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篇曝光醫療廢料被不法商家用來製作成外賣盒的文章,在我的朋友圈裏瘋狂刷屏。

看到這篇文章時,不禁想到每次接兒子放學,他對着學校門口小攤販上用各種外賣盒、碗裝着的食物流口水的樣子。我心裏一陣發緊,趕緊點開這篇文章看了起來。

原來,這篇文章說的是今年的“3.15晚會”上,醫療廢料不合規範再利用的問題。

在文中的截圖裏,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醫療垃圾密密麻麻地堆在破舊的廠房,有用過的輸液管、有殘留着藥物的輸液袋、有沾着血液的儲血袋、還有病人的尿袋等。

衆所周知,醫療垃圾堪稱“致命殺手”。按照規定,這些垃圾必須進行分類,可以回收利用的,要嚴格按照規定處置利用;不能回收的,必須集中進行無害化銷燬,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轉讓、買賣。

可爲了節省成本,黑心商人直接把能用的、不能用的醫療廢料都混在一起重新利用,還把一些廢水排入附近土地,這可是有極大的流行疾病風險的!

這堆積如山的醫療垃圾,隔着屏幕都讓人噁心不已。但反覆看了幾遍這篇文章,我卻沒有發現,這和外賣盒有什麼關聯?細讀之下,我發現了幾個疑點:

一個,是文章把2014年地方臺曝光的濫用醫療垃圾的新聞,“僞造”成央視曝光。並把食品級塑料和普通塑料混爲一談。被曝光的再生料,與食品級塑料差別很明顯,多被用來製作塑料網兜、玩具等普通塑料製品,基本不可能通過食品級檢測。

另一個,是文章說黑心商家用“80~100℃”的溫度來處理醫療廢料,暗示溫度不夠,殺不了菌。但市面常見的外賣盒能進微波爐、裝熱水,能承受200℃左右的高溫,100℃就能融化處理,根本是無稽之談。

看到這裏,我再搜了搜發佈這篇文章的幾個媒體。基本上,都是些沒有明確主體的自媒體賬號,而且常因“標題黨”“發謠言”遭人詬病!而且沒過多久,這篇文章就被刪除,基本上可以斷定,這些消息,就是別有用心之人制造的謠言!

醫療廢物被做成外賣盒的新聞,的的確確就是一個謠言了。但從那篇文章被心急如焚的爸爸媽媽們瘋狂傳播的狀況,可以看出父母們對現在孩子的食品安全有多麼擔憂。

可以說: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沒有什麼我們吃不到的;

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我們吃進去的多數是垃圾食品;

這是一個營養過剩的時代,更是一個垃圾食品無處不在的時代。

有這樣一句話:“70後吃不起垃圾食品,80後只有少數人吃得起垃圾食品,90後00後人人都吃得起垃圾食品,人人都在吃垃圾食品”。

走進原本應該充滿書香的校園,聞到的不是墨香,而是小攤小販賣力吆喝的垃圾食品的味道。

當放學鈴聲響起時,歡呼雀躍的學生們,便蜂擁而至,辣條、豆腐乾、奶片、果凍、烤香腸、麻辣燙、冰激凌、薯片、可樂……眼花繚亂,看不過來。

這些小零食中,不乏有多次被曝光的垃圾食品。尤其是今年“3·15”曝光過的辣條,可以說就是在污水、垃圾中用各種添加劑、防腐劑製作的,生產時不僅不能保證最基本的衛生條件,連原料都不乾不淨。

但其實,比不合格的外賣盒、“髒辣條”更可怕的,是人心。

之前,上海一所一直被外界讚譽的小學名校,一年學費12萬,卻給孩子吃發黴致癌的食物。

有長了綠毛的西紅柿、泡了3天的黑木耳、被換了生產標籤的過期凍肉……可以說眼睛所見之處,沒有一處新鮮的食材。

孩子們熬過幼年時,有與父母分離的苦;適應了童年時,有初入學堂的不安;完成了數不清的作業,才逐漸長成有基本自理能力的人,卻不料,栽在了信任的學校。

而學校,是多麼神聖的地方;老師也被稱爲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卻做出出賣靈魂的事。

東野圭吾在《白夜行》中寫道:“世上有兩種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也有人說,世道變壞,從小人的狂歡開始;其實,人性的惡,從欺負孩子開始。

我們常說,少年強則國強,而這些澆灌孩子的“園丁”,卻給在光天化日之下,給孩子灑着有毒的農藥。

要麼以低價卻劣質的東西,吸引不懂分辨,或不善於自控的孩子;要麼用一顆“黑心”,進行一些黑暗操作,完全不顧忌孩子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對孩子下手的不法份子,終於得到了一定打擊。

隨着《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的出臺,多少給家長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每一次類似事件曝光後,都會如海嘯般,引發一系列的問責調查,不法分子得到了法律的制裁和道德的審判。

然而,對於每位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來,總怕給孩子的不夠,更擔心無法保護孩子,因此,在譴責之後,也該想想,如何讓孩子識別人心善惡,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

1.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

對於比較小的孩子,或許需要父母參與控制,但是稍大一點的孩子,父母可以多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

想起之前,一個到國外留學的大學生,和同學聚會,而從未做飯的他,害怕丟人,便向父母拔打了帶着時差的電話,只爲了學會做一盤番茄炒蛋。

聽起來,似乎很可笑,可以遠渡重洋的人,卻被一盤基礎菜品給難住,其實,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很多。

“你只管好好學習,其它的事不用你管”。多少父母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卻忽視了,生活能力也是孩子必學技能中的一項。而生活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只有經過生活的檢驗,才能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讓孩子嘗試着自給自足,而不是簡單地付錢點外賣,或吃外面現成的食物,這樣他們會收穫更多成就感。

2.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做好榜樣

如果說父母是原件,那麼孩子就是複印件。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垃圾食品,吸引人之處,便是可以在短時間內,滿足人味蕾的需求,許多父母也深受荼毒。

可是,一時爽,卻有可能落下終身恨。

尤其對於外賣,即便保證了原料新鮮、製作安全,商家爲了保證食物看上去好看、吃起美味,也進行許多處理,比如,油膩、多鹽、多調味品等,長期食用這樣的食物對人體沒有好處。

更何況是正在長身體的花季少年,他們更需要新鮮又營養的膳食滋養,纔能有好的身體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3.教導孩子養成好的“吃的習慣”

民以食爲天。怎麼吃,跟隨人着的一生,所以,吃的習慣,也尤其重要。

身爲父母的你,或許經歷了一週的勞碌奔波,想在周未不吃不喝,睡到自然醒;

或許晚起的你,來不及吃早餐,只好帶着孩子在路邊隨便塞一點……

這樣的情況偶爾爲之,亦所無謂,但長此以往,給孩子心種下的,卻是“吃飯是個隨便的事”的種子。

與其等到將來,孩子成年後,一邊把高喊着要養生,一邊又病從口入,不如趁孩子可塑性強的時候,幫他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飲食習慣。

早起做一頓早餐,打一杯豆漿,蒸幾個餃子,亦或烤兩片面包,煮個雞蛋,無須多久;晚上兩個小菜,一碟肉菜,也可以享受家的溫馨時刻。

而這些,都是外賣等垃圾食物品無法給予的。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健康的身體纔是最基本的起點。

不讓辛苦養大,努力成長的孩子,毀在垃圾食品上,纔是爲人父母的本份。

- end -

作者簡介:

媽小咪,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在文字裏潛心修行,不願爲母則剛,只願回首莞爾一笑。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