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娛樂場所的增多,年輕人發生聽力損害的風險日益加大。對大學畢業生崗前體檢結果的分析發現,6%~10%的人高頻聽力顯著下降,但他們大多之前既沒有耳科疾病,也從未感覺耳聾、耳鳴。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聽力下降?聽力下降這一老年人“專利”爲何出現年輕化的趨勢?

  噪聲污染不容忽視

  現代社會,人們工作、生活壓力大,很多年輕人感到身心疲憊,有些人會發生一過性的聽力下降,嚴重者會發生突發性耳聾。突發性耳聾無明確誘因,突然(72 小時內)發生,可伴有耳鳴、眩暈,一般單耳發病,患者以40~60歲男性多見,近年來年輕男性的發病率有升高趨勢。此外,任何能使內耳小動脈血流量減少的因素,如高血壓、血脂異常、攝入過量咖啡因等,都可能導致聽力損失。

  同時,不少年輕人喜歡聽搖滾樂、唱 KTV,經常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且音量很大,甚至午休睡覺時也戴着耳機,久而久之,易發生高頻聽力下降或耳鳴。研究發現,聽力損失的發生與接觸噪聲的音量和時間有關,隨着音量的增大和時間的增加,聽力損失發生的概率增大,嚴重程度亦增加。

  此外,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成年人中約22%的聽力性損失疾病可歸因於職業噪聲暴露。職業噪聲致聽力損失是工業化國家的主要職業健康風險,也是感音神經性聽力障礙的最常見形式之一。

  聽力保護迫在眉睫

  衆所周知,耳朵可以感知聲音,同時也可以維持平衡。聽力下降會使我們的感知能力下降、反應變慢,給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種種不便。年輕時發生高頻聽力損失,老年性聾將比同齡人來得更早、更嚴重。因此,年輕人保護聽力尤爲重要。

  發覺聽力受損,需要做些什麼?

  首先,發現聽力問題要及時就醫。對於各類耳科疾病,尤其是突發性耳聾,治療越早(1 周內)越有效,有半數左右的突發性耳聾患者經及時診治療效顯著 ;其他耳科疾病,如化膿性中耳炎也必須積極就醫治療。

  其次,要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養成在安靜環境下接聽手機、聽音樂的好習慣。避免在睡覺時用耳機聽音樂;喜歡戴耳機聽音樂,也要遵循“80/90”原則,即每天用耳機的時間控制在90 分鐘內,音量不超過耳機設計總音量的80%。當所處環境噪聲較大時,可有意識地佩戴降噪耳機,減少噪聲對聽力的損害。職業噪聲接觸者,務必按規範佩戴護耳器並定期接受聽力測試。

  最後,職場壓力較大的年輕人,應當注意勞逸結合,勤加鍛鍊。飲食上,應少食高脂肪、高糖食物,多喫富含鈣、維生素 D、胡蘿蔔素、維生素 A、鋅和鎂的食物。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者,應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以改善微循環,保障內耳的血液供應,保護聽力。

  (本文來源於大衆醫學微信公衆號 作者爲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健康監護科主任醫師章敏華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