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做出了一個或許影響其未來50年命運的決定。安倍晉三的外交與安全特別顧問其浦太郎最近在美國表示:日本首先遵守對於「印太戰略」的承諾,只有在保證日本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參與中國提出的「帶路倡議」。而且參與這個倡議也必須考慮美國、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利益。他還強調「這就是安倍的意思」。

其浦太郎還聲稱「不能接受大國在軍事上改變現狀」、「關鍵在於大國行事要合乎國際標準」、「美國應該繼續扮演關鍵角色」等等。「海外探客」認為,日本已經做出了最終的決定。而安倍之前「願意有條件加入帶路倡議」的表態也只是表演而已。

安倍的風格是說幹就幹。日方準備在本月派出由海上保安廳專家組成的「移動合作團隊」,赴吉布地和斯里蘭卡活動。這2個國家都是「帶路倡議」的重要節點。日媒報道稱,安倍派出這支「特殊隊伍」就是為了執行「印太戰略」,尤其是重視印度洋的交通樞紐,阻止東亞大國在這些地區的「擴張」,防止日本的命脈被霸權國家所操縱。

事實上,真正針對「帶路倡議」採取實質行動的恐怕也只有日本。

安倍2018年的外交開局是從中東歐開始的。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這6個國家之前都處於日本外交視野的邊緣,屬於典型的犄角旮旯,安倍是第一個連續訪問這六國的日本首相。除了強化日歐合作、在歷史問題上尋求支持外,日本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試圖平衡中國在中東歐的影響力,尤其是要防範「帶路倡議」在這些國家的延伸,試圖利用經濟力量來遏制「帶路倡議」及「16+1合作機制」在歐洲的空間。日本的做法倒是獲得英德法這些老牌西方國家的讚許。當然,安倍在波羅的海的外交活動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俄羅斯方面的不滿和警惕,進而影響到俄日之間關於「南千島羣島」問題的談判。這是安倍失策之處。

而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也在2018年初訪問了巴基斯坦、馬爾地夫和斯里蘭卡3個印度洋國家。日方的態度很明顯,鄰近大國在哪裡發展經貿關係,日本也要在哪裡插一腳,儘管這種攪和有時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日本彷彿就是為了證明一點存在感。河野甚至一直嚷嚷著要配備「外相專機」,以應付日益繁重的外交任務。可即使如此,其腳步依然趕不上臨近大國的外長。

作為「印太戰略」的版權所有者,安倍如此積極,很大程度上應該是受到美國、印度、澳大利亞的鼓動。美日印澳四方在多個場合裏都碰面討論如何對抗「帶路倡議」。而英德法等西方發達國家也表示支持。尤其是以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為代表的政客,是這一波反華情緒的「點火者」。廢除奧巴馬時代「亞太再平衡」戰略特朗普對亞洲沒有整體的概念。正是在澳大利亞等國的推動下,白宮直接把美國版「印太戰略」確定為新時期亞太戰略。而澳大利亞也是美日印澳四邊互動機制的主要推手。。

不過,自以為聰明的特恩布爾看到「新八國聯軍」都開始反對「帶路倡議」,轉而開始扮演起「好人」。這次訪美前,澳方認為東亞大國並非威脅,「有能力但無惡意」。特朗普政府將東亞大國視為「戰略對手」,澳大利亞也沒完全苟同,雖然承認了競爭,卻也強調合作的重要性。特恩布爾無疑是留了一條後路。

澳大利亞就像一個兵油子,高喊「弟兄們沖啊」,然後自己蔫不出溜的換套老百姓衣服當了逃兵,順便捲走了別人的鋪蓋。印度和澳大利亞是印度洋沿岸最大的2個國家,都認為擁有對印度洋有主導權。因此印澳之間也存在矛盾。澳方是清楚這一點的。

都想讓別國去幹火中取栗的傻事,誰都想坐享勝利果實。在這條價值鏈上,美國、印度和澳大利亞都是直接獲益方,只有日本是間接獲益方,這意味著日本要比美日澳付出更多的成本。從距離上看,美國離東亞最遠,其次是澳大利亞,而印度雖然與東亞大國接壤,但高原氣候惡劣,等閑也打不起來。只有日本,處於對抗的最前沿,無論是在釣魚島還是東海問題上,都已經沒有什麼緩衝餘地。安倍貿然推出的「購島」是最臭的一手棋。

