的名稱和名分。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道德經》宣揚,「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實際上是一種倫理思想,美學思想。這樣看起來,儘管古今中外哲學家們的哲學觀五花八門,各種各樣,但對哲學究竟是什麼也有共識:那就是哲學與人生密切相關,哲學應洞察人生真諦。人生的真諦是什麼?那就是真善美。所謂哲學是愛智慧,也就是愛真善美,識別了真善美,也就掌握人生的意義了。康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建立他的批判哲學體系的。他的《純粹理性批判》是為瞭解決數學和自然科學如何可能的問題,也是解決真的問題;《實踐理性批判》是解決道德問題,善問題;《判斷力批判》是為瞭解決什麼是美的問題。三大《批判》綜合起來是為瞭解決人是什麼的問題,人的價值觀念問題。明確了哲學的本質,我們才能理解哲學的社會作用,在我國的理論界和社會上一些人心目中,曾對哲學的本質及其社會作用產生混亂的片面的看法。有一個時期,有人認為「哲學萬能」,可以代替一切科學,解決一切問題;有一個時期,有人認為「哲學無用」,既不能立竿見影立即收效,又創造不了物質財富,賺不了錢。長期以來,哲學在「權勢」和「金錢」的夾縫中苟延殘喘,幾乎難以生存。這些怪現象都是由於對哲學的本質及其社會作用的誤解造成的。哲學的根本作用,對個人來說是為瞭解決世界觀和人生觀問題。世界觀和人生觀都是具體的,體現在個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哲學幫助人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有了高素質的人,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哲學的作用在於塑造這個民族的精神或培養一種優良的國民性。什麼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這個民族大多數成員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的總和,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又是民族文化傳統孕育的。魯迅曾經痛感舊中國國民性的軟弱、卑劣、落後,想用尼採的「權力意志」、「超人」來改造國民性,他所看到只是我們國民性的落後的方面。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認為,實用主義是美國的民族精神,美國人的求實精神、開拓精神、進取精神、科學與民主精神是實用主義培養的。基辛格博士的看法,表達了哲學對培養民族精神的作用,有一定的啟發性。從美國哲學史看,實用主義乃是美國上升的資產階級要求發展工業自由和商業自由,建立和完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產物,同時,實用主義又繼承了清教主義的傳統。清教主義是最早到美洲大陸的英國移民的宗教信仰和哲學。正如《美國的哲學精神》一書編者傑德勒·邁爾斯所指出:「文化的精神是其傳統。貫穿於美國文化的傳統之一是植根於殖民地麻薩諸塞的清教主義。它是一種宗教,一種哲學,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它的基督教神學解釋了人類生存的目的;它的哲學反思探究了藉以實現人類生存的方式。」②同時,清教徒都過著一種忠實、節約、簡樸的道德生活,他們的倫理是一種嚴肅負責的工作和講求實際的倫理。實用主義從清教主義那裡吸取的營養,對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為什麼哲學能夠塑造一種民族精神呢?首先是因為,哲學可以為一個民族提供正確的價值觀念,一個民族的活力首先表現在組成該民族的成員能夠從思想上明辨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什麼是新事物,什麼是舊東西;什麼是社會正義,什麼是社會不公正;它的所有成員能夠對後者嫉惡如仇,為前者努力奮鬥。其次,哲學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正確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架構和工具。沒有正確的思維方式我們既不能反映世界,又不能改造世界,相反卻要犯主觀性、片面性、表面性錯誤。所以,思維方式的變革比任何科學技術的變革更重要、更根本。拋棄舊的過時的思維方式,要比拋棄舊的過時的生產工具更重要。第三,哲學是民族文化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如果我們把文化理解為科學技術、知識、信仰、哲學、藝術、法律、道德、風俗習慣和社會成員通過學習而獲得的能力和技能的總和,那麼,哲學是一種文化的「體」,而文化的其他形式只不過是它的「用」。哲學為其他文化形式提供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和方法論。沒有發達的哲學就不可能有發達的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正因為哲學具有上述重要作用,所以,它是塑造民族精神的強大武器。沒有先進的哲學,就沒有先進的民族。什麼是中國哲學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在塑造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中起過什麼作用?在今天我們如何發揚這種傳統,振興我們民族精神?這是學者們曾經探索或正在探索的問題。梁漱溟先生在其《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認為,人類文化無非是「意欲」的產物。由於「意欲」具有向前、向後、持中的不同,故形成「以意欲向前要求為根本精神」的「西洋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後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根本精神」的「中國文化」。這樣概括三種文化取向,是否符合歷史事實當然值得探討。但是,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影響的儒家學說,對中華民族講仁義、禮儀、中庸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形成無疑有重大影響。但是,要把它們作為民族精神,在社會和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顯然不夠了。何況,廣義的傳統文化,還包括傳統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生產方式,它們都是以農業生產為基礎的,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了。所以,我們必須重建以哲學為核心的民族文化,塑造新的民族精神,才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西方的文藝復興,創造了資產階級新文化,這種文化包括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兩大思潮,這兩股思潮內容和形式不斷變更,經久不衰,推動了西方社會的發展與變革。這兩種文化的形成,有三個重要原因。第一,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科學的發展,帶來了生產力的和經濟基礎的變革,由此又推動了上層建築即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變革;第二,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礎較好,這主要表現在古希臘羅馬文化內涵的人性多於神性,科學多於迷信。這就可以從兩方面滿足資產階級的要求:一方面,古典文化能夠更容易地克服教會的宗教禁慾主義和神學世界觀;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能夠以自己的政治理論、意識形態、藝術形象促進資產階級新文化的誕生。第三,東學西漸,中國的四大發明,阿拉伯東方的猶太教和早期基督教思想無疑對西方文化的發展起了觸媒劑的作用。所以文藝復興不是「復古」而是古典文化的「再生」和「新生」。參照西方文藝復興的經驗,我們必須加速發展市場經濟,挖掘我們文化的優良傳統,吸取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創造我們自己的新哲學和新文化。這種哲學和文化將具有民主和科學的精神,能夠啟發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尊重人的價值和權力,為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動力。由這種哲學和文化孕育和培養的民族精神將是生氣勃勃、勇往直前、不斷進取的,同時也是講求實際的!【注釋】①《美國哲學百科全書》英文版,第769頁。②邁爾斯編《美國的哲學精神》,英文版,第1頁。(原載《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11期。錄入編輯:乾乾)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