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國沒有出現秦孝公,秦國仍然會崛起,會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但統一天下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如下:

一、秦國在秦獻公時期已經開始崛起,開啟了變法,開始插手中原事務

秦獻公時期,秦國已經開始了初步的變法: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廢除人殉制度,吸引外國人口入秦,限制貴族權利、加強君主集權等等。雖然效果沒有後來商鞅變法那麼明顯,但秦國國力已經在恢復、上升。就算沒有後來的商鞅變法,秦國自發的變法活動仍然會進行下去,大概率不會那麼徹底,但崛起的步伐不會中斷。

秦獻公晚年,經過幾次戰爭,已經開始插手中原事物,秦國的影響力大增,改變了之前幾百年封閉落後的狀態。沿著這個軌道走下去,秦國早晚會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國。

二、隨著齊國、韓國的崛起,魏國重心東移,秦國壓力大減

商鞅變法前後,齊國啟動了鄒忌變法,韓國啟動了申不害變法,不久之後,兩國的實力大增。秦國宿敵要想繼續保持中原霸主之位,國家重心必然會向東部轉移,如果繼續在西部和秦國糾纏,是沒什麼前途的。

之後的歷史也證明了,魏國沒怎麼把秦國放在眼裡,一心想統一三晉,維持霸主之位。魏國先後攻打趙國、韓國,就是想先統一三晉,再統一天下,結果天不遂人願,都以失敗而告終。

魏國實力大減,秦國少了最大的敵人,隨後崛起就只是早晚的事了。

三、秦國上下有強烈的戰鬥意志、擴張野心,不會沉淪

秦國地處西陲邊界,長期與戎狄為鄰,不管是秦國公室,還是普通百姓,都有著倔強的戰鬥意志,不屈的戰鬥精神。

我們以秦孝公招賢令中痛罵的秦惠公為例,算是很不成器的,但實際怎麼樣呢?公元前389年,秦惠公率五十萬大軍進攻河西,希望奪取被魏國侵佔的河西之地,只是很不幸,對手是名將吳起,最終失敗了。敢和吳起干仗,雖敗猶榮,絕不是什麼丟人事。

戰敗後的秦簡公沉淪了嗎?沒有!兩年後,繼續戰鬥,南下進攻蜀國,攻佔了南鄭。

綜上所述,如果秦國沒有出現秦孝公,秦國仍然會崛起,仍會成為一個強大的諸侯。


古樓藏書,殘卷論史

我認為即使沒有秦孝公秦國依然能夠強大,進而一統天下!

秦國統一天下,依靠的是孝公商鞅深徹變法打造的根基,靠的是一代代秦王不斷地努力,靠的是一代代文臣武將攜手同行,靠的是秦國百姓的不屈性格以及尚武傳統,靠的是全國上下一致的信念!

沒有秦孝公,秦國也就沒有了孝公商鞅的強大君臣組合,也就沒有了如此深徹的變法,但是秦國依然會有變法動作,依然會強大並最終統一天下,只不過時間可能會晚一些!為什麼沒有秦孝公秦國依然還會變法?

一,天下大勢

戰國時期,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大量荒地被開發出來,為了滿足爭霸的需要,列國紛紛承認土地私有,鼓勵開荒擴大生產!對井田制形成巨大衝擊!

當此之時,變法改革勢在必行!保守如燕國,阻力大如楚國也紛紛改革了,連本身很強大的齊國都跟風進行了改革,一向務實的秦國怎麼可能落後?

即使沒有秦孝公,在此大形勢下,秦國依然會變法改革,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二,秦國變法條件成熟

秦國曆來被中原各國鄙視,天下卑秦,拒不會盟!甚至陰謀瓜分秦國!秦國君臣所受的屈辱是不可想像的,他們比任何國家都急於強國!

秦國尚武之風濃厚,從不低頭認輸,誓言報仇雪恨。此時就缺一個強國之臣以及興國明君而已!

還有一個有利條件,秦國舊貴族勢力是最薄弱的,並且經過秦獻公的遷都,舊貴族勢力極大的削弱了,也為變法減輕了極大的阻力!

春秋戰國大爭之世,歷史發展到這個時候,已經將變法推到了風口浪尖,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此期間列國士子,不分儒墨法道,紛紛以變法強國為己任!

而經過變法浪潮之後,天下士子們卻紛紛為縱橫列國而奔走,到了秦統一前夕,也紛紛以統一天下,止兵戈為己任!

因此,變法是那個時代的特色,即便沒有秦孝公,只要有明君求賢,所求的也必然是變法人才!

因此我認為秦國必然也會有變法存在,而我認為秦國也必然會一統天下,也是有原因的!

沒了秦孝公的秦國,不管哪位國君變法,不管用的是誰,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秦國的國情以及各方面條件,決定了秦國必然也會一統天下!

一,獨特的地理優勢

秦國四塞之國,坐擁關中天險,俯視天下,利則東出爭霸,弊則退守關中,進可攻退可守!

二,秦國尚武傳統濃厚

天下列國皆有尚武之風,秦國最甚,秦軍作戰歷來勇猛!秦軍的戰力本身就已經很強大了!

我們看韓國申不害變法,只是簡單的整頓吏治,就使得韓國一時人稱勁韓!

那麼秦國即使沒有秦孝公,不管是誰稍做變革,就能大幅度提高秦軍戰力,這是不容置疑的!

