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史努比,豆瓣人氣作者,旅居日本大阪多年,家有一男一女兩個小學生;喜歡用文字記錄親子生活、兒童教育以及異國風情。

  這周開始,日本的小學進入新學年,孩子們也結束了兩週的春假。

  學校每年有三個學期,對應也有三個假期,春假對於工薪族家長來說有些特別,寒暑假雖然長,但總有一兩週可以和家長的連休重合,安排些親子活動。

  春假期間家長沒法休假,又趕上比較忙碌的年度末,基本上沒時間陪孩子,這樣就需要給孩子安排好活動,或者讓孩子Home Alone-“小鬼當家”。

  今年春假,我家姐弟倆是這樣度過的:前一週,報名參加了附近一家大學開設的託管班,每天我上班帶他們過去,在那兒呆一整天,下班和我一起回家;後一週,由他們自主安排,去同學家或者出去玩,午飯可以自己去超市買,或者我早上做好留着他們中午加熱喫。

  回頭看,短暫的新集體生活和自由獨立生活正好各佔一半,收穫不小。

  託管班的內容很豐富,可以跟老師在大學體育館活動,還能參加英語、編程、手工等體驗課,姐弟倆都很喜歡,就是班裏的孩子們年齡大小不一,有一年級的小豆包,也有六年級的“小大人”,相當於一個多樣性的新集體。

  如何在短時間內順利進入這個集體、和不同的小朋友打交道,但同時保持自我認知或者說保護自己,對姐弟倆是個考驗,其實也是每個孩子成長階段在學校或其他課外團體中,都要面對的課題。

  五年級的女兒珍珠做得很好,平時她和弟弟總在一起玩,關係很好,所以對於年齡小的小朋友都很照顧,也能玩到一起。但也有難題——碰到了一個四年級的“熊孩子”(對,日本當然也有熊孩子存在,只是相對數量較少)。

  這個孩子說話粗魯,對其他小朋友做的手工評頭論足,多是批判性的意見。珍珠是如何應對的呢?

  她對那個女孩直接說:“請不要這樣跟我說話。”對於她的打擊不放在心裏,體育館裏那女孩非要珍珠陪她玩時,珍珠也委婉地拒絕了。

  回家珍珠和我聊天,說起了在託管班的感受,珍珠一直喜歡手工,她有自信也很享受制作的過程,不會在意別人的評價,而難得的託管班體驗,每個活動她都很喜歡,不會因爲不好相處的小朋友影響自己的心情。

  她說:“媽媽,我覺得那個女孩屬於攻擊型的人,我知道怎麼相處。”

  她提到了在學校每週一次的《道德》課中學到的單元“十人十色的青蛙”,並且給我看了關於小朋友不同溝通方式那一頁。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應對方式,她已經能認識到這些區別了。

  就像《道德》教材裏擬人化的那些小蝌蚪和青蛙,人也是多種多樣的,每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色,喜歡和擅長的東西不一樣,有時候需要配合,有時候只是保持自己就好。

  那個女孩的做法珍珠不喜歡,也沒想着要改變或迎合,進入一個新集體,和所有人都成爲朋友是不現實的,接受不了就選擇保持距離,也許在某一個契合點再走近。

  託管班的最後一天,孩子們開聯歡會,珍珠主動請纓做主持人,意外發現那個女孩唱歌很棒,大家一起熱烈鼓掌。

  “即使是和你不一樣的朋友,也有他們的長處。”這也是她在《道德》課裏學到的。

  而之後的一週,珍珠去好朋友家過夜,拎着特意買來的蛋糕,回家後給好朋友的媽媽打電話道謝,非常符合在日本生活的頭號指導原則:禮字當先

  和弟弟在家的話,兩人看電視、收拾房間、去圖書館、去超市買便當,安排的井井有條。女兒已經具備了獨立生活和人際交往的基本能力,作爲母親很欣慰。

  “知己知彼”這件事,對於孩子來說很難,尤其是對於自己的認知,如果在兒童時期家庭和學校能有效引導,培養這種自我意識,再加上人際交往的實踐,就很有效果。

  孩子們大多數時間都在學校,“教書育人”同等重要。日本的公立小學,“教書”不一定做得多有深度,“育人”的內容卻很紮實。

  在日本小學教科書中,《道德》作爲德育教育的一部分始於1958年,範圍涉及孩子們的教養、人際交往、周遭環境和爲進入社會做準備,教育大綱根據不同社會環境改動過好幾次。

  這本教材最近一次修訂是2009年,彼時互聯網和智能手機還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文部省已經意識到了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並對教材做了大幅調整,看起來這些問題與國內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高度重合:

  社會整體的道德水平下降。

  家庭和區域社會教育機能下降。

  社會體驗和自然體驗不足。

  如何應對社會變化帶來的種種課題。

  上面這些看起來很眼熟的文字,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日本的核心價值觀。

  從日本教育最高管理部門——文部科學省的網頁上可以看到,小學的德育教育最大的目標就是“生存能力”,非常直接。

  教育內容基本是四大塊:與孩子自身相關的;如何與他人相處;尊重自然和生命;如何與集體和社會相處。

  具體階段性目標根據孩子身心的不同發育調整,這些內容估計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中都會涉及,日本的則更具體和實用。

  剛入學的孩子主要培養日常生活習慣以及基本的禮節問候,到二年級就開始探討小朋友如何“有話好好說”的具體方法了。

  孩子們脫口而出的話,哪些是像雲彩一樣柔軟的讓人舒服的話?哪些是像仙人掌刺那樣讓人受傷的話?大人對照着都會忍不住反省一下。

  柔軟的話:“謝謝”“加油”“真棒”“沒關係”“別在意”

  傷人的話:“噁心”“討厭”“笨蛋”“閉嘴”“別管”等等

  三年級的兒子則學會瞭如何明確表達自己情緒的祕訣,比如說話方式、表情、視線、與對方的距離和手勢

  最近的便是五年級時珍珠學到的“如何讓彼此感覺舒服的溝通方法”了。

  前面提到的溝通類型“攻擊型”、“不敢表達型”、“爲對方着想的自我主張型”在這張圖裏能看到。

  我想,春假中的珍珠爲自己選擇了第三種方式,而春假中見到的那個“熊孩子”,明年會有多大改變呢?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孩子們像小樹一樣長得飛快,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雙管齊下,十歲以後才能在一部分孩子身上看到些效果,有些孩子則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德育真是一條相當漫長的道路

  可是,如果沒有這樣的教育內容落在實處,我們的孩子如何才能在日益變化的社會中身心健康地長大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