這也意味著一旦發生直接對抗,美國最安全,澳大利亞其次,印度再次,日本最末。而收益則與安全程度成正比。日本付出的成本最高,但收益也最低。中澳沒有宿仇,中美之間也不可能開戰,因為開戰必是世界大戰,美國不會為了一個小島而丟掉霸主地位。

當然,有的朋友會提到逼近南沙的美國「卡爾文森號」航母,認為美國直接出招了。這個戰鬥羣的發言人霍金斯中將也發表了強硬聲明,叫囂「美國是全球海軍」,要維護「航行自由」。這些都沒錯,因為東亞大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也有賴於「自由航行」,而且「帶路倡議」的建設也需要「自由航行」。像印度那樣非要在大海上劃地盤和控制航路才違反了「航行自由」。

反過來說,難道沒有「帶路倡議」,美國就不會派航母到敏感海域巡航?以美國海軍超強的實力,只要想去,全世界幾乎任何海域都暢通無阻。所有的一切都是藉口。嘴裡喊的口號與心裡想要的東西往往不是一碼事,大家心裡明鏡一樣。而就在2017年10月,美國「里根」號核動力航母還停靠香港進行修整和補給。個中意味可以細細體量。

前幾天,白宮放出口風,聲稱美日印澳正考慮建立一個新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作為「帶路倡議」的「替代方案」。但美國真的準備為此投入主要精力嗎?特朗普剛剛因為美墨邊境隔離牆的費用分擔問題而與墨西哥總統培尼亞相互問候,培尼亞憤而取消了下月訪美的計劃。把「美國優先」當成神主牌的特朗普,即使真有這個心和力,恐怕也要用在改善美國自己的基礎設施上面,而非照顧半個地球之外的亞非國家。

美國主要是把「印太戰略」當成一個輔助手段,以求在經貿等問題上獲得利益,特朗普也能兌現競選承諾。論起功效,「印太戰略」遠遠比不上「臺-灣省問題」好使。美國已經有了最佳工具,「印太戰略」充其量就是錦上添花。特朗普當然不會嫌籌碼多,只愁籌碼少,而真遇到事,他當然會用最順手的。當然,這個最順手的工具也越來越沒用。

中印關係當然好也好不到哪裡,壞也就壞到1962年的程度,因此對抗的烈度是可以預見的。印度要的是勢力範圍、地盤和扭轉對華貿易劣勢,即便是最強硬的莫迪也在戰爭打響之前的最後一刻收了手。實際上,印度也是「帶路倡議」的受益者,如果不是為了和大國競爭,安倍恐怕也不能用近乎於賠本倒貼的價格幫印度修高鐵。

只有日本最危險和最愚蠢。對抗和欺騙並不能實現自身利益。日本依舊沒有跳出冷戰思維。撒謊的時間太久,安倍自己恐怕都入了戲,以為血海深仇可以通過篡改教科書和粉飾歷史就一筆勾銷。日本人恐怕從來沒有意識到衝突的嚴重後果。100多年的賬,總要有一個機會來清算。

美日澳都是要維護既得利益,也就是現存的陳舊秩序。而日本不僅要維護這個秩序,還妄想通過進攻性措施和各種攪局活動在東海和釣島問題上佔得便宜。角力萬裏之外,而目標是家門口的一點地盤,日本甘當「出頭鳥」,有一種為美日澳做嫁衣的感覺。換個角度看,美日澳頗有點下圈套合夥「暗算」日本的意味,都不願徹底得罪大國,逼安倍出手是最好的選擇。畢竟只有日本有財力和意願,安倍又那麼自以為是,還把話說得那麼滿,等於自己把自己逼到牆角。

在對抗「帶路倡議」的角色分配上,4個盟友已經確定了任務。美國說「我批准」,澳大利亞說「我宣傳」,印度說「我配合」,而留給日本的只能是「我先上」。說要一起對抗「帶路倡議」,可安倍的3個盟友都坐在臺下看好戲,出工不出力,高興的時候喊喊口號,逼日本咬著牙出手。抱著賭氣的想法,被迫以一個國家之力單挑「帶路倡議」這個體系,安倍從一開始就輸了。(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