三,國策不同

秦軍歷來的國策就是東出,直到昭王長平大戰之後,秦國一家獨大才有的統一概念!不管東出還是統一,國策是一致的!

而反觀六國,韓趙魏三晉內部矛盾重重,燕趙世仇,齊燕各種糾葛,楚國與韓魏齊的錯綜複雜的國情等等!這些紛亂的國際形勢,使得六國的國策經常性發生變動,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很難凝聚國力!

長期如此糾纏,列國熊心大跌!就會不斷衰落,國政荒疏,這是必然的結果!秦國來割韭菜也是時間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認為即使沒有秦孝公,依然會有其他的秦君求賢變法,可能沒有商鞅變法那麼徹底,但其效果也絕不會差,而綜合各種條件,最終統一天下的依然還是秦國!這些都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


不請自來,沒有秦孝公,秦國可能會晚一些時間發展起來。但是歷史大勢不會改變。

歷史的發展絕對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經濟上來說,從奴隸社會進化到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井田制早就破壞殆盡。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部必然會導致新的社會制度產生。

其次,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春秋時期是爭霸戰爭,而戰國時期則是吞併戰爭,大國吞併小國,強國吞併弱國,是當時的主旋律,七國之間實力此消彼長,關係錯綜複雜,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每一個國家都在尋求改革。只是因為秦孝公的慧眼識人,讓商鞅有了施展才能到舞台,所以秦國率先脫穎而出。

各國雖然都進行了改革,但是秦國進行的最為徹底。而看七國的情況,秦國進行變法的條件也最為成熟。

當時的各國,代表舊勢力的奴隸主貴族依然是很強大的,沒有一個強大的君主是沒有魄力和勇氣去完成變法。人類歷史上的哪一次變法不充滿血腥和殺戮。這從秦孝公死後商鞅的結局也能看出來當時的秦國反對勢力多麼強大。

相比較七國的情況,齊楚是從春秋以來一直是大國,但是長期的強勢地位,讓他們失去了進取心和危機感。燕國偏北,長期沒有存在感,且七國之中燕國根紅苗正,變法的阻力必然是最大的。魏國早期是戰國第一強國,但是變法不夠徹底,且被齊國擊敗後就一蹶不振。韓國地域狹小,四戰之地,長期處於打醬油的角色。趙國是後期唯一可以軍事能力硬抗秦國的國家,得益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但趙武龍王的改革基本都是軍事改革。沒有涉及經濟領域

如果秦國沒有出現秦孝公,商鞅沒有得到重要,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類似商鞅這樣主張的人還是會不斷出現,不斷遊說各國接受他的政治主張,秦國被壓制在函谷關外,想要自身能夠繼續發展,變法是唯一途徑。

秦國一直以來處於西北,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才正式受封。春秋時期從秦牧公開始走向強勢,但一直被晉國壓制,進入戰國後,也一直面臨魏楚的挑戰,因此養成了秦國彪悍的民風,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秦國是七國之中生存壓力最大,戰略生存空間最小的國家。因此秦國求強的的意志是最堅決的,一旦出現鐵血君主,必然會率先變法。

綜上,沒有秦孝公,或許秦國的崛起會晚。但是依然是七國之中最有可能脫穎而出的。


應該沒有!沒打好基礎,沒引進商鞅之法,宣太后、惠文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沒有太大的本事!

秦國強大起來,商鞅之法功高至偉。


不好說,因秦孝公大哥之類的人是十分好戰,有仇必報,難以隱忍之人!這不是商鞅尋找的明主了,難以施展他應有的才華和治國理念了!

反之,有比秦孝公更加迫切改革,知人善用,才情超然,行事果斷……的明君,可能更加使改革完善,使秦國更為強大,使商君不致於伏法!


歷史沒有如果的,所有發生了的都是必然要發生的,秦國強大奮六世之餘烈而執天下牛耳,如此偉業二世而亡,這又上哪兒說的清楚呢。就像蝴蝶效應一樣,孝公的出現成為一個節點,慢慢的讓秦國強大了起來,但如果沒有孝公,也許後面可能被其他六國滅了,也許出現個其他的什麼公把秦國整的更加牛逼,所以,什麼都有可能發生,歷史的魅力就在於它本身就是已經發生的一些人和事兒,所以我們沒必要作繭自縛的去想像沒有發生的事情。


沒有秦孝公就秦贏一族也就被滅了。別懷疑。函谷失去崤山不守。關中平原被魏國吞噬是遲早的事。孝公前期就是這種狀態。而對後世的影響更巨大一些。沒有秦國統一華夏也就是個夢想。畢竟中原列國都沒有統一的華夏的慾望。直接後果就是華夏民族大分裂變成類似歐洲那種小國林立的狀態。


謝邀!個人觀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經過近幾百年戰亂,歷史的潮流是大統一。每個時代都有人被推上歷史的舞台,不是說少了誰不可以。木有秦孝公,當然就會有另外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出來變革。可能在戰國七雄幾個國家當中任何一個國家,只能說歷史的進程會超快或者延遲。


歷史沒有如果,如果有如果,十萬個為什麼都答不完。


秦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他以後的強盛!他在弱勢的時候可以退守函谷關。在強勢的時候。出關爭霸天下.當然了,沒有秦孝公的話。也應該不會有以後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莊襄王。秦始皇。所以人的問題真的不好解釋。如果沒有秦孝公。以下那些君王都有的話。那就不好講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